孔子三见老子,老子三段话,道尽天道玄机

第一次会面。

历史上孔子第一次会见老子时,老子还在周王朝藏书室中做史官。

这次会面孔子除学到了很多礼制制度外,对孔子感悟最深的应该是老子的这段话,这也正是“上善若水”的精髓。

两人离别时,老子指着黄河说道:“你为何不能学习水的德行呢?”

孔子不解,问道:“水的德行又是怎样的?”

老子回答说:

“善行的最高境界就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争名逐利,处于天下众生所厌恶的地方,反而更接近于道,这是谦虚的德行。

江河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成为百谷之王。

天地之间,最柔弱的东西莫过于水,但是它却能穿透最坚硬的事物,水滴石穿。

可见,柔能克刚,弱能胜强。

不见具体形状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

由此可知,无言的教化和无为的益处更甚于有为。”

孔子恍然大悟,说:

“先生的话使我茅塞顿幵。天下之人都高高在上,只有水处在下方。

天下之人都喜欢安逸,只有水处于艰险;天下之人都喜欢洁净,只有水处在污秽之中。

水趋向的处境都是天下人厌恶的,所以没有人能与之相争,这就是最高境界的善。” 老子接着说:

“当你不与天下人相争时,天下将没有人能与你相争,这就是效仿水德行事。

水最接近于道,道无处不在,水无所不利。水避高趋下,从不回流,善于利用地势的起伏。

你看那深潭中的一汪碧水,表面淸澈而平静,却是那样的深不可测。

水也会有流失,但却从不会枯竭。

默默无闻的滋润万物,却不求回报,这就是水至善至仁的品格。

它遇到圆形障碍就绕其而行,遇到方形障碍就折回而走,遇到堵塞就暂时停止,一旦出现决口就浩荡奔流,这就是水的信誉。

它能洗涤肮脏污秽,能使崎岖的地势趋于平缓,这就是水的能力。

它用浮力载物,用清面照人,用坚毅的恒心克服障碍,这就是水的长处。

它日夜而人、贤人和聪明的人都善于选择时机,能随机应变、顺天应时,就像皓皓明月,静观世事沧桑。

你现在冋去,应该戒骄戒躁。

要不然,你人还没到,名声就已经传来,身体还未动,声势已经先行,张张扬扬,就像老虎走在大街上。

这样,谁还敢用你呢?”

孔子听后恍然大悟。

孔子三见老子,老子三段话,道尽天道玄机
2

第二次会面。

两人第二次会见,是在老子辞官回到故乡苦县曲仁里。

这次会见,两人谈到了仁义,但老子并没有认同孔子所言的仁义。

在老子看来,这扰乱了人的本性,人应该顺应自然。

老子说:“人出生在世界上是—种自然现象,因此人的行为也要顺应自然规律。

你看,天地按自然规律运行,日月星辰按次序周而复始的运转,飞禽走兽按彼此的生存之道和谐共处。

这并不是人为的刻意安排, 而是它们遵循自然之理,按天性生存、发展。”

人生于宇宙之间,和天地万物一样有属于自己的生存之理。

人的生、死、荣、 辱,都应遵循自然之道。

顺天而行,顺理而作,任凭人们按自己的喜好自得其乐,人的本性就显示出来了。

人为的标榜仁义的结果,只能离仁义越来越远。

你苦苦求索仁义,意在实现人的本性,可结果却适得其反,扰乱了人的本性。”

孔子三见老子,老子三段话,道尽天道玄机
3

第三次会面。

两人第三次会面是在很多年后了,此时孔子已闻名于世,老子隐居于世。

这次,主要探讨的是何谓天道。

对此,老子说:“阴阳之道,深不可测,人有眼睛却看不见,有耳朵却听不到,有语言却不能传授,是平常人的智慧所不能理解的。

因此,所谓的得道并非真正得道,而只是体道。

假若你像认识宇宙中的有形事物一样去认识它,借助于眼、耳和语言,那将永远无法懂得道。

求道的关键在于内心的觉悟,如果内心体悟不到道的存在,道将不能保留。

心中体悟到了道的存在,还要在现实中进一步印证,得不到现实印证的道,不能畅通无阻的前进。

这就是得道的圣人虽内心有所领悟,却不能为外人道的原因。

一个人仅仅希望能从外界获得关于道的认识,而不去用心体会,即便是圣人也不愿意教授他。” 

学问渊博也不一定懂得大道,就像擅长辩论的人不一定有智慧一样。

无用的知识和辩术早已被圣人所摒弃,所以得道的圣人总是处于一种体悟大道的状态。

道,渊深似海,高耸如山,周而复始循环运转,主宰万物并赋予万物以永无穷尽的动力。

宇宙万物,都是因为有了道的给予,才不至于匮乏。

老子三段话,道尽天道玄机,孔子获益良多。

孔子三见老子,老子三段话,道尽天道玄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龙虎法脉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jzyes.com/lhsdj/3738.html

(0)
上一篇 2021年12月16日 上午9:25
下一篇 2021年12月16日 下午2:59

相关推荐

  • 什么是道教的玉皇大表?(附朝礼玉皇的十七大光明、三十大功德)

    玉皇大帝又称”玉皇上帝””玉皇大天尊”、”昊天通明宫玉皇大帝”、”玄穹高上帝”,民间…

    2021年12月31日
  • 每天都在学“养生”,为何健康还是得不到改善?

             养生、摄生不是难在方式方法的推广,而是难在如何从心境上革除陋习,一切取决于己心(道),而不在于方法(术)。老君曰:若吾无身,吾有何患?当真正天人合一,与…

    2022年1月7日
  • 【道教养生】女子五禽戏

           《五禽戏》,中国传统古导引功法。为模仿五种禽兽的动作所编创的一套导引健身功法。《后汉书.方技传》:“华佗曰: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

    2022年1月18日
  • 在家修行,道教提倡这几种方式!

    对于一般信众提倡的修行方式有:行善积德、济物利人,存善念、举善行,学习教仪、咏诵经典、礼拜忏悔等(比如奉行修德十益:一与人为善、二爱敬存心、三成人之美、四劝人为善、五救人危急、六兴…

    2021年11月28日
  • 修道从来重在实修,不重于箓职高大!

    张公宇初大真人《道门十规》云“凡行持之士,必有戒行为先,次以参究为务,先求岩谷明师、草衣木食之士,开发万法根宗,精励香火,止佩一法、一箓、一职。” 而作为一个道教修持者,最根本在于…

    2021年12月7日
  • 朝真礼斗,赐福消灾

           北斗七星乃造化之枢机,人神之主宰,有回生注死之功,消灾度厄之力。凡人性命五体,悉属本命星官主掌。因而要人于本命生辰及诸斋日,清净身心,焚香诵经,叩拜本命所属星君,广陈…

    2022年1月9日
  • 当道士为什么必须学习道德经?

    为老君弟子而不知老君之道,犹终日饱食而不识五谷,终夜秉烛而不识火也。 ——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   太上老君,道大而德宏,守约而施博,藏大用於无用之地,寓无不为於无为之中,…

    2021年12月7日
  • 致红尘中的修行人

    亲近善知识 福生无量天尊 人生是一场修行,无论你如何努力,都会有人看不惯你。你温柔,则有人会说你故作姿态;你能干,就会有人说你爱出风头;你低调不争,则定会有人说你软弱无能;你经受困…

    2022年1月25日
  • 神仙手上最厉害的三把扇子,能呼风唤雨,运化乾坤!

    扇子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部分,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它不单作为扇风纳凉之物,同时也被古代封建社会的宫廷作为礼仪的道具。随着历史的发展,扇子也被赋予了多种作用,既是文人雅士的随…

    2021年12月23日
  • 如何修炼才能获得感应?揭秘道教获取神通的法门!

    经云:“志心皈命礼,无上经宝,当愿众生,深明经藏,神通莫测。” 神通一词,本来是形容通神的本领,后来引申为一些外显的法术。但神通毕竟只是修道过程当中的副产品,必须要有智慧作为前提条…

    2021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