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三年,道在天边

 

       道教奉老子为开宗祖师,五千言《道德真经》中提到的“无为”“少私寡欲”等思想,已成为道教的基本教旨。

       在其影响下,道教修行强调人们要剥除物质欲望,转而求证内在的自然本真。

所谓之“道法自然”,即曰能够证得一性真灵,便可与道相合。证道的过程,便是人们不断修却身心欲求而达常清常静的过程。

为了能够实现“常清静”,历代祖师多舍家弃业而隐居修真。古往今来,追随祖师脚步的人群不在少数,但能如祖师一般生发无上精进之心者却不多。

       并非是仙材不可得,而是有太多人在修证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自我,甚至对大道所指产生疑惑。于是要问,所修之道,究竟是在何处呢?

 

学道三年,道在天边

(资料图)

       面对世人修真之心不坚的情况,道教中有一句话叫“学道一年,道在眼前;学道两年,道在身边;学道三年,道在天边”。

   
从字面意思来看,这句话直指一些学道人因为不生精进心而在修行中出现的诸多弊病:“学道一年,道在眼前”,是指人们初学道的时候,对道门中的一切都充满新鲜好奇心,眼中看到的所有人事都附着了道的属性。
道在眼前,看似触手可得,却又与己无甚大关系,所以才一心想要去求道。

       此时学道之人的虔诚心最足,从修行之中获得的成就感也最大;“学道两年,道在身边”,是指人们已经皈依道门,日常的行住坐卧走都需要按照教内的规矩进行,即可称为是身在道中的状态。

从前者对道人的羡慕,到此时亲身在做修行事,这本应是长足的进步。大道寓于天地万物之中,修行当从身边的琐碎小事中求证与历练。

这正是道业精进的关键时期,学道之人当要戒除好高骛远的欲心,总觉得道是生天生地的伟大存在,却不知晓瓦石屎溺之中也有道。

       重要的不是寻找道在何物之中,而是应该从一切物中去发现道的存在。能见其一者,方能够以一而推万物。

至于第三点,曰“学道三年,道在天边”,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种离道越来越远的状态。

前二者言学道要有精诚之心,修行的过程虽然充满了坎坷和魔障,但只要有心求索,就一定能够离道越来越近。

       但为什么明明正是学有所成的时候,却又会远离了大道呢?此时,应做两种完全不同的观想。

学道三年,道在天边

(资料图)

       其一者,是指初学道之人最开始时对道保持着莫名的神秘和向往,随着接触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则会发现最初仰慕的那些人和事,也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完善,远非自己想象的那般模样。

在崇高信仰和卑微现实之间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后,当初对人间俗世所产生的种种嗔怨之心,又会转移到当下的修学生活中,即便已经身在道门,却仍断不了心中的诸多是非评断。

身心不能清静,之前学到的道术道法就会变成修行的迷障,你知晓地越多,更会觉得此是而彼非。以某一定标准去界定他人的道行是否正确,这件事本身就值得商榷。

       这也正是道祖主张“绝圣弃智”的缘由。所谓“道在天边”,是指满眼只看得见高下与仙俗的对比,满口都是他人的是非对错,却悟不到一切念都是自己的心在作祟。这正是修行要去掉的最后一关,即无心无念也。

 

       此关若不能过,常以己所有来对比他人所无,除了能为欲心带来短暂的优越感之外,对修行毫无益处。

       此时的状态,正如南华真人描述的涨潮之后洋洋自得的河伯,表面上看,其修学的内容已经超越了许多人,但最终要超越的对象则是本身。

       不能忘却“我”,就不能接近道。

 

学道三年,道在天边

(资料图)

马钰祖师有一首词作《满庭芳·舍家学道》,其上阙写道:“舍家学道,争奈心魔。心中憎爱尤多。心意如猿如马,如走如梭。心生尘情竞起,纵顽心、不肯消磨。心念恶罪,皆因心造,怎免阎罗。”

       祖师描述的,正是修学之人不能遏制心欲从而生起了诸多魔障的状态。一旦沉沦在欲想之中,虽称修道人,又与俗家人等无异。大道超越之方,只在无我。

所以修行人真正要达到的“道在天边”的第二个境界,是指已然实现物我皆为泯然的状态,看万物都是道,同时又能明白各自似道非道的妙处。

道在万物之中,又非单指某一物为道,因此,真修行人所悟之道,既在遥远天边不可诉说,又在自己身中触之可得。

       此时,言讲的不是与道之远近的关系,而是早已经忘却了求与不求的执着心,当下便是修真、便就是道。

       心不外求,天边虽远,亦可顷刻而至;念想不息,心力虽尽,却终究遥不可及。是谓真得道,细细想来,却又丝毫无所得,所以说是“道在天边”。

       想实现真得道的境界,枢机仍在于一个“我”字。不论是向外求、还是向内证,修道的主角终究是我。

道并不是学来的,学的永远都只是心法和方术,唯有以所学之方为途径,学之、用之,达道之时则要遗之、忘之,最终是要实现学无所学、用无所用的结果。

因为任何形式的学与用其实都离不开使心用心,皆是有为法。以有为来求道,最终还要以无为来悟道。

       若只把有为当作是得道,何以能求证真正的无待逍遥呢?从一无所知到小有所成,这是人间道;从双手满满到放下成真,这是修行道。道虽不同,但每一阶段自有每一阶段的证果。

 

学道三年,道在天边

       道家修行是从有而证无的,既不能够以有为有,更不能舍有言无。虽是已达忘境,却知这一路是如何修证而来。

       因此,马祖在《满庭芳·舍家学道》的下阙中规劝世人曰:

“奉劝专降心意,把胜心摧挫,如切如磋。心若死灰,自是神气冲和。真心无染无着,起慈心、更没偏颇。心念善道,皆因心造,超越娑婆。”

       心中不染,便是清静道境。大道虽在天边,心中却再无所求。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龙虎法脉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jzyes.com/lhsdj/8603.html

(0)
上一篇 2022年1月19日 上午9:29
下一篇 2022年1月19日 上午9:32

相关推荐

  • 打着招工的名义 背后竟是骇人听闻的阴谋

    亲近善知识 福生无量天尊 正如天地之间有阴阳一样 ,有阴有阳 ,同样有善就有恶,善恶相对待而成立,但又像阴阳鱼一般阴中抱阳,阳中含阴,凡事也都有其相对的一面,并非绝对。一念回心,邪…

    2022年1月26日
  • 修道之人为什么要守庚申?

    我们常听说“守庚申”,那么什么是庚申?为什么要守庚申呢?庚申,就是庚申日。中国的历法有以甲子计算的,比如甲午年,戊申月,庚子日,丙寅时之类。庚申日是六十甲子日的一天,每六十天就有一…

    2021年12月20日
  • 面相,决定命运!(不是迷信)

    什么是面相? 面相是人的外在表象, 蕴含着人的命运信息。 面相是人的脸部特征, 体现着人的性情脾气。 面相如何形成? 面相源自自身阅历, 面相来自内心活动, 面相彰显处世态度。 生…

    2021年12月24日
  • 教你如何识别藏在人海中的神仙!

    太上洞神五星诸宿日月混常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宋元。言日月星宿之精化身降世济人之事。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经中列诸识星精之大家,最迟者为唐李靖、李淳风。本经不早于…

    2021年12月5日
  • 这三种行为,会葬送一个家庭的气运,一定要警惕!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追求家庭的兴旺。 古语有云:合家安康,破家败运。家运的兴衰,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一个家庭想要兴旺,可能需要一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是可能在一夜间崩塌。 …

    2022年1月11日
  • 人与人之间讲缘分,人与神之间也讲缘分

    亲近善知识 福生无量天尊   现在的都市圈越来越大,许多工作白领,白天在市中心高楼大厦中办公上班,下班后又四散至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中,每天上下班车马劳顿,借助着地铁公交车穿…

    2022年1月24日
  • 有多少善念,就有多少福报

    当你一心守得“清明”时,方能成就大事业! 人人都幻想到一个世外桃源,享受新的生活,本以为能脱胎换骨,殊不知这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逃避,长此以往,势必不利于今后的发展。 关于如何坚守“…

    2021年12月10日
  • 卧室的风水四字诀:平、安、宁、静

    字在远古甲骨文中是一个侧躺着的人形,说明“卧室”是用来给人们睡眠、休息、养生的。睡眠,对于人来说是生命最重要的关键。古医语云:“不觅仙方觅睡方”,意思是再好的“仙方”也抵不到好的睡…

    2021年12月15日
  • 道教诗词赏:宋徽宗步虚词两首

    宋太宗、宋真宗、宋徽宗均作有步虚词。其中宋徽宗的十首编入道教乐谱集《玉音法事》,一直流传沿用至今。其第五、六两首:   绿鬓颓云髻,青霞络羽衣。 晨趋阳德馆,夜造月华扉。 抟弄周天…

    2021年11月30日
  • 刚入门的修行人,通常有这两种弊病,不能克服与道渐远,与魔同行!

    很多刚刚入门修行的弟子,在练功中很容易心思不定,心意不专,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 练功的时候老想着各种功能、功境快快出现。比如练青龙剑的时候就想着能早点看到青龙神显像。修金光的时候,…

    2022年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