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

       身为一名道教徒,若想真正触及修道的本质,首先要炼养一颗纯合的心。

       当面对人生中的际遇,要保持不悲不喜、不骄不躁的平常心,以恒常的姿态去迎接生命中所有的无常,任凭风云变幻仍不会动摇自我的湛然常寂。能够做到这一点,正可谓在心性炼养上已臻达很高的造诣。

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

(资料图)

修炼心性,是道教修行的第一要务。作为一名道人,一旦通彻了天地间的无名恒常之道,自然也就不会为了红尘间的蝇营狗苟而趋之若鹜。道经中有言:“空色色空无有性,有无无有色空均。”又言:“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道教炼心的功夫若能做到极致,则可以实现齐万物、同生死的境界。修行之事,是要超脱肉身的限制,使人的情志可以超越时空的阻隔,进而实现证圣成真的理想。

       基于此,很多初修道的人们也总是会走入一个误区,认为道教修行与其他宗教并没有太大不同,都只不过是在讲授人活在世间的一种态度。

       甚至有言,道教关于心性的修行只不过是一场唯心主义,对现实并没有实际帮助。其实这是对道教最大的误读。

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

(资料图)

       如何看待人生、如何看待每个人都必经的生老病死,这确实是每个宗教的必修课。

但道教在强调人们要对人生保持积极乐观态度的同时,还告知每一位信徒不要执着于有无,要以超脱的心态去看待我们为了生活而付出的一切努力。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点还在于道教独有的对生命形态的炼养上。

       也就是说,道教并不是一个只单独传承心性炼养的宗教。一个人是否具有言说生死的权利,除了他能够对与生死相关的一切超然而视外,更在于他能够以真功实行去真真切切地超越人间世的生死问题,即实现人们常说的得道长生。

       道教信仰的最基础,是对神仙的信奉。在道教中认为,神仙是超越了人间生死的存在。

       《庄子》中提到姑射山之神人,言其“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又以长寿而著称的彭祖为例,言其善于“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庄子赞为“道(导)引之士,养形之人”。

   
众所周知,庄子最知名的乃是对心性论的见解,他提出过“心斋”“坐忘”等等对后世道教有深远影响的论点,但庄子同时也着重强调了人们务必要保持一个好的形体,通过导引术、辟谷等方法实现肉体上的长生久视,以身之大去养神之大,最终才能从有限的形神中求证无限的逍遥。

       此也正是《逍遥游》篇章中阐述大小之辩的缘由之一。

 

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

(资料图)

       唯有使自我的形体实现从小寿至长寿,再至于百岁为一春秋的大寿之年,由此才能以至上的视角去看待人间的生死难题。

反观人间生老病死,人们所纠缠的乃是不能够以身离苦,更无法从苦中求得心灵上的愉悦,所以才会有“爱河千尺浪,苦海万丈深”的经教。

然而,道教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宗教,其对神仙的信仰,是与楷模和借鉴意义相联系的。道教历代所尊奉的仙真并不是虚拟的传说,而是真真切切地实现了长生久视的历史人物。

       所以道教之命功也并不是停留于口头的教诫,而是通过修炼之后,可以为所有人树立起一个值得学习的模范。每一个凡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前人养形养神的方法,使自己也走上一条超越生死的道路。

       自古以来,修道者便是强调性命双修的。道教中有一句话叫“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意指修行二字不是秀给他人看的口头禅,唯有用健康的体魄、充盈的精气神来向世人证明宗教现实意义,由此才能使修行落到实处,即曰“实修”。

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

(资料图)

       此外,一名修道人还要有立足于人世间的功行,才使证圣成真具备了坚实的前提。这一份功行,是以对世人贡献的多寡来计量的。宗教称之为“教”,便要强调教化的作用。

       道教自诞生以来,便奉行“普度人无量”的信条。帮助众生从人生苦难中解脱出来,这是属于道人的功行。世间众人于人生苦海中翻沉,究其原因,不外于肉身上的不通泰,以及内心中的不畅达。

道人们虽然身在方外,却不会做一个事不关己的闲人,而是要肩负起教之为教的社会责任,帮助世人实现身体和心性上的双重修行,在心灵上敦促人们向善无为。

在身体上则要以医术、导引、功法等等方式教导人们去病保安康的本领。道教所保持的对生命的珍重、对生活的关爱,则促使历代修道人不断提出生命炼养的新思考。

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

(资料图)

       不论十道九医的说法,还是自度度人的理念,这都与道教重生、乐生和“仙道贵生”的主旨命题相契合。

       道教是一个重生的、重现世的宗教,因为人只有活好了当下,才具有谈论高远理想的资本,所以道教比任何一个宗教都更加强调修命的功夫。哪怕是一己修真的得道成仙,亦或者齐同慈爱的济世利人,都必须立足于身体力行四个字。

爱人身,如同爱己身;爱众生,如同爱自我。道人的慈悲,不是对肉身的抛却,而是一份不贪恋、不憎恶的态度。

当生之时,认认真真地为颐养天年做出该有的努力;当终之际,对形神的聚散却是无谓之有无的淡然。立足于命功之上的性功,才更具有使人信服的条件。

       修道这件事,是需要一辈子去证悟的。修性的同时,也不应舍弃命功的根基,切莫把这条路终止在芳华正茂的年岁中。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龙虎法脉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jzyes.com/lhsdj/9263.html

(0)
上一篇 2022年1月13日 下午4:45
下一篇 2022年1月14日 下午7:13

相关推荐

  • 哪四种人自带贵气,一定要结交!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 如何甄别朋友,找到脾性相投、久处不厌、自带贵气之人。 下面四种人定不要错过。内心清静 人生最美是清欢。 现代社会太过嘈杂喧嚣,我们总想拒绝与躲避,…

    2021年12月6日
  • 慈悲救苦 必有灵应

    道教中有一位伟大的神灵,能够转化因果、化解业力,这就是太乙救苦天尊。祂寻声救苦、普度众生,是我们道教法师、修行人、清信弟子、及广大信众都应该尊重的一位神灵。 … 救苦天…

    2021年12月14日
  • 道教手诀:毫光诀

    毫光诀:两手中指名指,曲二节;将大指搭在上;两手食指小指,各相竖。    

    2021年12月11日
  • 民俗宝典 | 时来运转,赶走霉运的方法你知道吗?

    不是每个时候都能一帆风顺, 不是每个人都能好运连连, 总有各种不如意的时候, 那么,从民俗角度, 走衰运的时候可以怎么做呢? 一、举办喜事或参加喜事   所谓冲喜就是这个…

    2022年1月25日
  • 诵读《三官经》的三个要领

      《初真戒说》云:“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十恶等业,愚迷执着,娇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禁止,永不复起。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十恶等业,愚迷执着,娇诳嫉妒等罪,今已…

    2022年1月18日
  • 手上六个地方告诉你 招财还是漏财

      大部分人看手相,都是看生命线、智慧线和感情线,这三条线并称为人体手掌的三大主线。从这几条线中,可以看出人的身体健康、聪明程度以及情感运势,但人的手掌纹路繁多,分析起来…

    2022年1月26日
  • 从庙名看懂神明位的阶级,最后一字是关键!

    受古时封建制度影响:宫、殿、府 首先,“庙”是最通俗的称呼,无论什么阶级的神明都能称庙。 “殿”在古时指皇帝的办公处,属于帝王级的神祇才能称殿,比宫还更高一等。 “宫”为旧时代的皇…

    2021年12月3日
  • 微笑胜于颜值,道教修行可改变容颜胜于医美

    当修行之人在经历种种心魔之后,伴随而来的是心灵和思想上的蜕变,是灵魂层面的蜕变。也正因为如此,修行之人的容貌与性情与常人相比,变化会很大。 1 很多朋友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都有找人算过…

    2021年12月24日
  • 白衣人暗夜招手到底所为何来?

    亲近善知识 福生无量天尊   人生就像旅途,要懂得欣赏沿路的风景,旅途如人生,适意为上。有人说过,旅行就是一群人去到另一群人呆腻了的地方体验生活。老子问道,青牛出关;孔子…

    2022年1月25日
  • 都说神仙有求必应,怎么到你身上就不灵了?

    某善信说:“道长啊,我按照你说的做啦,我天天念经上香,没事就帮助别人,甚至跑到庙里去打表点灯,结果我求财还是没财,求婚姻和睦还是天天吵架,看来神仙一点都不灵,念经一点用都没有,你说…

    2022年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