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少私寡欲,才见朴素道心

 

        太上道祖《道德经》第19章中,提出了道教修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即“少私寡欲”。

 

其原文曰“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指出天下之事皆是因为人们互相之间生起了私心,对外在的物质利益过分追求,

从而背离了质朴、慈孝、淳然等人生本然与内心安宁,所以才导致出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局面。

 

        道祖认为,唯有去除掉人们心中的机巧、聪明、智慧、名利等欲念,即曰“少私寡欲”,从而才能见得朴素道心,并由此合于修行之真。

唯有少私寡欲,才见朴素道心

(资料图)

        修行,本应作为两个单字去解读:“修”,乃有修持、修理的意思,是指通过一些方式法门来帮助人们修除掉因欲而生的种种妄念;

“行”,则包含着行动与验证的意味,是要把前者修持所用之理借具体的社会生活去做考验,以鉴别该法门是否适合自己去修持,并进一步明白修行所要明见的真我究竟为何。

        道祖提出的节制私欲,便是修持法门之一。以少私寡欲为法门,最终要达到什么样的状态才可合道呢?

老子在《道德经》中数次提到唯有婴儿才是人们合道的最佳代表,这是因为婴儿尚没有受到后天私利的影响,他们或哭或笑都是本身最自然的情态表达,

人们在婴幼儿的时期,所求的也不过是饿了吃、困了睡的简单生活,后世所传“老道老道,吃饭睡觉”的话便暗合此理。

        全真道戒律中有一点规定,信徒不允许睡广厦高榻,其一是要人们戒除安逸享乐的惰性,其二则在于避免贪图高下贫富而惑乱修真的定心。

        真正能做到如婴儿般修持之人,并不会以外在的物质为心结,而是一切外在都是唯心所用,心中产生什么样的念,便会推动具体的行动产生相应的果。欲求太盛时,便是心中起了魔障。降服这一魔障的过程,即谓之修行。

唯有少私寡欲,才见朴素道心

(资料图)

        众人都有一颗修行的心,都向往安然无争的生活。不与世争,这是自度之修行。

        道教修行,既强调自度之法门,更强调度人之责任,因此在倡导人们息心念、去欲求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掉“行”的意义。

        行,又有大小之别。小行,便与自度相当;修真之“大行”,当是把自度的法门普适于社会大众,从而实现济度人天的宗教理想。

不论是少私寡欲、还是济度人天,其实都是一种有为法,玄妙的是,唯有通过有为才能臻达无为。

而真正的无为不是不作为,实际却是一种不为之为。追求去欲,这本身也是一种欲。如何才能达到无欲,这才是道教修行要探讨的主旨。

        《道德经》所示世人两大关键词:一曰自然,是在告诉人们修道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是与自我之本然相合为一,也便是与道相合;二曰无为,是在告诉人们修行的中心主旨是什么。

      不论是谈论“绝圣弃智”、还是行持“少私寡欲”,实则都是以“无为”为主旨而衍生的不同法门。

      道祖在《道德经》第二章中写道“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此处除了文字本身所指意义之外,还应该把着重点放在“处”与“行”两个字上。

唯有少私寡欲,才见朴素道心

        《道德经》中在提出无为理念的同时,还提到了“为无为”的观点。既然无为是以减少外在的欲求为表现手段,那么“为无为”顾名思义则是在强调人们应该主动地去修行,与自我的欲求、妄念做斗争。

无为逍遥的境界不能等同于不想、不做,而是仍要以积极有为的方式来实现。修行是一场与自我魔障相博弈的过程,首先要能反思己身而意识到障碍是什么,更要能够做出克服、战胜这些魔障的努力。
并且在真正的修持过程中,心中所求与现实所给往往不能对等,且彼此之间还总是会呈现出反反复复的纠结与进退。

        此时,便更加强调“行”的意义。行,是在通过具体的、现实的生活磨炼修真心志,在与心魔相斗争的反复过程中去验证并提炼与己相合的修证法门。

        换言之,“修”是以理念指导行动,“行”则是以具体行动反馈于最初的理念。在二者相互推进的过程中,自身所追求的“真”便会越来越明白。

唯有少私寡欲,才见朴素道心

(资料图)

        世上人常言“不忘初心”,认为初心是美好的,但人们在具体的行动中往往会基于某些不可控的因素而不得已改变了最初的心志。

   
道教修行要告诉人们的是,所谓“初心”不过是在懵懂状态对修行的主观畅想,不论是道人的宗教生活、还是世俗人等必定要历经的人事沉浮,
其实都是一种“为”,只有通过有为的方法才能让我们感知到自身执念、体会到因欲求而带来的种种烦恼。

        在此之下再去谈“无为”,则会明白无为不仅是在教会人们放下欲望,更是希望世人能够通过“为”的方式去发现真正的“无”只存在于“有”中,内心中的安宁必定与现实中的五音五色相依而生。

能从万千变化中参悟并能守住心中恒定,此即曰得道也。道教求真,是要看清世间万物阴阳互化的本质后,可以做到既不受欲求蛊惑、又不为修仙所执。《道德经》篇尾言“为而不争”,是指不与天地、万物、人事争聪。

        人在天地万物之间,本与万物一体,能见我之小,又能知“我”本与大道相合,由此才能在自身所求与现实所给之间求得圆通妙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龙虎法脉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jzyes.com/lhsdj/8590.html

(0)
上一篇 2022年1月19日 上午9:30
下一篇 2022年1月19日 上午9:34

相关推荐

  • 五帝考校定福报之时,该如何祈福旺运?

    一、腊八节的由来   腊八节,俗称“腊八”,旧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与中国古代祭祀有关,汉族传统节日。腊八是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

    2022年1月3日
  • 供茶于三宝,可得诸功德

      对于茶道,道家的融入与付出,可以说不逊于佛禅,很多信众张嘴就可以讲出来“禅茶一味”;但道家在历史上对茶道的影响,足可与禅宗比肩。   道提倡人与自然的相互沟通,融化物…

    2021年12月30日
  • 祖天师宝诰注解

    祖天师宝诰 志心皈命礼。 泰玄上相,扶教三天。 鹤鸣山上得真传,龙虎玄坛留妙决。 三洞法箓,诸品灵文。 一千二百之官军,匡扶正教。 二十四品秘箓,普度后人。 都功玉印,官服群履。 …

    2021年12月4日
  • 办公室风水:办公桌放什么可以提升事业

    随着时代的发展,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然而竞争最激烈的地方不是考场而是职场,不管是个人办公室还是多人办公室,在职场上座次依然有好坏之分,并不是每一个位置都适合自己的,那我们来看一下个…

    2021年12月1日
  • 古人怎么发朋友圈?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最近,“互联网热梗”掀起了网友们新一轮的讨论。有网友甚至说:不用网络语 似乎都不会说话了。那么,我们不禁好奇那些不用yyds、绝绝子的古人是怎么表达情感的呢? 走,我们一起想想语文…

    2021年12月8日
  • 放生改命 功名显达

    各位善信福主、老信众: 又到了每次法会前要郑重发公告的时候了。因为举办法会的仪轨、法师、庙宇都很重要,这直接影响着信众们是否能因此起庄严心、生发道心,这对参加法会的信众来说是重要的…

    2021年12月27日
  • 你的脚是否有贵人相?

    在相学中不仅是手相,面相,还有脚相之说,下面罗列出脚相的看法,可供大家参考下: 1 看脚的外形 脚掌小而厚、长而软,脚纹多,脚面长有毛,这些都是富贵的象徵。 脚掌短而硬、厚而弯、脚…

    2021年12月12日
  • 全国大降温,寒潮来袭,灸透人体六大“暖身穴”,冬天再冷也不怕!

    冬天到,气温降,很多人往往会出现手脚凉、关节疼、颈腰椎疼痛等不适,其实这都和气血不通畅有关。中医常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个道理。 其实,人体有6个“暖身穴”,…

    2022年1月17日
  • 师父说 | 论致富:小富靠勤奋,中富靠智慧,大富靠德行

    小富靠勤奋,中富靠智慧,大富靠德行。同时,还要记得:人要行善,善能积德,德能通神,神能佑人。为什么老话常说“厚德载物”?因为只有德行深厚的人,才能承载大富大贵,没有深厚德行作底蕴,…

    2021年12月12日
  • 毒五月,9个症状看你是否中毒(附祛湿寒对治方法)

    阴历五月,古人称之为“毒五月”,在这个月里,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七、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这九天为“天地交泰九毒日”,十四为“天地交泰日”,一共十天。中医将农历五月视为…

    2022年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