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少私寡欲,才见朴素道心

其原文曰“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指出天下之事皆是因为人们互相之间生起了私心,对外在的物质利益过分追求,

从而背离了质朴、慈孝、淳然等人生本然与内心安宁,所以才导致出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局面。

 

        道祖认为,唯有去除掉人们心中的机巧、聪明、智慧、名利等欲念,即曰“少私寡欲”,从而才能见得朴素道心,并由此合于修行之真。

唯有少私寡欲,才见朴素道心

(资料图)

        修行,本应作为两个单字去解读:“修”,乃有修持、修理的意思,是指通过一些方式法门来帮助人们修除掉因欲而生的种种妄念;

“行”,则包含着行动与验证的意味,是要把前者修持所用之理借具体的社会生活去做考验,以鉴别该法门是否适合自己去修持,并进一步明白修行所要明见的真我究竟为何。

        道祖提出的节制私欲,便是修持法门之一。以少私寡欲为法门,最终要达到什么样的状态才可合道呢?

老子在《道德经》中数次提到唯有婴儿才是人们合道的最佳代表,这是因为婴儿尚没有受到后天私利的影响,他们或哭或笑都是本身最自然的情态表达,

人们在婴幼儿的时期,所求的也不过是饿了吃、困了睡的简单生活,后世所传“老道老道,吃饭睡觉”的话便暗合此理。

        全真道戒律中有一点规定,信徒不允许睡广厦高榻,其一是要人们戒除安逸享乐的惰性,其二则在于避免贪图高下贫富而惑乱修真的定心。

        真正能做到如婴儿般修持之人,并不会以外在的物质为心结,而是一切外在都是唯心所用,心中产生什么样的念,便会推动具体的行动产生相应的果。欲求太盛时,便是心中起了魔障。降服这一魔障的过程,即谓之修行。

唯有少私寡欲,才见朴素道心

(资料图)

        众人都有一颗修行的心,都向往安然无争的生活。不与世争,这是自度之修行。

        道教修行,既强调自度之法门,更强调度人之责任,因此在倡导人们息心念、去欲求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掉“行”的意义。

        行,又有大小之别。小行,便与自度相当;修真之“大行”,当是把自度的法门普适于社会大众,从而实现济度人天的宗教理想。

不论是少私寡欲、还是济度人天,其实都是一种有为法,玄妙的是,唯有通过有为才能臻达无为。

而真正的无为不是不作为,实际却是一种不为之为。追求去欲,这本身也是一种欲。如何才能达到无欲,这才是道教修行要探讨的主旨。

        《道德经》所示世人两大关键词:一曰自然,是在告诉人们修道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是与自我之本然相合为一,也便是与道相合;二曰无为,是在告诉人们修行的中心主旨是什么。

      不论是谈论“绝圣弃智”、还是行持“少私寡欲”,实则都是以“无为”为主旨而衍生的不同法门。

      道祖在《道德经》第二章中写道“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此处除了文字本身所指意义之外,还应该把着重点放在“处”与“行”两个字上。

唯有少私寡欲,才见朴素道心

        《道德经》中在提出无为理念的同时,还提到了“为无为”的观点。既然无为是以减少外在的欲求为表现手段,那么“为无为”顾名思义则是在强调人们应该主动地去修行,与自我的欲求、妄念做斗争。

无为逍遥的境界不能等同于不想、不做,而是仍要以积极有为的方式来实现。修行是一场与自我魔障相博弈的过程,首先要能反思己身而意识到障碍是什么,更要能够做出克服、战胜这些魔障的努力。
并且在真正的修持过程中,心中所求与现实所给往往不能对等,且彼此之间还总是会呈现出反反复复的纠结与进退。

        此时,便更加强调“行”的意义。行,是在通过具体的、现实的生活磨炼修真心志,在与心魔相斗争的反复过程中去验证并提炼与己相合的修证法门。

        换言之,“修”是以理念指导行动,“行”则是以具体行动反馈于最初的理念。在二者相互推进的过程中,自身所追求的“真”便会越来越明白。

唯有少私寡欲,才见朴素道心

(资料图)

        世上人常言“不忘初心”,认为初心是美好的,但人们在具体的行动中往往会基于某些不可控的因素而不得已改变了最初的心志。

   
道教修行要告诉人们的是,所谓“初心”不过是在懵懂状态对修行的主观畅想,不论是道人的宗教生活、还是世俗人等必定要历经的人事沉浮,
其实都是一种“为”,只有通过有为的方法才能让我们感知到自身执念、体会到因欲求而带来的种种烦恼。

        在此之下再去谈“无为”,则会明白无为不仅是在教会人们放下欲望,更是希望世人能够通过“为”的方式去发现真正的“无”只存在于“有”中,内心中的安宁必定与现实中的五音五色相依而生。

能从万千变化中参悟并能守住心中恒定,此即曰得道也。道教求真,是要看清世间万物阴阳互化的本质后,可以做到既不受欲求蛊惑、又不为修仙所执。《道德经》篇尾言“为而不争”,是指不与天地、万物、人事争聪。

        人在天地万物之间,本与万物一体,能见我之小,又能知“我”本与大道相合,由此才能在自身所求与现实所给之间求得圆通妙处。

        知晓齐一之理,至此,修行自然无碍而通明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龙虎法脉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jzyes.com/lhsdj/9469.html

(0)
上一篇 2022年1月12日 下午5:11
下一篇 2022年1月13日 下午4:31

相关推荐

  • 做人,只管善良

    做人,不一定要顶天立地,但至少要善良真诚。 善良的人,就像一盏明灯,温暖身边的人,照亮世间的路。 《道德经》中说,善者“居善地,与善仁,言善信,事善能”。 心怀善念者,会居住在善良…

    2022年1月16日
  • 符咒满天飞,如何分辨太岁符真伪?

    每到年关,各种太岁符漫天飞舞,信众不断发问很难区分,为方便信众选择并区别良莠,特将太岁符的阐释写出来。如上图所示,这是较为传统的天师道太岁符咒。而茅山、闾山、普庵等都有各自的太岁符…

    2021年12月30日
  • 微笑胜于颜值,道教修行可改变容颜胜于医美

    当修行之人在经历种种心魔之后,伴随而来的是心灵和思想上的蜕变,是灵魂层面的蜕变。也正因为如此,修行之人的容貌与性情与常人相比,变化会很大。 1 很多朋友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都有找人算过…

    2021年12月24日
  • 为什么道教反对道士卜筮、看风水?

    一般人印象当中,道士都会掐掐算算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风水算命、医卜星相都会一些。尤其是正一道士,更是法术高超,技术一流。然而,在祖天师立教之初,却有明确规定,天师道的道士是不得…

    2021年12月1日
  • 道家道教,一脉相承

               一提到道教历史,学界和宗教界对起源问题的判断会有很大不同。学界的普遍观点认为,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形式,是立足于教主、经典和宗教组织三个基础上而产生的。…

    2022年1月19日
  • 是非只因多开口,招愆只为讲是非。

    1 不拿缺陷开玩笑 是非只因多开口,招愆只为讲是非。真正的朋友从不会嘲笑对方的缺陷与缺点。 当你嘲笑别人的缺陷与缺点时,那些缺点与缺陷也在嘲笑你丑陋的内心。 再好的朋友,也要有分寸…

    2021年12月23日
  • 阳间一日等于阴间一年?三界的时间到底是怎么换算的

    在我们熟知的《西游记》中总说:“天上一日,人间一年”。其实“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的最早说法见于《洞冥记》,说的是东方朔的事情。 说是有一次东方朔幼年出门数月才回,一回家就挨老妈打被…

    2021年12月19日
  • 炼目归源法:千古不泄之秘 丹道万法之基

    亲近善知识 福生无量天尊     炼目归源法乃丹道万法之基,更是南宫法派之秘密天机。千古以来,从未记载于纸上,我今打破万世之铁律,而书于纸上,望学者精研而体之,方不负此因…

    2022年1月25日
  • 我们为什么要还受生债?

    求过文昌帝君的人很多,但是诵读《文昌帝君阴骘文》的人很少; 读过《文昌帝君阴骘文》的人不多,理解《文昌帝君阴骘文》的人就更少。 ——此乃求神不诚,经不过心,是以旧习不除、智慧不增,…

    2021年12月13日
  • 雷法真的存在吗?道教雷法的来历

    据史传所载,张继先著有《大道歌》以进上,另有《心说》传世。今《道藏》中尚收有明张宇初所编诗文集《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语录》七卷。 又《道法会元》所收《虚静召役庙貌神祗法》、《虚靖天师…

    2021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