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养生目标:虚而不屈,动辄愈出

中国人的养生目标:虚而不屈,动辄愈出

亲近善知识 福生无量天尊

随着健康观念的深入,大家对养生保健愈发重视,时不时都会留意些养生技巧、保健要领,但是,很多人光顾着注意“养生技巧”,却不曾思考一个问题:养生,要养到什么程度才行。即,养生追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身体状况呢?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相对而言,对“健康的状态”有个清晰的认识是“道”,具体的养生技巧是“器”,道是提纲挈领的东西,但我们往往忽略它而沉迷于对技巧的追求。很多人养生东搞一下、西弄一下,最后越养越病,无不由此。

合适的养生目标: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黄帝内经》提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认为人体阴气平和、阳气固秘,是为健康。但这个表述仍然比较抽象,很难帮助人们建立一个清晰的健康的形象。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对健康的形象进行一个归纳描述,认为健康应该包括:“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你可以从事你渴望做的一切工作;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应变能力强,能够较好的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对于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抵抗能力;体重标准,身体匀称,站立时身体各部位协调;眼睛明亮,反映敏捷无炎症;头发有光泽,无头屑或较少;牙齿清洁,无龉齿、无疼痛,牙龈色正常无出血现象;肌肉、皮肤有弹性,走路感觉轻松;善于休息,睡眠好”共十余条内容,但这未免太过繁琐,失去提纲挈领与意会言传之功。

 

且在养生方面,中西方的着重点不同,现代医学主导下的健康更加重视形体方面,而我国传统医学的健康观念强调形、气、神并重,更为全面。基于此,笔者认为,就国人而言,良好的健康表现、合适的养生追求应是《道德经》里所描述的“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一句出自《道德经》第五章,全篇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橐龠为古时鼓风生火的风箱,风箱虽然中空无物,但并不会“软趴趴”,鼓动之后出气不绝,故称之为动辄愈出。

 

此状态正合传统医学健康人体的认识:不同于欧美健康与审美,传统医学更看重“养气”。因此一个健康之人,并不一定是看着有非常大块的肌肉、壮硕的体型,有时候看着也不是特别有激情、有动力,“谦谦默默,从从容容”,甚至时气不调之时也会有些头疼脑热的小病,但体内气血阴阳充盈,脏腑经络无重大疾病,在需要体力、脑力劳作之时,也有足够的精力处理应付。

 

简单而言,所谓“虚”一是外形不一定非常壮硕,二是气血内敛,无事不外耗;所谓“出”是指气血充盈,源源不绝。其独特之处,在于一个“虚”字。

 

现代养生,追求“更快、更高、更强”,为何传统养生反倒强调“虚”呢?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高道、气功家、传统武术家以及民间长寿的老人,往往身形瘦小,看着好像弱不经风的样子,但却得享高寿,而古代辛苦劳作之人以及当代许多长期健身锻炼肌肉之人,却不见得特别长寿,这又是为什么呢?要讨论其中奥秘,我们需要先讨论下养生的首要目的是什么,以及“虚而不屈”中的“虚”的实质是什么。

 

“虚”的第一个实质:不必追求过于壮实的外在形态

如字面所见,“养生”就是保养生命活动,使生命活动得以持续下去,通俗得讲,养生首要的目的是“活得久”。现代人受西方美学影响,对形体美较为重视,因此保健之余,更注重健美。

 

古人在当时文化背景影响下,对精神追求大于对形体的追求,形体不过是精神暂居的臭皮囊,肌肉丰腴、形体健美除了取悦异性外,并不能增加生命的体验,而长寿的生命有助于实现精神追求,故在传统养生里,“保命”要大于“全形”,“活得久”要大于“身材好”。养生与健美,虽有共通之处,但重点却不在一处。事实上,古人对于形体的态度与今人不同。

 

今人认为形体有一个固定的“健康标准”,符合这个标准的形体才是健康的,且所有人都是一个形体标准。而古人则认为,形体本身也是生命活动的从属,随着每个人的生命活动不同、日常活动不同,自然会产生一个最适合的形体:走卒贩夫、镖师武师自然肌肉丰厚,官老爷则形体丰腴,老人往往偏于瘦弱。而这个所谓的“最适合”则是指最适合生命延长下去的形态结构——即消耗最小营养所能维持日常生活行动所需的形体。

 

传统医学认为,人之生命,在于体内阴阳二气交媾摩荡而成。阴阳之气中,只要有一方耗散殆尽,或者双方分离开来,则生命终止。阴阳二气来源于先天禀赋,又通过后天饮食、锻炼化生气血,不断增加;同时维持脏腑、形体功能结构需要耗费气血,因此生命的延长在于扩源节能,使气血的补充大于消耗。

 

维持、使唤壮实的外在形态,往往需要消耗大量气血,实不利于生命的延长。因此在传统养生里面,对形态上强调“骨正筋柔”,即骨架子骨关节正而经络通畅,在肌肉丰盈方面却无特别要求,唯要避免“大肉尽脱”尔。

 

以上是“虚”的第一个实质:不需要追求过于壮实的外在形态,以减少的对生命物质的消耗,从而延长寿命。基于此,践行传统养生的高道、武术家、老人,看起来也往往是一副虚虚弱弱的样子。

 

虚的第二个实质:追求形体、精神的放松

传统医学认为,气血通调是健康的表现。气血通调除了上面讲到的气血充盈之外,经络的通畅也是很关键的。我们知道,经络行于形体之上,故形体的情况会对经络之气通达否发生影响。经络通达,讲究由内而外,脾胃之气能通达体表,才能有正常的汗出,此所谓“胃气通于卫”也;脏腑要与相应的体表组织相联系,肝受五脏六腑之精而上注于目,故“目受血而能视”。

 

骨节错位,经络受到压迫,自然经期不通;肌肉紧张,全身绷得很紧,甚至有劳损点产生,自然经络之气也不通畅——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伏案工作一天颈肩背部的肌肉紧得很,整个人很不舒服,严重的会觉得头晕、手麻等,通过拉伸、按摩放松之后,气血流通,整个人就舒服下来了。

 

这就是形体对经络的影响——肌肉要成“块状”要“有型”,需要一直保持在一种紧张、轻度发力的状态,盲目地对形体肌肉进行锻炼,强调塑形,会导致局部肌肉长期紧绷,如此使得全身气血运行不够通常,表里气机不能沟通,久之则内外气血不能互相濡养,故外在虽然壮实,内里却是虚空,气机不能相接,故许多健美之人,上了年纪忽然猝死,皆是由此。

 

相反,传统武术家或者气功师,则多是身形一般,年轻时候肌肉块不明显,甚至有点儿赘肉,平日里摸着肌肉松弛,但发劲时同样肌肉壮实,老了多偏瘦,看着干瘪的一小老头,但有力气、活得久。放松时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无碍,且没有多余的肌肉要消耗能量供养,发力时肌肉有足够的力量能使出,内里能保护脏腑、支撑骨骼,外在能抵御风寒暑湿燥火之邪,松紧有道,气血用在该用的地方,故能长寿。

不仅形体要放松,精神更要学会放松。无论道医还是中医,都强调“形气神”同调。三者之中,形与气是神的物质基础,但神能对气、形进行调控。若神识不宁,一惊一乍,时时紧张,则气血运行不畅,或郁滞不行,或动荡不宁,形体上也会肌肉紧张、脏腑功能紊乱、时不时这儿痛、那儿不舒服的情况。

 

同样的久坐或者受寒等情况,气血凝滞,形体僵硬疼痛,身子不舒服,自然神识也会烦躁不宁。“形气神”三位一体,一者紊乱,另外两者也多会一并出现问题,故与现代运动健身重点在形体上所不同的,传统功法讲究要形神并调,用意不用力。不强调速度、力量,反倒强调缓慢、放松。

 

放松之时形体肌肉首先得到舒缓,形态舒缓之后,经络通畅,气血运行亦得以通达,而在一遍一遍重复简单而舒缓的慢节奏动作时,人的神识也会慢慢变得专注,注意到动作上来,随着动作也慢慢放缓了节奏,紧绷的神经逐渐舒缓下来,最终实现由内而外、形气神松、空、通达。导引一番之后,倘若做到位了,人多能觉得肢体肌肉松弛舒服、毛孔仿佛都张开了、呼吸了,周身微微汗出,大脑放空,念头丝毫不起,一片清明。

 

虚即松、空、柔、通,而非“虚弱”

总之,强调保持“虚”的状态,是传统养生的独到之处。虚的目的一是放松形气神,使气血运行顺畅,同时减少不必要的生命消耗,以增加生命长度。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这个虚是人体处于一个松、空、柔、通之意,并不是“虚弱”的意思。要记得,“虚”要“不屈”,更要“动辄愈出”。若是形体过于瘦弱,外界稍有刺激即生病者,为虚劳也,仍当运动锻炼。甚至有些局部肌肉不足者,如腰肌劳损等,也要配合适当的肌肉锻炼才行。

 

古人称精气充盈为“实”,进食后肠道充实的状态为“满”,那么我们所说的虚而不屈,应该是一种“实而不满”的状态——重点在于气血的充足,而不是外在形体是否壮硕。

 

另外,随着中西文化的交融,当代人的美学观点也发生变化,有的人认为“有型”更为重要,在这方面花费些生命能量也是可以接受的。此为个人取舍问题,笔者也并不认为传统养生术一定好于现代健身,各有不同侧重而已,愿诸位各取所需,皆得所愿。

 

但无论如何,都要先明白自己养生的目的、目标,才能选择合适的保养方法。否则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最终一无所成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龙虎法脉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jzyes.com/lhsdj/12485.html

(0)
上一篇 2022年1月23日 下午3:01
下一篇 2022年1月24日 上午8:53

相关推荐

  • 一杯水就能催财化煞,最简单有效的转运方法!

    我们都知道想要自己转运可以利用风水摆设,然而说起风水,许多人第一印象就是很麻烦又困难。但其实,只要利用一杯水,也可以简单帮自己转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要怎么做吧!记得提醒家人、…

    2021年12月9日
  • 破财免灾只是心理安慰?那些失去的钱财,其实阻断了你的灾源!

    在自己或者身边的朋友遭受财务损失时,我们常常用“破财免灾”来进行抚慰。很多人认为这只是一种心理安慰,类似于阿Q式的自欺,目的只是取得心理平衡。 那么破财免灾,到底是人的一种自我心理…

    2022年1月15日
  • 天道福善祸淫,神明赏善罚恶:《阴德延寿论》

    经文出自:[明]《万历续道藏·水镜录》 一念所觉,固所以得三元之寿考; 一德之修,尤所以培三元之寿脉。 甚矣,念之不可以不觉,而德之不可以不修也。 老子曰:我命在我不在天。紫阳真人…

    2021年12月3日
  • 雷有哪五个?作用各有何不同?

    凡雷有五,曰天雷,曰神雷,曰龙雷,曰水雷,曰社令雷。又名妖雷,不奉帝命,故曰妖也。所主不同,所部亦别。学道之士,奉法弟子,得其所归,亦可申牒,祈请。若或不知其方,徒用其心也。  天…

    2021年12月8日
  • 《梅花易数》:八种人格的适宜职业

    距今九百年前的邵雍将人格职业匹配思想编织在他的《周易梅花数》中。书中“万物类象”在人事一项中对人格特征进行了描述,又在“人物”“求名”“谋望”“求利”各项中对各类人格的职业进行了匹…

    2021年12月15日
  • 修行要发随缘心,淡看世间平常事

              所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道祖告诫人们唯有柔弱守雌、无为不争才是人生顺遂的唯一道理。   …

    2022年1月13日
  • 读道教经典的五层境界

      凡是奉道者,身心都要皈依“道经师三宝”。《太上玄门皈依科仪》中提到:“夫此三宝者,乃天地之枢纽,神仙之根柢。”修道学的是神仙之法,历代仙真祖师各有成道之路,后学者若想…

    2022年1月17日
  • 优秀却不招人待见?道祖说改善人际关系要避免这几点!

    现代社会要求人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理,而且要求拥有健康的人际环境。良好人际关系,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产生很大的好处。但是很多人在实际工作生活中,自认为很优秀,却总会遇到…

    2021年12月15日
  • 七月七,拜魁星!

    今天,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七夕节,同时也是道教五腊日之一的“道德腊”,也是主掌“文运”的魁星诞辰,你知道吗? 七夕•“道德腊” 除了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之外,七月初七为道教五腊日之一的“…

    2025年6月19日
  • 道教文物:童子诵经壶

    【 童子诵经壶】 壶高27厘米,口径3.3厘米,出土于北京顺义。 壶体是一个坐着的童子形象,他手中捧着一本经书。五官端正,双目微闭,神态自若,面庞宁静恬淡,透着少年独有的青涩,眼睛…

    2022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