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

       身为一名道教徒,若想真正触及修道的本质,首先要炼养一颗纯合的心。

       当面对人生中的际遇,要保持不悲不喜、不骄不躁的平常心,以恒常的姿态去迎接生命中所有的无常,任凭风云变幻仍不会动摇自我的湛然常寂。能够做到这一点,正可谓在心性炼养上已臻达很高的造诣。

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

(资料图)

修炼心性,是道教修行的第一要务。作为一名道人,一旦通彻了天地间的无名恒常之道,自然也就不会为了红尘间的蝇营狗苟而趋之若鹜。道经中有言:“空色色空无有性,有无无有色空均。”又言:“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道教炼心的功夫若能做到极致,则可以实现齐万物、同生死的境界。修行之事,是要超脱肉身的限制,使人的情志可以超越时空的阻隔,进而实现证圣成真的理想。

       基于此,很多初修道的人们也总是会走入一个误区,认为道教修行与其他宗教并没有太大不同,都只不过是在讲授人活在世间的一种态度。

       甚至有言,道教关于心性的修行只不过是一场唯心主义,对现实并没有实际帮助。其实这是对道教最大的误读。

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

(资料图)

       如何看待人生、如何看待每个人都必经的生老病死,这确实是每个宗教的必修课。

但道教在强调人们要对人生保持积极乐观态度的同时,还告知每一位信徒不要执着于有无,要以超脱的心态去看待我们为了生活而付出的一切努力。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点还在于道教独有的对生命形态的炼养上。

       也就是说,道教并不是一个只单独传承心性炼养的宗教。一个人是否具有言说生死的权利,除了他能够对与生死相关的一切超然而视外,更在于他能够以真功实行去真真切切地超越人间世的生死问题,即实现人们常说的得道长生。

       道教信仰的最基础,是对神仙的信奉。在道教中认为,神仙是超越了人间生死的存在。

       《庄子》中提到姑射山之神人,言其“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又以长寿而著称的彭祖为例,言其善于“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庄子赞为“道(导)引之士,养形之人”。

   
众所周知,庄子最知名的乃是对心性论的见解,他提出过“心斋”“坐忘”等等对后世道教有深远影响的论点,但庄子同时也着重强调了人们务必要保持一个好的形体,通过导引术、辟谷等方法实现肉体上的长生久视,以身之大去养神之大,最终才能从有限的形神中求证无限的逍遥。

       此也正是《逍遥游》篇章中阐述大小之辩的缘由之一。

 

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

(资料图)

       唯有使自我的形体实现从小寿至长寿,再至于百岁为一春秋的大寿之年,由此才能以至上的视角去看待人间的生死难题。

反观人间生老病死,人们所纠缠的乃是不能够以身离苦,更无法从苦中求得心灵上的愉悦,所以才会有“爱河千尺浪,苦海万丈深”的经教。

然而,道教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宗教,其对神仙的信仰,是与楷模和借鉴意义相联系的。道教历代所尊奉的仙真并不是虚拟的传说,而是真真切切地实现了长生久视的历史人物。

       所以道教之命功也并不是停留于口头的教诫,而是通过修炼之后,可以为所有人树立起一个值得学习的模范。每一个凡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前人养形养神的方法,使自己也走上一条超越生死的道路。

       自古以来,修道者便是强调性命双修的。道教中有一句话叫“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意指修行二字不是秀给他人看的口头禅,唯有用健康的体魄、充盈的精气神来向世人证明宗教现实意义,由此才能使修行落到实处,即曰“实修”。

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

(资料图)

       此外,一名修道人还要有立足于人世间的功行,才使证圣成真具备了坚实的前提。这一份功行,是以对世人贡献的多寡来计量的。宗教称之为“教”,便要强调教化的作用。

       道教自诞生以来,便奉行“普度人无量”的信条。帮助众生从人生苦难中解脱出来,这是属于道人的功行。世间众人于人生苦海中翻沉,究其原因,不外于肉身上的不通泰,以及内心中的不畅达。

道人们虽然身在方外,却不会做一个事不关己的闲人,而是要肩负起教之为教的社会责任,帮助世人实现身体和心性上的双重修行,在心灵上敦促人们向善无为。

在身体上则要以医术、导引、功法等等方式教导人们去病保安康的本领。道教所保持的对生命的珍重、对生活的关爱,则促使历代修道人不断提出生命炼养的新思考。

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

(资料图)

       不论十道九医的说法,还是自度度人的理念,这都与道教重生、乐生和“仙道贵生”的主旨命题相契合。

       道教是一个重生的、重现世的宗教,因为人只有活好了当下,才具有谈论高远理想的资本,所以道教比任何一个宗教都更加强调修命的功夫。哪怕是一己修真的得道成仙,亦或者齐同慈爱的济世利人,都必须立足于身体力行四个字。

爱人身,如同爱己身;爱众生,如同爱自我。道人的慈悲,不是对肉身的抛却,而是一份不贪恋、不憎恶的态度。

当生之时,认认真真地为颐养天年做出该有的努力;当终之际,对形神的聚散却是无谓之有无的淡然。立足于命功之上的性功,才更具有使人信服的条件。

       修道这件事,是需要一辈子去证悟的。修性的同时,也不应舍弃命功的根基,切莫把这条路终止在芳华正茂的年岁中。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龙虎法脉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jzyes.com/lhsdj/9263.html

(0)
上一篇 2022年1月13日 下午4:45
下一篇 2022年1月14日 下午7:13

相关推荐

  • 你的冤亲债主,到底是怎么来的?(附化解方法)

    冤即冤屈,指被冤枉而不能伸之意。由于蒙冤而不能释怀,就会产生内心的冤恨,形成心结,进而人与人、人与幽魂之间就出现各种仇对。 所谓冤结,在道教典籍当中,主要是指人由于宿世所犯之罪而导…

    2021年12月13日
  • 道长开示:什么样的人适合过一辈子?

    现时很多人都批评青年男女在择偶问题上很肤浅,总是以样貌、经济为优先考虑条件。其实,人怎会有完美?有钱未必有样貌,有样貌又未必有良好的品格,正如《道德经》曰:“质真若渝,大白若辱。”…

    2021年12月11日
  • 修行有“普法”和“秘法”,看看哪个适合你?

    修真是很难的,有好的师父固然好,但是在没有找到之前,自己认真看资料学习自悟也是不错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你真有心拜师,自然会遇到师父,而不是一定非要等到师父再学习,毕竟拜师不是那么简…

    2021年12月24日
  • 只听过送子娘娘?威猛的雷部还有位送子元帅!

    天师道以符箓灵验著称,前段时间,有位求了符的善信小姐姐来天师府还愿时问:“在天师府请了送子符,怀孕后该感谢哪位神仙?” 我回答说:“天师府道法以雷法为主,符箓所请神将也以雷部神将为…

    2021年12月23日
  • 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

             身为一名道教徒,若想真正触及修道的本质,首先要炼养一颗纯合的心。        当面对人生中的际遇,要保持不悲不喜、不骄不躁的平常心,以恒常的姿态去迎接…

    2022年1月19日
  • 为什么长期单身?注意你家阳宅风水了吗!

    单身之人一定一直都认为自己是姻缘较浅的缘故,其实婚姻不能强求,因此也是有部分缘分的原因的。但其实所居住的风水亦是有着一定的影响,那么出光棍的阳宅风水什么特征?下面跟着我们一起来看看…

    2021年12月4日
  • 【道教养生】——小雪话养生

          小雪,望文生义,表示降雪开始的时间和程度。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民间曾有:十月立冬小雪涨,斗指己,斯时天已积阴,寒未深而雪未大,故名小雪。这时的黄河以北地区已到了北风吹,…

    2022年1月9日
  • 【练起来】《道家传统养生八段锦图文详解》

           八段锦共有八个完整动作,既可以连贯练习,又可以每个动作单独习练。八段锦的动作轻松自如,舒展大方,身形平稳,虚实分明。 两手托天理三焦 左右开弓似射雕 调理脾胃须单举 …

    2022年1月12日
  • 一年又一年,一岁又一岁

    年, 就这样, 隆重而来, 悄然而去。 一年又一年, 丰富了记忆,苍老了容颜, 迎来了春光,送走了冬寒。 一年又一年, 期盼中载满祝福, 愿望中满是平安。 一年又一年, 我们从孩童…

    2022年1月5日
  • 以心换心 必有回响:孤老太竟是世外高人

    亲近善知识 福生无量天尊   小的时候,夏天晚上大家都有纳凉的习惯。吃了晚饭,各家各户摆出各式各样的椅子,在凉风习习中,大人们谈论各种家长里短,小孩子们嬉戏玩耍,有时候大…

    2022年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