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和神仙聊聊天?原来这才是正确的人神沟通方式

每逢到了斋醮时,你会看到除了供养桌上花、水果、灯,还有香炉里散出袅袅烟的香烟。到道观神仙面前许下心愿,如果把这个过程比喻成要和天上神仙的一次沟通,那么没有手机没有邮箱的神仙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接收到你的愿望呢?

这就需要一件重要的东西——香;

一封重要的书信——表;

以及重要的天界邮差——功曹。

想和神仙聊聊天?原来这才是正确的人神沟通方式

想和神仙聊聊天?原来这才是正确的人神沟通方式

想和神仙聊聊天?原来这才是正确的人神沟通方式

一、心假香传

据《上清灵宝大法》载,“夫香者,非木也,乃太真天香八种。”八种太真天香即道香、德香、无为香、自然香,清净香、妙洞香、灵宝慧香、超三界香等,可以上通金阙,下入幽冥。

其中,道香即心香,德香即神香,无为香即意香,清净香即身香。以心神意身,一志不散,俯仰上存,必达上清。洗身无尘,他虑澄清。

自然香,即神不散乱,以意役神,心专精事,宵苍如近君,凡身不犯讳。四香合和,以归圆象,何虑祈福不应?

妙洞香,即运神朝奏三天金阙。灵宝慧香,心定神全,存念感格三界,万灵临轩。超三界香,即外存神玉京,运神会道,不可阙一,即招八方正真生气,灵宝慈光。

道教祈福活动,常会请高道大德拈香,甚至运讳运神朝奏,存念感格三界。所以,祈福时也可请高道大德拈香上祈,自然获福。当然,也可以请道教宫观建斋设醮,广成供养,同样功德不可思议。

想和神仙聊聊天?原来这才是正确的人神沟通方式

想和神仙聊聊天?原来这才是正确的人神沟通方式

二、上书表文

据《上清灵宝大法》载:

表文是信众与神仙祖师沟通的文函,类似于信件,多会用表筒盛装。表文一般会写有所求者现住址、所求事由、神仙宫阙、名号等。一般地,表文含祈福、超度、求子、求财、祝寿等。

表文,通过将所求的事由,存思天神恩佑,书之于纸,彻于琅函,焚化后由神职司四值功曹、飞云捧送天尊等送往天庭,达成人神沟通的愿望,以获取所求之愿。在道教祈福法会中,公众号嗣汉天师府,经常会看到很多信众升疏文祈福,就是这个道理。这种升疏文祈福的方式,最早可追溯至祖天师时期的“三官手书”。

送花赞为道教科仪中“送表”或“化表”时的用韵,是对于传送表奏的使者、功曹的赞美与嘱咐,存想功曹,使者送表后,驾空乘风,径达帝廷,情景宛然。

香花送,使者早登程,宝马金鞍空碧落,祥云缭绕大罗天,足下彩云生。

随表去,奏事预叮咛,上诣诸天并琼阙,下临水国及阳寰,符使早登程。

想和神仙聊聊天?原来这才是正确的人神沟通方式

想和神仙聊聊天?原来这才是正确的人神沟通方式

三、四值功曹

而升疏送化之后,神职司四值功曹、飞云捧送天尊等将表文直送宫阙。四值功曹和飞云捧送天尊等在祈福活动,就好比人神沟通传递信息的“快递员”。

四值功曹,即道教值年神李丙、值月神黄承乙、值日神周登、值时神刘洪的合称,尊为四值玉文功曹賫疏大神等。“身披金盔银凯,手执白剑青锋”,不仅可以上达天庭,而且可以下入地府。设醮修斋时,监察并捧送表文,并且记录众生功过。

道教宫观在全国来说数目众多,举行法事的焚化的表文数量很多,全靠四值功曹呈送。说明平时四值功曹也是挺累人的。下奉四值功曹宝诰,敬请持诵,必定获福。

四值功曹宝诰

传文司谕,奏事英雄。

三界显德,四府注功。

身披金盔银铠,手执白剑青锋。

跨马乘骑时而下入地府,

踏云步雾时而上达天庭。

设醮修斋,处处赖驾以鉴察。

录功记过,般般凭神以达通。

一年十二月,月月劳神。

一日十二时,时时勤功。

降新经而挽末俗,临尘世以救颓风。

却邪扶正,降吉化凶。

大悲大愿,大灵大应。

四值功曹,传文使者。

志心称念飞云捧送天尊,

不可思议功德。

当然除了在参加斋醮仪式,我们虔诚地履行这一些科仪步骤外,皈依道经师宝修真悟道、走进道教宫观听闻正法、诵持玄门经典善书、利用网络平台宣传正教福利众生等等,都是对神仙对道的支持。只要诚心许愿,祖师神仙都会感应。

想和神仙聊聊天?原来这才是正确的人神沟通方式

想和神仙聊聊天?原来这才是正确的人神沟通方式

四、道教神灵的神性

1.权威性

人世地位最高的是皇帝。皇帝难得出行,而出行的时候百姓都要回避,叩头,不能抬头正视,因为皇帝随行的銮驾威严,震慑了每个迎驾的官吏和百姓。道教的神灵也因为他具有最高的地位,而具有权威性,具有震慑力。在《汉武帝内传》中,说到王母降临的时候,“帝乃盛服、立于陛下,敕端门之内,不得妄有窥者,内外寂谧”。皇帝尚且如此,百姓更加敬畏和崇拜。王母降临之前,先是“云中有箫鼓之声,人马之响”,“殿前有似鸟集,或驾龙虎,或乘狮子,或御白虎,或骑白象,或控白鹤,或乘科车,群仙数万,光耀庭宇”。然后,王母降临的时候,“王母乘紫云之辇,驾九色斑龙,别有五十天仙,侧近銮舆,皆身长一丈,同执彩毛之节”。汉武帝“拜跪,问寒温”。一个九鼎之尊,在王母面前如此敬畏,可知王母的威严,尽管《汉武帝内传》将王母描写得“年卅许,修短得中,天姿庵霭,云颜绝世,真灵人也”。但是面对这样一位容颜永驻的神灵,汉武帝也不得不低头称臣。皇帝尚且如此敬畏,那么一般人当然更加敬畏了。

2.全能性

“道”是全能的,渗透在天下万物之中。道教的神灵也是无所不能的。《南华真经》的《大宗师》称,“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盉,其入不距,袺然而往,袺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不论是高低和水火都难不倒神灵。神灵能够无声无息的来来去去,能够到达任何人迹不可到达的地方,能够做成任何人力不可企求的事情。这样的神灵就是全能的。然而,每个个人的能力都是有局限的。从人自身的有局限,不可能全能,因此,对于全能的神灵自然有崇敬的心情。

3.永生性

明代天师张宇初在《道门十规》中也说到,“积心善行,绝世所欲,不兴妄想,无有染著,不滞有无,永绝生灭,是名真人。”这里说到的“永绝生灭”就是说神灵是没有生死的,是永生的。对于道教追求的“长生不死”的理想而言,道教的神灵都是长生的楷模。神灵的永生,实际上是“道”的永生性的体现。《道德经》第十六章说到,“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意思是符合天地之运行就是道,道就是永恒的,永远不会带来灾祸。

想和神仙聊聊天?原来这才是正确的人神沟通方式

4.遍在性

道教是多神教。在南宋时期编成的多种科仪总集,《上清灵宝大法》等经籍中,在明代周思德的《上清灵宝济度金书》当中,都有设醮谢恩的内容。在谢神醮上,供奉多达3600分位神灵。其中有由先天道炁产生的尊神,诸如三清天尊,也有主管日月山川、风雨雷电、城市村庄的神灵,还有主管社会行业、人生万象的神灵,这些神灵组合在一起,公众号嗣汉天师府,形成了掌管宇宙、社会、人生等各个方面的神灵的“天罗地网”。这个“天罗地网”本身是由天地、社会和个人生活编织起来的。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本来就是在这个“天罗地网”中生存和生活。道教这样的神灵的网,就让人感觉天地、社会和个人的生活方方面面都是在神灵的笼罩下,无处无时不感觉受到神灵的关爱和监督。由此可见,道教的多神体系的功能,同一神教的单一神灵无处不在,实在并没有什么区别。

5.救世性

道教的神灵具有救世的情怀。这个特性从老祖天师创教的过程就可以明白。《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十八《张天师》传称汉安元年壬午岁正月十五日,太上老君降临鹤鸣山授天师剑印,对天师说:“吾昔降蜀山,立二十四治,乃二十八宿之下圄实。阴景黑簿之司,分掌人世死生罪福。吾愍下元生人,絷绁苦魂,延累祖考,积成幽衅,令人凶折,终不成道。即在此狱之中,吾已更置福庭。经今数劫,仙僚不克,职任隳废。近有六天鬼神,血食之辈,侵夺以居,昼夜不分,人鬼无别,枉暴生民,妄罹灾害,深可痛惜。子何为吾摄邪归正,分别人鬼,各守昼夜,复典此治,以福生民,则子功无量矣。”老祖天师在听了太上老君这番话以后,“叩头谢曰:道陵性识愚憨,万劫幸遇,遭会大道,死魂再生,枯骨重肉,钦佩道旨,谨当奉行,不敢懈怠。”在这段有关太上老君授老祖天师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太上老君救世的特性,而济世度人也正是老祖天师创立道教的目的。在神灵的神迹中,神灵的救世性有许多表现,例如:许真君的斩蛟龙,萨真人的收服血食的王灵官,等等。

6.教化性

道生成万物,道渗透在万物之中,但是,“道”是“无为”的,道并不有为的指挥万物,而是让万物按照自己对“道”的认识来生存和发展。因此,道教的神灵并不总是有为的主宰天地,而是又具有无为的特性。神灵总是教化和引导万物来认识“道”的特点。道教的神灵不断降生到人世,通过教化的手段,启发和引导世人自觉的信道和奉道,使得正道在世界上得以畅通而行。这与其他宗教的神灵常常主宰、并且代替万物的自由意志有很大的不同

想和神仙聊聊天?原来这才是正确的人神沟通方式

想和神仙聊聊天?原来这才是正确的人神沟通方式

五、道教信仰当中的人神关系

《混元圣纪》记载了太上老君不断降生人间教化帝王和民众的事迹,其中说到:

“天皇时,老君降世,号通玄天师,一号玄中大法师”。

“地皇,老君下降为师,号有古大先生”。

“人皇,老君下降为师,号盘古先生”。

“太上老君博施济众,与人皇为师”。

到祝融时,“老君降济阴,号广寿子”。

在神农时,“老君降于济阴,号大成子”,“屈己下为帝师,付之于五运,分之于四时,助之以正万机,明之以辨百谷,变饮血茹毛之化,公众号嗣汉天师府,移块桴土鼓之音,毁穴焚巢,上栋下宇,范金合土,燔黍掰豚,制耒耜以济兆民,作陶冶以利万物,天雨粟以呈瑞,地芒稼而彰稔”。

在黄帝时,“老君降世,居于崆峒山,号广成子”。

在少昊时,“老君复降于崆峒,号随应子”。

在颛帝时,“老君降于衡山,号赤精子”。

在帝喾时,“老君降世,居于江滨,号录图子”。

在帝尧时,“老君降世。居姑射山,号务成子”。

在帝舜时,“老君降世,居河阳,号尹寿子”,“谈无为之理,讲离合之经”。

在夏禹时,“老君降世,居商山,号真行子”,“爰作帝师,谈德行之经,行为国之法”。

在商汤时,“老君降世,居于潜山,号锡则子”,“为王师,说长生之经,体自然之道”。

直到“阳甲十七年庚申,老君自太清境分神化炁,托孕于玄妙玉女”,经八十一年,在武丁九年庚辰二月建寅十五日,老君降生,是为历史上的“老子”。

想和神仙聊聊天?原来这才是正确的人神沟通方式

太上老君的不断降世,同其他宗教一个至上神在七天中间创造了宇宙天地社会和人比较起来,似乎非常繁琐。但是,这样的繁琐正是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特性的体现,正是体现了道教神灵以道教化的特点。道教的神灵对华夏土地上的帝王和民众并不是取代他们的自由意志,而是教化他们以道治国安民,以道生存处世,使得人类社会循天道而行,不断发展进步。

道教神仙的一切神迹活动,都是“道”的特性的生动体现。他们的品性都是“道”的特性的形象说明。世世代代的道教信徒,他们可能没有机会读到过《道德经》,他们也可能没有条件来阅读《道德经》,但是,他们就是通过崇拜的神灵,通过世代口传的神迹故事,接受了“道”的教化,接受了道教的基本神学思想,并且,在崇拜之中,以神灵的高尚品行作为自己生活的楷模,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传承、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龙虎法脉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jzyes.com/lhsdj/11372.html

(0)
上一篇 2022年1月18日 上午9:13
下一篇 2022年1月18日 上午10:43

相关推荐

  • 炼水行咒,分享玉枢十五符

    酉时炼水 焚令,化凡令为显令   亥时敕水入炁 水法,是道教法术的入门必经之路。没有水法的修炼,就不可能有法术的展现,这是最为基础的,也是最难求到的。   “气…

    2021年12月22日
  • 长期23点以后睡,小心这七个地方先坏,补再多觉都没用!

    尽管近年来熬夜猝死的新闻屡见不鲜,但依旧无法阻挡年轻人习惯于熬夜的步伐。加班、学习、娱乐、失眠……不睡的理由各不相同,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熬夜已成为国人生活…

    2022年1月22日
  • 家里两个位置保持干净,保证你聚财不漏财!

    进到一个人家,先看他家地面干净不干净,如果干净,那么这家人会越来越富贵,如果不干净,地面脏乱差,那这家的运势就是衰败的趋势了。家居风水环境对我们的健康和运势有着明显的影响,杂乱的家…

    2021年12月10日
  • 举头三尺有神明,神仙为什么要监察人间的善恶功过?

    中国有句古话叫“举头三尺有神明”,意思是说人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心存敬畏,不要天良丧尽、坏事做绝,因为就在头顶三尺的地方便有神明监察着你的一言一行,并根据人们的行善作恶来断定祸…

    2022年1月4日
  • 感悟人生,最值得的人间修行

      在当代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人们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于是内心中总是向往能够过上与世无争的修行生活。相比之下,道人们整日畅游在青山绿水之中,很少会因为物质的欲求而身染红尘…

    2022年1月19日
  • 一个小动作瞬间激活阳气 背不痛了 人不累了!

    1现代生活习惯的改变,透支了很多人的阳气,有些人从根本上就不足了,有些人的阳气尽管还充足,却都瘀滞了,就像因为血脂过高而瘀堵的血管一样,新鲜的血液输送不到身体的每一个地方。血液是有…

    2022年1月26日
  • 学道之人应如何传承正统道法?

    关于道法传承,张宇初天师指出:不论是科仪道法,或者是内修道法,道法都有一定的传承规矩。学道的人,一定要按照传承系统才能学到正统的道法,不然就可能走上旁门左道。特别是神霄派和清微派的…

    2021年11月29日
  • 千万不要将自己的生肖搞错了

          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华道家哲学,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2021年12月17日
  • 【庚申日】为什么要“守庚申”

         “三尸”又称“三虫”,其概念源于汉代纬书。《河图纪命符》曰:“人身中有三尸。三尸之为物,实魂魄鬼神之属也。欲使人早死,此尸当得作鬼,自放纵游行,飨食人祭醊。每到六甲穷(当…

    2022年1月8日
  • 不可破的10条天规,谁用谁幸运!

    01.流水不争先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无常形,顺势而为,为而不争,方达所愿。   可以削平山川却堵不住流水。   “不争先”不是不求上进,而是尊重自…

    2022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