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昌明的今天 我来斗胆论论道

老庄之道

 

今日斗胆论道,若要说道,实为难说,说出来了也只是道之一毛,道之一指。

 

庄子论道:天下莫大于秋毫,而泰山为小

 

在科学昌明的今天 我来斗胆论论道

 

人可能会说庄子是不是糊涂了,天下怎么还没个鸟毛来得大,泰山反倒不如这鸟毛。这也是当今学术派的疑惑,但是这怎么难得倒读书人,他们用新时代的“摩托车头盔”给老祖宗带上了叫“朴素辩证哲学”的帽子。可能这句话,不能让大家领略什么叫“朴素辨证哲学”,但老子的这段话可以,且在他们眼里称为千古绝唱。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段话可谓是将“朴素辩证主义哲学”演绎到淋漓尽致了。在此我不做翻译,因为老子和庄子的行文都是巧夺天工,浑然天成,翻译成大白话有种拔毛凤凰的既视感。此段大意就是,当人们形成了是非、善恶、美丑的概念后,就脱离了“道”。可能会大家会觉得有点不知所云,但是耐心看下一段,大家会逐渐清晰起来。

 

斗胆引用下《清静经》来说描述下“道”吧,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此段大意:“道”包罗万象,生天育地,长养万物,而天地万物在“道”眼里都一视同仁(没有繁杂的概念与名相)和“道”是同源、一体的。但是,当人们有了文字和语言,有了“是非、善恶、美丑”的概念和名相之后,就和“道”渐行渐远了,这就是“天下皆美之为美,斯恶已·····”细想一下也是,在原始社会,没有语言和文字的时期,人类更接近动物,而且没有形成美丑概念的时候,相信看见长得像凤姐和范冰冰的两个猿人,应该都是一个反应。

 

所以,庄子才在《齐物论》里写下 “天下莫大于秋毫,而泰山为小”的千古奇文,而不是所谓的“朴素辩证主义”。老庄用佛家的话来说都是明心见性的,他们对“道”的体悟、描述的手法略有不同,老子喜欢用白描的手法记录他对“道”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庄子则把所感所悟的过程和法门记录了下来。但是老庄都是殊途同归,都想指引人们明心见性,回到本源。

 

在科学昌明的今天 我来斗胆论论道

 

体悟之道:知、行

 

说起明心见性那必然离不开知、行,单从我们所谓的知行而言,知与行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人们常说:道理我都懂,做和不做就又是两码事了。这话就是最好的佐证,但是从体悟“道”的角度而言,知和行之间的距离远超南冥北冥之隔,举个我曾体悟“道”的经历。

 

《养生主》原文:“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大意:说的是庖丁在文惠君面前展示“解牛”,文惠君问他,庖丁如此回答,我所谓的解牛之技,是回到了“道”,回到了物之本性,刚开始那几年我解的是牛,当我熟练之后就可以凭(熟悉的)感觉去解,现在把我眼睛蒙起来,耳朵堵住(反正就是把感官都屏蔽)我都可以解牛,此谓无感之感,是为神感。

 

人的感觉分两种一种是先天的,一种是后天习染的,例如:肚子饿了要吃饭,就是先天的,但是吃了大鱼大肉,感觉嘴里欠个滋味,还得点杯奶茶,就是后天的。而庖丁屏蔽的正是后天之感,不是说杀牛得按流程走,先从牛头开始,再牛身,然后···而是回到先天,顺着牛的物性、牛的纹理,以无间入有间的游刃有余···

 

现在的大多数人包括我,注定成不了庖丁,因为我们都希望事情能按自己的想法来,买衣服要买自己喜欢的,买车要买自己喜欢的,我的对象他得听我的话,即使我们知道穿大几千块钱的名牌在身上确实很浪费,但是我们只停留于知道,只是一知,并未一行。就拿现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行为来说,现在商业行为的巨大变化,就已经映证了人们的这个特性。以前工业时代的时候,做产品讲究的是品质,“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做产品用这个思维已经行不通了,互联网时代讲究“用户思维”,谁能以人为本,解决消费者的痛点,谁的产品就能爆卖,就叫做网红产品,所以“网红”这词更像是互联网时代人性、欲望映射到社会的现象。

 

那么上文这“知”究竟为何“知”?和“官知止”有何联系?这不用我来回答,因为千古圣人王阳明发明的“阳明心学”就已经给出了答案,这“知”就是“致良知”的知,“良知”就是尚未泯灭,在后天之知中残留的先天之知。例如,人皆有羞耻之心,都不会光个腚在大街上招摇过市,(博人眼球的网红除外)这就是最接近先天之知的。

 

阳明心学跟佛、道都有渊源,但是这里不做阐述,心学与佛一致认为人皆有佛性,佛性人本自具,只不过在后天的习染、世俗的影响下,逐渐泯灭与“道”背驰,所以才会有人做出让人惊掉下巴的惊世骇俗之事。都说现在社会进步了,生活便利了,这点我承认,但是假如现在每个国家都没有法律,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法律这个东西存在,我相信一定会看到一种比霸王龙还要残暴100倍的动物,那就是人,准确的来说是“现在的人”。那么问题又来了,在文字语言没有出现之前,人类也是没有法律的,你说会有那样的人存在吗?我觉得可能会有,但是绝对很少。因为老子比我们更靠近那个时代,他在《道德经》十八章已经给出了答案。

 

原文:“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的大意是说,最开始是“大道之治”,(史上有文字之后能称为“大道之治”的鄙人认为也就是三皇五帝了,商汤、文王那时其实已然是大道废而仁义出了)“大道之治”是一个人皆有佛性,没有明显的善恶美丑之分,也没有明显的你我之分,自然而然的一个“人”和“道”浑然天成的状态。然后到了第二阶段“仁义出”,这里引用孟子的一段话“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

 

这话大概可以这么理解,(儒家的学说是注重社会性的)君子有三个对待事物的状态,“亲”、“仁”、“爱”,这级别依次递减,“亲”是对待亲人的,这是最高级别,“仁”是对待街坊邻里的,这是次级的,而“爱”是对待物的,这更次一级。其实从这段话我们不难看出,“仁”这个概念已经有了“分别概念”。然后 “智慧出,有大伪”,简单来说就是,有真君子也有伪君子,也有拿着人道主义的旗帜去屠戮生灵的···后面两句意思接近,总的来说就是,先是大道的无为之治,前提是人人都本具佛心、明心见性,然后是当文明逐渐成熟,但与道尚未相差甚远,实施仁治,也就是德政,最后随着国君野心的膨胀,王道(仁政)不足为用,才有了法制,这时离“道”又远了一大截,并渐行渐远。

 

鄙人认为,人从学会使用工具开始,物质是进步了的,直到现在科学这么发达,但是思想从某种意义上是退步的,而古代,物质可能没那么丰富,但是思想却是先进的。所以现在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想要明心见性,真可谓难如登天!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龙虎法脉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jzyes.com/lhsdj/13929.html

(1)
上一篇 2022年1月29日 上午10:56
下一篇 2022年1月29日 上午10:59

相关推荐

  • 医治与神治:如何看待道教在驱瘟时多样性的治疗方法?

    壹 道教应对瘟疫的策略大约为两种:一为医治,二为神治。在医治部分,道教医学采用汤药、针灸、沐浴等治疗方法,以消除患者的病痛,促进身体康复。道教医治瘟疫的方法主要有汤药、药酒、丹药烧…

    2022年1月16日
  • 早早的拜太岁,新的一年就能早平安、早获福?

      刚到农历十月、刚过寒衣节法会,就有信众发信息问,现在可不可以早一点拜太岁?这个就道教的教义和法理来说,恐怕是为之过早;有些事情早了,未必有用… 通常认为,犯太岁对运…

    2021年12月17日
  • 雷有哪五个?作用各有何不同?

    凡雷有五,曰天雷,曰神雷,曰龙雷,曰水雷,曰社令雷。又名妖雷,不奉帝命,故曰妖也。所主不同,所部亦别。学道之士,奉法弟子,得其所归,亦可申牒,祈请。若或不知其方,徒用其心也。  天…

    2021年12月8日
  • 有道之士:唐玄宗拜他为师 颜真卿赞赏不已

    亲近善知识 福生无量天尊 李含光,唐代著名高士,西历682年~769年。先生本姓宏,为避讳改姓李,是广陵江都人(今江苏扬州),唐玄宗尊称他为“玄静先生”。 先生的生平事迹主要载于颜…

    2022年1月23日
  • 道教坛场法器:节

    “节”本是中国古代礼仪之示信的象征,通常被悬挂于杆头,所谓“节,信也。”《周礼·地宫·掌节》中记载了各式各样的“节”: “掌节,掌守邦节而辨其用,以辅王命。守邦国者用玉节,守都鄙者…

    2021年12月3日
  •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字敬之,豫章南昌人,东晋道士,净明道派尊奉的祖师。许逊赋性聪颖,博通经史、天文、地理、医学、阴阳五行学说,尤其爱好道家修炼法术。二十岁举为孝廉,屡荐不就。二十九岁拜大洞君吴猛学道,…

    2022年1月1日
  • 学道三年,道在天边

             道教奉老子为开宗祖师,五千言《道德真经》中提到的“无为”“少私寡欲”等思想,已成为道教的基本教旨。        在其影响下,道教修行强调人们要剥除物质…

    2022年1月19日
  • 孩子的书桌如何摆放有益成绩提升?

    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学业进步是几乎所有家长们所关注的话题。如何从风水上促进孩子的健康运和学习运也就成为在堪宅过程中最常被问及的问题之一。如果孩子有自己独立的房间,孩子的书桌如何摆设就是…

    2021年12月9日
  • 这个让唐太宗死了都要爱的男人,原来是下凡仙官

    唐李氏王朝受命治理天下,为使四海昌平,寰宇咸安,老君爷便想从华山素灵宫当中挑选一名仙官下凡协助皇帝,于是召集华山道众,千百名弟子陆续从四面八方赶来,遂见五色祥云汇聚于素灵宫上方,老…

    2021年12月31日
  • 修道之人为什么要守庚申?

    我们常听说“守庚申”,那么什么是庚申?为什么要守庚申呢?庚申,就是庚申日。中国的历法有以甲子计算的,比如甲午年,戊申月,庚子日,丙寅时之类。庚申日是六十甲子日的一天,每六十天就有一…

    2021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