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三年,道在天边

 

       道教奉老子为开宗祖师,五千言《道德真经》中提到的“无为”“少私寡欲”等思想,已成为道教的基本教旨。

       在其影响下,道教修行强调人们要剥除物质欲望,转而求证内在的自然本真。

所谓之“道法自然”,即曰能够证得一性真灵,便可与道相合。证道的过程,便是人们不断修却身心欲求而达常清常静的过程。

为了能够实现“常清静”,历代祖师多舍家弃业而隐居修真。古往今来,追随祖师脚步的人群不在少数,但能如祖师一般生发无上精进之心者却不多。

       并非是仙材不可得,而是有太多人在修证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自我,甚至对大道所指产生疑惑。于是要问,所修之道,究竟是在何处呢?

 

学道三年,道在天边

(资料图)

       面对世人修真之心不坚的情况,道教中有一句话叫“学道一年,道在眼前;学道两年,道在身边;学道三年,道在天边”。

   
从字面意思来看,这句话直指一些学道人因为不生精进心而在修行中出现的诸多弊病:“学道一年,道在眼前”,是指人们初学道的时候,对道门中的一切都充满新鲜好奇心,眼中看到的所有人事都附着了道的属性。
道在眼前,看似触手可得,却又与己无甚大关系,所以才一心想要去求道。

       此时学道之人的虔诚心最足,从修行之中获得的成就感也最大;“学道两年,道在身边”,是指人们已经皈依道门,日常的行住坐卧走都需要按照教内的规矩进行,即可称为是身在道中的状态。

从前者对道人的羡慕,到此时亲身在做修行事,这本应是长足的进步。大道寓于天地万物之中,修行当从身边的琐碎小事中求证与历练。

这正是道业精进的关键时期,学道之人当要戒除好高骛远的欲心,总觉得道是生天生地的伟大存在,却不知晓瓦石屎溺之中也有道。

       重要的不是寻找道在何物之中,而是应该从一切物中去发现道的存在。能见其一者,方能够以一而推万物。

至于第三点,曰“学道三年,道在天边”,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种离道越来越远的状态。

前二者言学道要有精诚之心,修行的过程虽然充满了坎坷和魔障,但只要有心求索,就一定能够离道越来越近。

       但为什么明明正是学有所成的时候,却又会远离了大道呢?此时,应做两种完全不同的观想。

学道三年,道在天边

(资料图)

       其一者,是指初学道之人最开始时对道保持着莫名的神秘和向往,随着接触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则会发现最初仰慕的那些人和事,也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完善,远非自己想象的那般模样。

在崇高信仰和卑微现实之间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后,当初对人间俗世所产生的种种嗔怨之心,又会转移到当下的修学生活中,即便已经身在道门,却仍断不了心中的诸多是非评断。

身心不能清静,之前学到的道术道法就会变成修行的迷障,你知晓地越多,更会觉得此是而彼非。以某一定标准去界定他人的道行是否正确,这件事本身就值得商榷。

       这也正是道祖主张“绝圣弃智”的缘由。所谓“道在天边”,是指满眼只看得见高下与仙俗的对比,满口都是他人的是非对错,却悟不到一切念都是自己的心在作祟。这正是修行要去掉的最后一关,即无心无念也。

 

       此关若不能过,常以己所有来对比他人所无,除了能为欲心带来短暂的优越感之外,对修行毫无益处。

       此时的状态,正如南华真人描述的涨潮之后洋洋自得的河伯,表面上看,其修学的内容已经超越了许多人,但最终要超越的对象则是本身。

       不能忘却“我”,就不能接近道。

 

学道三年,道在天边

(资料图)

马钰祖师有一首词作《满庭芳·舍家学道》,其上阙写道:“舍家学道,争奈心魔。心中憎爱尤多。心意如猿如马,如走如梭。心生尘情竞起,纵顽心、不肯消磨。心念恶罪,皆因心造,怎免阎罗。”

       祖师描述的,正是修学之人不能遏制心欲从而生起了诸多魔障的状态。一旦沉沦在欲想之中,虽称修道人,又与俗家人等无异。大道超越之方,只在无我。

所以修行人真正要达到的“道在天边”的第二个境界,是指已然实现物我皆为泯然的状态,看万物都是道,同时又能明白各自似道非道的妙处。

道在万物之中,又非单指某一物为道,因此,真修行人所悟之道,既在遥远天边不可诉说,又在自己身中触之可得。

       此时,言讲的不是与道之远近的关系,而是早已经忘却了求与不求的执着心,当下便是修真、便就是道。

       心不外求,天边虽远,亦可顷刻而至;念想不息,心力虽尽,却终究遥不可及。是谓真得道,细细想来,却又丝毫无所得,所以说是“道在天边”。

       想实现真得道的境界,枢机仍在于一个“我”字。不论是向外求、还是向内证,修道的主角终究是我。

道并不是学来的,学的永远都只是心法和方术,唯有以所学之方为途径,学之、用之,达道之时则要遗之、忘之,最终是要实现学无所学、用无所用的结果。

因为任何形式的学与用其实都离不开使心用心,皆是有为法。以有为来求道,最终还要以无为来悟道。

       若只把有为当作是得道,何以能求证真正的无待逍遥呢?从一无所知到小有所成,这是人间道;从双手满满到放下成真,这是修行道。道虽不同,但每一阶段自有每一阶段的证果。

 

学道三年,道在天边

       道家修行是从有而证无的,既不能够以有为有,更不能舍有言无。虽是已达忘境,却知这一路是如何修证而来。

       因此,马祖在《满庭芳·舍家学道》的下阙中规劝世人曰:

“奉劝专降心意,把胜心摧挫,如切如磋。心若死灰,自是神气冲和。真心无染无着,起慈心、更没偏颇。心念善道,皆因心造,超越娑婆。”

       心中不染,便是清静道境。大道虽在天边,心中却再无所求。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龙虎法脉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jzyes.com/lhsdj/8603.html

(0)
上一篇 2022年1月19日 上午9:29
下一篇 2022年1月19日 上午9:32

相关推荐

  • 过年贴福有讲究,不是所有“福”字都能倒着贴!

    虎年即将来临,想必大家已经开始准备春联和“福”字贴,其中“福”字很多人都喜欢倒着贴,但是有一个位置不能倒贴,那就是大门,必须正着贴! 福字倒贴由来已久,但是自古以来大门的“福”字都…

    2021年12月28日
  • 修道之初为何多遭遇诘难?初入道者必须知道的学问

    入道修行,乃是人生中极为重要的功课。入道,即皈依玄门,学道正心,确立信仰。入道是第一步,接下来就看如何修行了。修行有好、次之分,个人修行如何,在修行之当下即有体现,而且关乎来日之修…

    2022年1月21日
  • 供养道经师三宝,所获福报真实不虚

    《神仙传》中供养三宝得福报的故事 葛洪先师《神仙传》里面记录了一个名为“王远”的神仙。 王远,字方平,东海人氏,通学《诗》《书》《礼》《易》《春秋》,尤其在天文学上颇有研究,得《河…

    2022年1月29日
  • 什么是道教的七伤、七报与九守?

    七伤 七伤修道学仙之士的七种禁忌。据《迴天九霄经》载,学道者虽身有仙相,应自然合真,但有七败之伤,若不能修身消除,则难名列仙班。 《云笈七籖》卷九十一《七部名数要记·七伤》谓:“学…

    2021年12月2日
  • 家里如果有空花瓶,一定要放东西进去!

    有不少人,为了给家中变得更有气氛,更有情调,会用花瓶来布置下,但时间一久,就慢慢淡忘家中还有一个空花瓶,在风水中,在家中摆放空花瓶可是很不好的,那家里的空花瓶怎么解决。 在家居装饰…

    2021年12月12日
  • 人间三千事,淡然一笑间

    人生的路,深一脚,浅一脚,悲伤在路上,希望也在路上;疲惫在路上,欢喜也在路上。 没有谁的一生,阳光朗月永相随;没有谁的一生,欢声笑语永相伴,总有一些困难,一些痛苦,需要我们去经受,…

    2021年12月10日
  • 法箓、授箓、受箓与授符箓,几者有何区别?

    在道门内部,箓,常称为法箓。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在《开坛法语》中便有“吾家法箓”之说。 为什么称为法箓?那是因为当时对于各派的法术,统称为法,或大法,而将之与术数区分开来。称法箓,应当…

    2021年12月5日
  • 大奸大恶之人为什么会有富贵命?来看看一个大贪官的八字

    其实奸臣贼子得了一个好八字就是来破坏好的事物的,忠臣良将得到好的八字就是来压制不好的事物,这两股力量的交锋推动着事物的变化方向与兴亡盛衰,反之亦然。 天道讲阴阳,阴阳是两股相反的力…

    2021年12月7日
  • 想和神仙聊聊天?原来这才是正确的人神沟通方式

    每逢到了斋醮时,你会看到除了供养桌上花、水果、灯,还有香炉里散出袅袅烟的香烟。到道观神仙面前许下心愿,如果把这个过程比喻成要和天上神仙的一次沟通,那么没有手机没有邮箱的神仙要用什么…

    2022年1月18日
  • 解梦的原则一定要遵守

    1 梦能暂缓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人们在求真务实的同时,也会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暂时难以缓解之时,可能会控制不住要游历一下梦境,情不自禁地做一些美好的梦,在近乎麻痹状态的梦中得到一时的满…

    2021年1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