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少私寡欲,才见朴素道心

 

        太上道祖《道德经》第19章中,提出了道教修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即“少私寡欲”。

 

其原文曰“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指出天下之事皆是因为人们互相之间生起了私心,对外在的物质利益过分追求,

从而背离了质朴、慈孝、淳然等人生本然与内心安宁,所以才导致出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局面。

 

        道祖认为,唯有去除掉人们心中的机巧、聪明、智慧、名利等欲念,即曰“少私寡欲”,从而才能见得朴素道心,并由此合于修行之真。

唯有少私寡欲,才见朴素道心

(资料图)

        修行,本应作为两个单字去解读:“修”,乃有修持、修理的意思,是指通过一些方式法门来帮助人们修除掉因欲而生的种种妄念;

“行”,则包含着行动与验证的意味,是要把前者修持所用之理借具体的社会生活去做考验,以鉴别该法门是否适合自己去修持,并进一步明白修行所要明见的真我究竟为何。

        道祖提出的节制私欲,便是修持法门之一。以少私寡欲为法门,最终要达到什么样的状态才可合道呢?

老子在《道德经》中数次提到唯有婴儿才是人们合道的最佳代表,这是因为婴儿尚没有受到后天私利的影响,他们或哭或笑都是本身最自然的情态表达,

人们在婴幼儿的时期,所求的也不过是饿了吃、困了睡的简单生活,后世所传“老道老道,吃饭睡觉”的话便暗合此理。

        全真道戒律中有一点规定,信徒不允许睡广厦高榻,其一是要人们戒除安逸享乐的惰性,其二则在于避免贪图高下贫富而惑乱修真的定心。

        真正能做到如婴儿般修持之人,并不会以外在的物质为心结,而是一切外在都是唯心所用,心中产生什么样的念,便会推动具体的行动产生相应的果。欲求太盛时,便是心中起了魔障。降服这一魔障的过程,即谓之修行。

唯有少私寡欲,才见朴素道心

(资料图)

        众人都有一颗修行的心,都向往安然无争的生活。不与世争,这是自度之修行。

        道教修行,既强调自度之法门,更强调度人之责任,因此在倡导人们息心念、去欲求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掉“行”的意义。

        行,又有大小之别。小行,便与自度相当;修真之“大行”,当是把自度的法门普适于社会大众,从而实现济度人天的宗教理想。

不论是少私寡欲、还是济度人天,其实都是一种有为法,玄妙的是,唯有通过有为才能臻达无为。

而真正的无为不是不作为,实际却是一种不为之为。追求去欲,这本身也是一种欲。如何才能达到无欲,这才是道教修行要探讨的主旨。

        《道德经》所示世人两大关键词:一曰自然,是在告诉人们修道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是与自我之本然相合为一,也便是与道相合;二曰无为,是在告诉人们修行的中心主旨是什么。

      不论是谈论“绝圣弃智”、还是行持“少私寡欲”,实则都是以“无为”为主旨而衍生的不同法门。

      道祖在《道德经》第二章中写道“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此处除了文字本身所指意义之外,还应该把着重点放在“处”与“行”两个字上。

唯有少私寡欲,才见朴素道心

        《道德经》中在提出无为理念的同时,还提到了“为无为”的观点。既然无为是以减少外在的欲求为表现手段,那么“为无为”顾名思义则是在强调人们应该主动地去修行,与自我的欲求、妄念做斗争。

无为逍遥的境界不能等同于不想、不做,而是仍要以积极有为的方式来实现。修行是一场与自我魔障相博弈的过程,首先要能反思己身而意识到障碍是什么,更要能够做出克服、战胜这些魔障的努力。
并且在真正的修持过程中,心中所求与现实所给往往不能对等,且彼此之间还总是会呈现出反反复复的纠结与进退。

        此时,便更加强调“行”的意义。行,是在通过具体的、现实的生活磨炼修真心志,在与心魔相斗争的反复过程中去验证并提炼与己相合的修证法门。

        换言之,“修”是以理念指导行动,“行”则是以具体行动反馈于最初的理念。在二者相互推进的过程中,自身所追求的“真”便会越来越明白。

唯有少私寡欲,才见朴素道心

(资料图)

        世上人常言“不忘初心”,认为初心是美好的,但人们在具体的行动中往往会基于某些不可控的因素而不得已改变了最初的心志。

   
道教修行要告诉人们的是,所谓“初心”不过是在懵懂状态对修行的主观畅想,不论是道人的宗教生活、还是世俗人等必定要历经的人事沉浮,
其实都是一种“为”,只有通过有为的方法才能让我们感知到自身执念、体会到因欲求而带来的种种烦恼。

        在此之下再去谈“无为”,则会明白无为不仅是在教会人们放下欲望,更是希望世人能够通过“为”的方式去发现真正的“无”只存在于“有”中,内心中的安宁必定与现实中的五音五色相依而生。

能从万千变化中参悟并能守住心中恒定,此即曰得道也。道教求真,是要看清世间万物阴阳互化的本质后,可以做到既不受欲求蛊惑、又不为修仙所执。《道德经》篇尾言“为而不争”,是指不与天地、万物、人事争聪。

        人在天地万物之间,本与万物一体,能见我之小,又能知“我”本与大道相合,由此才能在自身所求与现实所给之间求得圆通妙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龙虎法脉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jzyes.com/lhsdj/8590.html

(0)
上一篇 2022年1月19日 上午9:30
下一篇 2022年1月19日 上午9:34

相关推荐

  • 诵经的好处,道教诵经方法、时间、仪轨

    诵经是道门弟子乃至任何玄宗的必备功课,诸多善信问为什么要诵经,诵经有什么好处呢?咱们从浅入深来了解,同时讲解道教诵经时间、诵经方法、诵经仪轨等内容。 为什么要诵经 经书随书写于纸张…

    2020年12月16日
  • 灵体附身的因果——守护好自己身上的三道防线!

    附体,存在的现象已经数百年,可谓经久不衰。当一个人的生命体征处于正常值时是健康状态,如生命能量跌近零值时,会出现局部附体现象。 被附体在人体哪个部位,哪个部位就会出现异常现象,如果…

    2021年12月21日
  • 万道之宗 大罗玉清:恭祝元始天尊万寿圣诞

    亲近善知识 福生无量天尊   今日“冬至”也称为“至节”,这一“至”字有三个含义,冬至这一天不仅是“阴极之至”,也是“阳气始至”,同时也是“日行南至”之时。  …

    2022年1月27日
  • 老子道德经的三个最高智慧,柔、静、慢!

    五千字的《道德经》成就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高峰。在此时,我们不妨读一读《道德经》,用老子的大智慧,获得精神上的大清凉。 老子的“清凉”主要表现在三个字上面:柔、静、慢。这三个字是人生的…

    2021年12月19日
  • 民俗参照 | 2022年生肖狗运势及运程

    属狗人进入2022壬寅年,天干壬水为偏财,地支寅木为七杀,戌狗与寅虎三合,得太岁合身,且有吉星相助,属狗人在本年的整体运程还是很值得期待的,有不少大展身手的机会。与此同时,“五鬼”…

    2022年1月28日
  • 道教法印 | 天宝君印

    此印收载《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卷七二。经曰:“右印乃元始上帝主教之印,可以镇天地,运阴阳,斡旋造化,召役万灵,如行持大法,当以此印镇于冶所,万圣钦崇,如朝元始之帝。印光万丈,光烁…

    2021年12月4日
  • 沉淀自己,是最好的升华

    重要的是你必须要用一种真实方式,度过在手指缝之间如雨水一样无法停止下落的时间,你要知道自己将会如何生活。人生,要学会沉淀。 >>>> 沉淀朋友 时间磨平人的…

    2021年12月10日
  • 修一个好脾气,就是修一世好福气

    胡适先生曾经说过:“世间最可恶的事,莫过于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过于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更难受。”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宣泄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上是高雅,发泄…

    2021年12月11日
  • 老子《道德经》的三个最高智慧,柔、静、慢!

    五千字的《道德经》成就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高峰。在此时,我们不妨读一读《道德经》,用老子的大智慧,获得精神上的大清凉。 老子的“清凉”主要表现在三个字上面:柔、静、慢。这三个字是人生的…

    2021年12月31日
  • 【道教养生】——四季导引

            四季,即一年当中的春夏秋冬四个不同季节。因为季节的不同,气候和人体也会随之发生不同的变化,道教养生注重顺阴阳消长节律,故要求体道自然而适应此法则。所以通过不同的季节…

    2022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