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老子作为道家的始祖,其所提倡的“道”是后世之典范。老子的“道”不是今天所理解的“道理”这么简单,而是一种自然纯朴的原生态。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自然的“道”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圣人之“道”,是做什么事都不与别人争夺,这正是本真的状态,也是美的、善的、有智慧的,但是却有很多人故意去伤害别人,与别人争,于是就有了虚伪、贪婪等等。那“道”里所倡导的“美善智”是什么呢?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老子: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意即“真实的话不好听,好听的话不真实”,真实的话因为揭示了他人的弱点或者现实的残酷,所以难以入耳,但是听起来好听的话往往是掺杂着谎言,或者基本是谎言,于是就蒙蔽了人们的心。而“信”也就是“真”,就是老子所提倡的道,是“朴”,是不加任何杂质的。

齐宣王喜欢射箭,尤其喜欢别人夸他可以拉强弓,但是他不过也就能拉一般强度的弓。有一次齐宣王在大臣们面前炫耀,大臣们都去尝试,结果都在拉到一半的时候说“拉这弓至少得要一千多斤的力气,除了大王谁能拉开呢?”然而齐宣王用的力气不过三百石罢了,但是终其一生都以为自己能拉九百石的弓。

对于齐宣王来说,强弓只是虚名,他喜欢被夸耀却失去了真实。这些阿谀奉承的臣子们其实在我们身边时常存在,记住老子的这句话“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看清自己,不盲目自大。

老子: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善者不辩   辩者不善

意即“善良的人是不会去与人争辩的,那些日日与人争辩的人并不是真的好人。善良的、有能力的人是不会每日到处吹嘘自己会做什么,自己做了什么,而是会脚踏实地地做,他们知道“为而不争”之“道”,是一个懂得务实的人,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可靠的人。

而那些总是与他人争论的、分寸不让的人必定是个斤斤计较、鼠目寸光之人, 通过争论来找自己的存在感,通过辩解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反倒是不自信的表现。真正有能力的人往往不显示自己,自显其内涵,那是一种通过三寸不烂之舌体现不出来的气质。

这句话还有另一个版本,是:“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善”即“良善”,“多”即是“争辩不已”,《康熙字典》中解释“多,胜也”,又“刻求也”,又“称美也”,所以两者的意思是相同的。善者是“为而不争”,非善者是锱铢必较、事事必争,折磨自己也折磨他人。

老子: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

意即“有真才实学的人知道学无止境;而觉得自己很博学的人会经常卖弄自己。 所以前者会处处虚心请教,后者则滔滔不绝。前者是有真正大智慧的人,不会因有小知就沾沾自喜,不求上进,而是从不显露,含光内敛;不智者则处处卖弄自己,生怕别人不知自己的才华。

还有一种理解是:有智慧的人不会去追求知识的穷尽,因为他们知道“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保持淳朴的本性,减少私欲和杂念,抛弃浮文,才能免于忧患。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其实也是在说“为而不争”。

老子接着说道“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不会私自保留什么,他会顺其自然,尽力地帮助别人,这样其实自己反而更充足、更丰富。

一切都是“为而不争”,不巧言令色,对他人的话有清楚的认知,不去争辩,顺势而为,韬光养晦,谦虚自持。所谓“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不需要去战胜别人,克服自己的弱点才是最强的,做到真善智,也就做到了“道”的自然,“道”的利万物

老子: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龙虎法脉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jzyes.com/lhsdj/4479.html

(0)
上一篇 2021年12月19日 下午8:50
下一篇 2021年12月20日 下午3:45

相关推荐

  • 三魂七魄是如何影响人体,人死之后多久才能再投胎?

    葛洪在《抱朴子》中说:“人无贤愚,皆知己身有魂魄,魂魄分去则人病,尽去则人死。” 生命是由灵魂和肉体组成的,魂魄主导着一个人的良心、精神、思想、感情等,魂魄离开躯体后人就会死亡。 …

    2022年1月4日
  • 信众请神开光的注意事项

           居家供奉神明,要选择与自己有缘的神明,供奉与自己有缘的神明,一定会灵验。家庭供奉大道高真圣像,不需太多、太杂、太乱。供奉一尊主神就可以代表一切神明,供的多又杂乱,反而…

    2022年1月9日
  • 祖师告诫:这样修习,反得魔果!

    正法与邪法,如何鉴别 常听有人说“法无正邪,正人用邪法,邪法也是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也是邪”。此话似是而非,属于典型的混淆视听。 从古至今,法门无数,正法与旁门邪法等等,不一而足。…

    2022年1月5日
  • 贫穷和富有是怎样区分的!

    严遵,原来姓庄,名遵,字君平,蜀郡益州(四川成都)人。严遵为人性情忠正,《后汉书》记载他奇才杰出,甚至当时有人拿他和著名的“儒家圣人”孔子相媲美,可见他学问之高深。他曾写出“王莽服…

    2021年12月2日
  • 修行有“普法”和“秘法”,看看哪个适合你?

    修真是很难的,有好的师父固然好,但是在没有找到之前,自己认真看资料学习自悟也是不错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你真有心拜师,自然会遇到师父,而不是一定非要等到师父再学习,毕竟拜师不是那么简…

    2021年12月24日
  • 庄子:善忘,是一种大智慧!

    古人说:“不能忘身,不可以学道;不能忘心,不可以学道;不能忘世,不可以学道。” 善忘,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千锤百炼的领悟。 一、物己两忘 庄子说:“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

    2022年1月1日
  • 6种人的祸福宿命,看看你是哪一种

    一个人的先天命运是天定的,比如出生、相貌、天赋等等,但是一个人的后天命运却不是天定的,而是经过自己的后天言行创造出来的。 行善积德,谦虚奋进,自然有福。 心无敬畏,固执贪婪,自然命…

    2022年1月11日
  • 犯太岁会有不测之祸吗?驱邪救难殷天君!

    太岁 自古以来,上至皇家贵族,下至黎明百姓,人们无不于每岁年末奉祀来年太岁,以求得到值年太岁神的庇护,解厄消灾、祈福延生。 俗语云: “太岁当头坐,无灾必有祸” “太岁现身来,无疾…

    2021年12月15日
  • 抗日时期十三颗炸弹连投此地一颗没炸,日本人知道实情后立即前来跪拜

      历史上有许多的事情,是科学无法解释的通的。老子,姓李名耳,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同样还是史学家。并且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在唐朝的时候,被帝王追封为李姓始…

    2022年1月30日
  • 道教眼保健操:明耳目诀

    经名:正一法文修真旨要。撰人不祥,约出於南北朝。系早期天师道经典《正一法文》残本之一。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 明耳目诀 真诰曰,求道之要,先令耳聪目明,为事主也,且耳…

    2021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