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昌明的今天 我来斗胆论论道

老庄之道

 

今日斗胆论道,若要说道,实为难说,说出来了也只是道之一毛,道之一指。

 

庄子论道:天下莫大于秋毫,而泰山为小

 

在科学昌明的今天 我来斗胆论论道

 

人可能会说庄子是不是糊涂了,天下怎么还没个鸟毛来得大,泰山反倒不如这鸟毛。这也是当今学术派的疑惑,但是这怎么难得倒读书人,他们用新时代的“摩托车头盔”给老祖宗带上了叫“朴素辩证哲学”的帽子。可能这句话,不能让大家领略什么叫“朴素辨证哲学”,但老子的这段话可以,且在他们眼里称为千古绝唱。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段话可谓是将“朴素辩证主义哲学”演绎到淋漓尽致了。在此我不做翻译,因为老子和庄子的行文都是巧夺天工,浑然天成,翻译成大白话有种拔毛凤凰的既视感。此段大意就是,当人们形成了是非、善恶、美丑的概念后,就脱离了“道”。可能会大家会觉得有点不知所云,但是耐心看下一段,大家会逐渐清晰起来。

 

斗胆引用下《清静经》来说描述下“道”吧,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此段大意:“道”包罗万象,生天育地,长养万物,而天地万物在“道”眼里都一视同仁(没有繁杂的概念与名相)和“道”是同源、一体的。但是,当人们有了文字和语言,有了“是非、善恶、美丑”的概念和名相之后,就和“道”渐行渐远了,这就是“天下皆美之为美,斯恶已·····”细想一下也是,在原始社会,没有语言和文字的时期,人类更接近动物,而且没有形成美丑概念的时候,相信看见长得像凤姐和范冰冰的两个猿人,应该都是一个反应。

 

所以,庄子才在《齐物论》里写下 “天下莫大于秋毫,而泰山为小”的千古奇文,而不是所谓的“朴素辩证主义”。老庄用佛家的话来说都是明心见性的,他们对“道”的体悟、描述的手法略有不同,老子喜欢用白描的手法记录他对“道”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庄子则把所感所悟的过程和法门记录了下来。但是老庄都是殊途同归,都想指引人们明心见性,回到本源。

 

在科学昌明的今天 我来斗胆论论道

 

体悟之道:知、行

 

说起明心见性那必然离不开知、行,单从我们所谓的知行而言,知与行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人们常说:道理我都懂,做和不做就又是两码事了。这话就是最好的佐证,但是从体悟“道”的角度而言,知和行之间的距离远超南冥北冥之隔,举个我曾体悟“道”的经历。

 

《养生主》原文:“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大意:说的是庖丁在文惠君面前展示“解牛”,文惠君问他,庖丁如此回答,我所谓的解牛之技,是回到了“道”,回到了物之本性,刚开始那几年我解的是牛,当我熟练之后就可以凭(熟悉的)感觉去解,现在把我眼睛蒙起来,耳朵堵住(反正就是把感官都屏蔽)我都可以解牛,此谓无感之感,是为神感。

 

人的感觉分两种一种是先天的,一种是后天习染的,例如:肚子饿了要吃饭,就是先天的,但是吃了大鱼大肉,感觉嘴里欠个滋味,还得点杯奶茶,就是后天的。而庖丁屏蔽的正是后天之感,不是说杀牛得按流程走,先从牛头开始,再牛身,然后···而是回到先天,顺着牛的物性、牛的纹理,以无间入有间的游刃有余···

 

现在的大多数人包括我,注定成不了庖丁,因为我们都希望事情能按自己的想法来,买衣服要买自己喜欢的,买车要买自己喜欢的,我的对象他得听我的话,即使我们知道穿大几千块钱的名牌在身上确实很浪费,但是我们只停留于知道,只是一知,并未一行。就拿现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行为来说,现在商业行为的巨大变化,就已经映证了人们的这个特性。以前工业时代的时候,做产品讲究的是品质,“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做产品用这个思维已经行不通了,互联网时代讲究“用户思维”,谁能以人为本,解决消费者的痛点,谁的产品就能爆卖,就叫做网红产品,所以“网红”这词更像是互联网时代人性、欲望映射到社会的现象。

 

那么上文这“知”究竟为何“知”?和“官知止”有何联系?这不用我来回答,因为千古圣人王阳明发明的“阳明心学”就已经给出了答案,这“知”就是“致良知”的知,“良知”就是尚未泯灭,在后天之知中残留的先天之知。例如,人皆有羞耻之心,都不会光个腚在大街上招摇过市,(博人眼球的网红除外)这就是最接近先天之知的。

 

阳明心学跟佛、道都有渊源,但是这里不做阐述,心学与佛一致认为人皆有佛性,佛性人本自具,只不过在后天的习染、世俗的影响下,逐渐泯灭与“道”背驰,所以才会有人做出让人惊掉下巴的惊世骇俗之事。都说现在社会进步了,生活便利了,这点我承认,但是假如现在每个国家都没有法律,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法律这个东西存在,我相信一定会看到一种比霸王龙还要残暴100倍的动物,那就是人,准确的来说是“现在的人”。那么问题又来了,在文字语言没有出现之前,人类也是没有法律的,你说会有那样的人存在吗?我觉得可能会有,但是绝对很少。因为老子比我们更靠近那个时代,他在《道德经》十八章已经给出了答案。

 

原文:“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的大意是说,最开始是“大道之治”,(史上有文字之后能称为“大道之治”的鄙人认为也就是三皇五帝了,商汤、文王那时其实已然是大道废而仁义出了)“大道之治”是一个人皆有佛性,没有明显的善恶美丑之分,也没有明显的你我之分,自然而然的一个“人”和“道”浑然天成的状态。然后到了第二阶段“仁义出”,这里引用孟子的一段话“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

 

这话大概可以这么理解,(儒家的学说是注重社会性的)君子有三个对待事物的状态,“亲”、“仁”、“爱”,这级别依次递减,“亲”是对待亲人的,这是最高级别,“仁”是对待街坊邻里的,这是次级的,而“爱”是对待物的,这更次一级。其实从这段话我们不难看出,“仁”这个概念已经有了“分别概念”。然后 “智慧出,有大伪”,简单来说就是,有真君子也有伪君子,也有拿着人道主义的旗帜去屠戮生灵的···后面两句意思接近,总的来说就是,先是大道的无为之治,前提是人人都本具佛心、明心见性,然后是当文明逐渐成熟,但与道尚未相差甚远,实施仁治,也就是德政,最后随着国君野心的膨胀,王道(仁政)不足为用,才有了法制,这时离“道”又远了一大截,并渐行渐远。

 

鄙人认为,人从学会使用工具开始,物质是进步了的,直到现在科学这么发达,但是思想从某种意义上是退步的,而古代,物质可能没那么丰富,但是思想却是先进的。所以现在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想要明心见性,真可谓难如登天!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龙虎法脉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jzyes.com/lhsdj/13929.html

(1)
上一篇 2022年1月29日 上午10:56
下一篇 2022年1月29日 上午10:59

相关推荐

  • 为什么说正月初五是“破五日”?这一天非常重要!

    1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达官贵人到…

    2022年1月4日
  • 《道德经》: 贵以贱为本, 高以下为基

    一个人如果知道自己愚笨和迷惑,这并不算是真正的迷惑,因为他有自知之明,自己心里明白比什么都重要。 而最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迷惑的地方,当自己有了可以炫耀的地位和资格之后,就开始耀武扬…

    2021年12月22日
  • 修真,做一个真实的人

              道教修行强调一个“真”字,修真有诸多法门,旨在去除掉人们身心意上的所染所着,从而见得一颗真真切切的原始之心。道祖说,修行是要把我们在后天成长中所培养的…

    2022年1月19日
  • 阴阳五行生与克!这才是七月又叫鬼月的真相!

    民间俗信,整个七月是鬼月,阎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放鬼出来,到阳间觅食,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最后一天,重关鬼门,群鬼又得返回阴间。 中元鬼节的产生,实际上与中国古代阴阳五…

    2021年12月11日
  • 天黑怕走夜路?道长教你五个咒语!

      有时候我们总免不了一个人走夜路时会害怕,今天就整理了五种道教驱邪护身的咒语,在感觉害怕的时候可以念诵。 1、防鬼咒 人来隔重纸,鬼来隔座山,千邪弄不出,万邪弄不开。 …

    2022年1月15日
  • 你几点出生,就决定了你一生的性格,你对照自己看看

    据说,不同时辰出生的人,会有着不同特点。想了解孩子的个性,快速查查你家宝宝的出生时辰,看看有什么与众不同喔! 子时(23:00 ~ 00:59) 机智乐观,魅力浑然天成! 这个时辰…

    2022年1月26日
  • 比祖坟和住宅影响更大的风水,原来在这个地方!

    很多人,信神、信命、信风水。却不知,所有的风水中,第一风水就是人。 而对于人来说,第一风水是心,第二风水是嘴巴,第三风水是行为。 一颗感恩、善良的心,能消除世间一切烦恼;一张温和的…

    2021年12月26日
  • 祛邪咒

    — 祛邪咒 — 朱雀凌光,神威内张。山源四镇,鬼兵逃亡。 神蛇吐炁,邪精伏藏。魂台四明,琼护万灵。 玉真巍峨,坐镇金堂。手挥紫霞,头戴神光。 执卫洞经,三十九章。中有群邪,龙虎截罡…

    2021年12月24日
  • 说一说大家比较关心的玉皇钱…

    除了玉皇钱之外,还有青玄普度大劵,   玉皇钱,乃阴阳诸品科仪中,常用的烧化钱财。可以用於消灾解厄,治病延年,还债补库,超度宗祖等用。其来历主要根据《玉皇经》种种功德而来…

    2021年12月25日
  • 诸葛传世观人术 熟记七句口诀,练出“火眼金睛”

     诸葛亮一生纵横政坛和沙场,阅人无数。他的识人法则,更是精辟独特。   一代谋圣诸葛亮,运筹帷幄,算无遗策,是智慧的神话。无论是在行军打仗,还是处理国政时,他都要起用大量…

    2022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