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网络发达,古时候道士密而不宣的经文,也可以通过网络轻松找到资源。有些善信问,我读了很多经文,但是和周围的人还是有矛盾,处世的时候仍然有很多障碍,是什么原因呢?
《文昌大洞仙经》里说,受经未善也,必诵之而后可,诵之又未善也,必行之而后可。经文不是你下载了就算大功告成,而是必须去诵读,只诵读也不行,还要去践行,用经文里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

《盘山栖云王真人语录》里记录了这样一件事:盘山王真人庙里有些木工活需要人做,大家都向真人推荐东堂一个叫张仙的修行人。他有木工的手艺,而且为人谦卑柔顺,从来不违逆别人,没有人看到他发怒的样子。真人听后对大家说:“这个人是真的一心只做自己的分内之事吗?我认为人的品性和黄金一样,没有经过试炼,无法分辨真伪。”

于是管事的道士把张仙叫到庙里,让他做一个坐榻,张仙果然听从安排很和顺的去做。坐榻还没有做好,道士又让他去做木质门窗,张仙也听话去做了,但是动作就已经有些懈怠。门窗做了一半,道士又让他去做几个盛东西的木盒子,张仙就不肯了。他认为道士是故意难为自己,要去找真人评评理,允许他做完一件事再做另外的事。

真人听了他的要求,对他说:“今天叫你过来做事,是因为之前大家都在夸赞你。说你道心坚定,对外事不以为意,从来没有违逆过别人。今天这样安排,就是为了试炼一下你会不会动心。但是结果已经很明显了。”
我们工作和生活中也会遇到同样的烦恼,已经安排了事情要做,而突发事件却会影响到我们的计划,同样也影响到我们的心情。本来就不够清净的心,愈加烦躁。因为自己的心情烦躁,不可避免迁怒于人、满腹牢骚,结果造成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这便是业力纠缠。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修行之人。修行的人,最重要的就是炼心应事,心里已经有了信仰,对外事就会自然安和,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把你的修行融入到你的工作中。在具体的处境里,通过面对不同的人和事,磨练自己的心性。要尽你的责任和义务,尽心尽力地做好你所承担的一切,还要制心一处。

心要死,机要活。今天我们要做的事情,先做这个如何,先做那个又如何?我们只不过是时空中的匆匆过客而已,有什么可执着的,有什么可计较的?即便是粉身碎骨的考验在眼前,心也要如如不动。只要厘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平平稳稳去做,随机应物,不乱于心,这就经文里说的“常应常静”。
这样会使我们的生活减少很多无谓的烦恼和纠结,减少矛盾和障碍,使我们的人生之旅更加顺畅。将经典中的智慧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才是我们学习经典的意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龙虎法脉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jzyes.com/lhsdj/2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