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少私寡欲,才见朴素道心

 

        太上道祖《道德经》第19章中,提出了道教修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即“少私寡欲”。

 

其原文曰“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指出天下之事皆是因为人们互相之间生起了私心,对外在的物质利益过分追求,

从而背离了质朴、慈孝、淳然等人生本然与内心安宁,所以才导致出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局面。

 

        道祖认为,唯有去除掉人们心中的机巧、聪明、智慧、名利等欲念,即曰“少私寡欲”,从而才能见得朴素道心,并由此合于修行之真。

唯有少私寡欲,才见朴素道心

(资料图)

        修行,本应作为两个单字去解读:“修”,乃有修持、修理的意思,是指通过一些方式法门来帮助人们修除掉因欲而生的种种妄念;

“行”,则包含着行动与验证的意味,是要把前者修持所用之理借具体的社会生活去做考验,以鉴别该法门是否适合自己去修持,并进一步明白修行所要明见的真我究竟为何。

        道祖提出的节制私欲,便是修持法门之一。以少私寡欲为法门,最终要达到什么样的状态才可合道呢?

老子在《道德经》中数次提到唯有婴儿才是人们合道的最佳代表,这是因为婴儿尚没有受到后天私利的影响,他们或哭或笑都是本身最自然的情态表达,

人们在婴幼儿的时期,所求的也不过是饿了吃、困了睡的简单生活,后世所传“老道老道,吃饭睡觉”的话便暗合此理。

        全真道戒律中有一点规定,信徒不允许睡广厦高榻,其一是要人们戒除安逸享乐的惰性,其二则在于避免贪图高下贫富而惑乱修真的定心。

        真正能做到如婴儿般修持之人,并不会以外在的物质为心结,而是一切外在都是唯心所用,心中产生什么样的念,便会推动具体的行动产生相应的果。欲求太盛时,便是心中起了魔障。降服这一魔障的过程,即谓之修行。

唯有少私寡欲,才见朴素道心

(资料图)

        众人都有一颗修行的心,都向往安然无争的生活。不与世争,这是自度之修行。

        道教修行,既强调自度之法门,更强调度人之责任,因此在倡导人们息心念、去欲求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掉“行”的意义。

        行,又有大小之别。小行,便与自度相当;修真之“大行”,当是把自度的法门普适于社会大众,从而实现济度人天的宗教理想。

不论是少私寡欲、还是济度人天,其实都是一种有为法,玄妙的是,唯有通过有为才能臻达无为。

而真正的无为不是不作为,实际却是一种不为之为。追求去欲,这本身也是一种欲。如何才能达到无欲,这才是道教修行要探讨的主旨。

        《道德经》所示世人两大关键词:一曰自然,是在告诉人们修道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是与自我之本然相合为一,也便是与道相合;二曰无为,是在告诉人们修行的中心主旨是什么。

      不论是谈论“绝圣弃智”、还是行持“少私寡欲”,实则都是以“无为”为主旨而衍生的不同法门。

      道祖在《道德经》第二章中写道“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此处除了文字本身所指意义之外,还应该把着重点放在“处”与“行”两个字上。

唯有少私寡欲,才见朴素道心

        《道德经》中在提出无为理念的同时,还提到了“为无为”的观点。既然无为是以减少外在的欲求为表现手段,那么“为无为”顾名思义则是在强调人们应该主动地去修行,与自我的欲求、妄念做斗争。

无为逍遥的境界不能等同于不想、不做,而是仍要以积极有为的方式来实现。修行是一场与自我魔障相博弈的过程,首先要能反思己身而意识到障碍是什么,更要能够做出克服、战胜这些魔障的努力。
并且在真正的修持过程中,心中所求与现实所给往往不能对等,且彼此之间还总是会呈现出反反复复的纠结与进退。

        此时,便更加强调“行”的意义。行,是在通过具体的、现实的生活磨炼修真心志,在与心魔相斗争的反复过程中去验证并提炼与己相合的修证法门。

        换言之,“修”是以理念指导行动,“行”则是以具体行动反馈于最初的理念。在二者相互推进的过程中,自身所追求的“真”便会越来越明白。

唯有少私寡欲,才见朴素道心

(资料图)

        世上人常言“不忘初心”,认为初心是美好的,但人们在具体的行动中往往会基于某些不可控的因素而不得已改变了最初的心志。

   
道教修行要告诉人们的是,所谓“初心”不过是在懵懂状态对修行的主观畅想,不论是道人的宗教生活、还是世俗人等必定要历经的人事沉浮,
其实都是一种“为”,只有通过有为的方法才能让我们感知到自身执念、体会到因欲求而带来的种种烦恼。

        在此之下再去谈“无为”,则会明白无为不仅是在教会人们放下欲望,更是希望世人能够通过“为”的方式去发现真正的“无”只存在于“有”中,内心中的安宁必定与现实中的五音五色相依而生。

能从万千变化中参悟并能守住心中恒定,此即曰得道也。道教求真,是要看清世间万物阴阳互化的本质后,可以做到既不受欲求蛊惑、又不为修仙所执。《道德经》篇尾言“为而不争”,是指不与天地、万物、人事争聪。

        人在天地万物之间,本与万物一体,能见我之小,又能知“我”本与大道相合,由此才能在自身所求与现实所给之间求得圆通妙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龙虎法脉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jzyes.com/lhsdj/8590.html

(0)
上一篇 2022年1月19日 上午9:30
下一篇 2022年1月19日 上午9:34

相关推荐

  • 相由心生,你的脸,藏着你的福报

    很久以前,有一个经常雕塑妖魔鬼怪的一个手艺人,技艺娴熟,很多人上门买雕塑。但有一天,他照镜子的时候发现自己的相貌变得凶恶、丑陋、古怪。 后来,他到一个道观里,找道长求助,老道长说:…

    2022年1月10日
  • 阻碍修行人的要知道什么是十病、什么是十恶,具体是指什么?

    同道中惜性命者,欲要学道,先须学人,学人成就,学道有望。学人之法,先要知十病九恶为截路空亡,乃修行人之魔障,若不狠力抉去,终是大患。 何为十病? 第一病:看不破世事,妄想神僊,是糊…

    2021年12月2日
  • 把钱放在枕头下可以招财吗 ?

    很多人喜欢把钱放在枕头下,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也使枕头下成为入室盗窃的毛贼首先要翻找的地方。现在随着电子货币的广泛使用,在枕头下放现金的人也越来越少。但很多人为了招来财运,会…

    2021年12月20日
  • 明道立德,修己修心,修道之门

             很多人想修道,但不知该如何去修。           “明道立德,修己修心”是修道的入门第一步。想修道一定先需明道,若不明道就去修道,你修的是什么呢? …

    2022年1月13日
  • 怨恨,正在消耗你的能量…

    怀揣仇怨,会大大消耗你的能量。 试想一下,你和某人吵了一架,最后又不了了之,你和他分开了,但却无法释怀,问题在心中越变越大,越变越大,最终占据了你很多能量。在科学界,称这种事件为“…

    2022年1月11日
  • 千万不要将自己的生肖搞错了

          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华道家哲学,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2021年12月17日
  • 怎样对待恩以怨报的小人?道祖老子这样做!

    生活中处处不乏小人。他们鄙弃道理,刻薄寡情,不遵循伦常道德,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如果遇到这种小人,就会让我们的生活、工作徒增阻碍和烦恼。道祖老子也曾遇到过以怨报恩的小…

    2021年12月4日
  • 酒鬼病入膏肓找人算命,不知自己竟是神仙下凡

    贞观八年,袁天罡奉命由蜀入秦,天下人皆知他以相术闻名,无不应验,所以都想找其指点一二。长安城内有个酒鬼叫马周,落魄街头的他听说了此事,于是也想去碰碰运气,看看自己可否有机会发达。 …

    2021年12月7日
  • 为亡魂沐浴的黄华之水,为何要取自东井?

    黄华神水,洁净亡魂身心 沐浴科仪是超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很多人好奇,超度亡魂为什么要先洗澡呢?《灵宝玉鉴》中就提到,为亡魂沐浴更衣的原因是亡魂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只想着能吃饱穿暖,…

    2022年1月7日
  • 农历五月五,天师骑艾虎,百瘟避却,鎮宅安舍

    自古每逢端午节,京城市肆用尺幅黄纸绘天师像,盖之朱印,以镇邪降魔。 有诗为证:五月五日五, 天师骑艾虎, 赤口上青天, 百虫入地府。 据睡虎地发掘的先秦书简《玄戈》载——“五月,东…

    2021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