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少私寡欲,才见朴素道心

 

        太上道祖《道德经》第19章中,提出了道教修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即“少私寡欲”。

 

其原文曰“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指出天下之事皆是因为人们互相之间生起了私心,对外在的物质利益过分追求,

从而背离了质朴、慈孝、淳然等人生本然与内心安宁,所以才导致出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局面。

 

        道祖认为,唯有去除掉人们心中的机巧、聪明、智慧、名利等欲念,即曰“少私寡欲”,从而才能见得朴素道心,并由此合于修行之真。

唯有少私寡欲,才见朴素道心

(资料图)

        修行,本应作为两个单字去解读:“修”,乃有修持、修理的意思,是指通过一些方式法门来帮助人们修除掉因欲而生的种种妄念;

“行”,则包含着行动与验证的意味,是要把前者修持所用之理借具体的社会生活去做考验,以鉴别该法门是否适合自己去修持,并进一步明白修行所要明见的真我究竟为何。

        道祖提出的节制私欲,便是修持法门之一。以少私寡欲为法门,最终要达到什么样的状态才可合道呢?

老子在《道德经》中数次提到唯有婴儿才是人们合道的最佳代表,这是因为婴儿尚没有受到后天私利的影响,他们或哭或笑都是本身最自然的情态表达,

人们在婴幼儿的时期,所求的也不过是饿了吃、困了睡的简单生活,后世所传“老道老道,吃饭睡觉”的话便暗合此理。

        全真道戒律中有一点规定,信徒不允许睡广厦高榻,其一是要人们戒除安逸享乐的惰性,其二则在于避免贪图高下贫富而惑乱修真的定心。

        真正能做到如婴儿般修持之人,并不会以外在的物质为心结,而是一切外在都是唯心所用,心中产生什么样的念,便会推动具体的行动产生相应的果。欲求太盛时,便是心中起了魔障。降服这一魔障的过程,即谓之修行。

唯有少私寡欲,才见朴素道心

(资料图)

        众人都有一颗修行的心,都向往安然无争的生活。不与世争,这是自度之修行。

        道教修行,既强调自度之法门,更强调度人之责任,因此在倡导人们息心念、去欲求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掉“行”的意义。

        行,又有大小之别。小行,便与自度相当;修真之“大行”,当是把自度的法门普适于社会大众,从而实现济度人天的宗教理想。

不论是少私寡欲、还是济度人天,其实都是一种有为法,玄妙的是,唯有通过有为才能臻达无为。

而真正的无为不是不作为,实际却是一种不为之为。追求去欲,这本身也是一种欲。如何才能达到无欲,这才是道教修行要探讨的主旨。

        《道德经》所示世人两大关键词:一曰自然,是在告诉人们修道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是与自我之本然相合为一,也便是与道相合;二曰无为,是在告诉人们修行的中心主旨是什么。

      不论是谈论“绝圣弃智”、还是行持“少私寡欲”,实则都是以“无为”为主旨而衍生的不同法门。

      道祖在《道德经》第二章中写道“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此处除了文字本身所指意义之外,还应该把着重点放在“处”与“行”两个字上。

唯有少私寡欲,才见朴素道心

        《道德经》中在提出无为理念的同时,还提到了“为无为”的观点。既然无为是以减少外在的欲求为表现手段,那么“为无为”顾名思义则是在强调人们应该主动地去修行,与自我的欲求、妄念做斗争。

无为逍遥的境界不能等同于不想、不做,而是仍要以积极有为的方式来实现。修行是一场与自我魔障相博弈的过程,首先要能反思己身而意识到障碍是什么,更要能够做出克服、战胜这些魔障的努力。
并且在真正的修持过程中,心中所求与现实所给往往不能对等,且彼此之间还总是会呈现出反反复复的纠结与进退。

        此时,便更加强调“行”的意义。行,是在通过具体的、现实的生活磨炼修真心志,在与心魔相斗争的反复过程中去验证并提炼与己相合的修证法门。

        换言之,“修”是以理念指导行动,“行”则是以具体行动反馈于最初的理念。在二者相互推进的过程中,自身所追求的“真”便会越来越明白。

唯有少私寡欲,才见朴素道心

(资料图)

        世上人常言“不忘初心”,认为初心是美好的,但人们在具体的行动中往往会基于某些不可控的因素而不得已改变了最初的心志。

   
道教修行要告诉人们的是,所谓“初心”不过是在懵懂状态对修行的主观畅想,不论是道人的宗教生活、还是世俗人等必定要历经的人事沉浮,
其实都是一种“为”,只有通过有为的方法才能让我们感知到自身执念、体会到因欲求而带来的种种烦恼。

        在此之下再去谈“无为”,则会明白无为不仅是在教会人们放下欲望,更是希望世人能够通过“为”的方式去发现真正的“无”只存在于“有”中,内心中的安宁必定与现实中的五音五色相依而生。

能从万千变化中参悟并能守住心中恒定,此即曰得道也。道教求真,是要看清世间万物阴阳互化的本质后,可以做到既不受欲求蛊惑、又不为修仙所执。《道德经》篇尾言“为而不争”,是指不与天地、万物、人事争聪。

        人在天地万物之间,本与万物一体,能见我之小,又能知“我”本与大道相合,由此才能在自身所求与现实所给之间求得圆通妙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龙虎法脉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jzyes.com/lhsdj/8590.html

(0)
上一篇 2022年1月19日 上午9:30
下一篇 2022年1月19日 上午9:34

相关推荐

  • 冤亲债主超度灵验记 | 真人真事,有图为证

    书接上回:《金光神咒灵验记》。 却说内丹培训班结束之后,道士玄真拜别了师友,独自云游参访去了,一路走走瞧瞧,遂至巴蜀境内,青城山下,但见此间林木青翠,曲径通幽,诸峰环峙,状若城廓,…

    2022年1月16日
  • 道教神仙:八卦神

    八卦神,是指八卦的神明,即乾卦神、坎卦神、艮卦神、震卦神、巽卦神、离卦神、坤卦神、兑卦神。 据《云笈七签》卷十八《老子中经》所载,八卦神是太一君的八方使者,在八节时向太一君报告,其…

    2021年12月1日
  • 道家道教,一脉相承

               一提到道教历史,学界和宗教界对起源问题的判断会有很大不同。学界的普遍观点认为,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形式,是立足于教主、经典和宗教组织三个基础上而产生的。…

    2022年1月19日
  • 我心目中,道教慈航真人的样子…

    塑一尊专属于道教的慈航真人像,估计是每个道教徒的心愿了…曾几何时,这种念想萦绕不休,念力多了,感应也就与日俱增。今年仲夏时,蒙慈航点化,得布化机缘,遂发愿、行愿、塑像。…

    2021年12月18日
  • 道祖传经留下的两大法宝:无为,自然

      很多人初读《道德经》,觉得语言艰深晦涩,甚至连文本的意思都难以明了,因此也就很难感知到道之玄妙了。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理解隔阂,是因为如今的年代与老子的年代相隔较远。 …

    2022年1月19日
  • 看转此经 功德殊胜

    尔时,元始天尊在玄景之上清微天中九色玉堂,升七宝座,放大光明,普集万灵,与天教化。十方天尊、道君、老君、帝君、元君、丈人、圣人,万万仙众,俱来诣座,听宣妙法。於是梵王称善,帝释欣歌…

    2021年12月14日
  • 每天跪坐30秒,防病、养身还养心!

    跪坐(正坐)是华夏古人的传统坐姿,正确的跪坐姿势优雅,体现出中华文明端庄和谦恭的仪态。历史上先秦汉唐的人们身穿宽大飘逸的服装跪坐于地,有一种大气的美韵。从“促膝谈心”和“举案齐眉”…

    2021年12月7日
  • 为什么修行以后业障却越来越多?冤亲债主前来讨报的原因竟是这个!

    宇宙始于道,有始于无,万物生于有,此乃大道。天地未开之时,混沌之中存阴阳二气,互为充斥。天地开而阴阳成,道与魔并存于冥冥之中,二者相盈,一强而一弱,强弱互生,亏盈之态行于宇宙。 道…

    2021年12月21日
  • 道长开示:什么样的人适合过一辈子?

    现时很多人都批评青年男女在择偶问题上很肤浅,总是以样貌、经济为优先考虑条件。其实,人怎会有完美?有钱未必有样貌,有样貌又未必有良好的品格,正如《道德经》曰:“质真若渝,大白若辱。”…

    2021年12月11日
  • 天道,是世间最好的力量

    在俗世中,有学问不一定有修养,有修养不需要太大的学问,这并不是说明了“学问”不重要,而是告诉大家,要以修“道”为本。人生有大道,能够突破障碍,能够在与人处事之中化险为夷,让自己拥有…

    2021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