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灯分辉
祈福转灯
往前燃灯祈福法会现场实录视频

继续讲干货,可能有些枯涩难懂。如下图:
这段文字出自灵宝领教济度金书,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灵宝斋仪。可以说,欲修斋醮法门,绕不过济度金书和大成金书。
这两张图片,说了什么意思呢?
第一点,很重要。写的就是说超度施食之时,要灯火通明。因为孤魂(幽魂)久处幽暗,得太上宝光照烛,自然欣喜。而有些世人,不得真传,不得其发,施食之时,却尽灭灯烛,令其乘暗受食,就失掉了太上返阴还阳的意蕴。
这就很值得回味了。寥寥几句话,就说明了超度施食与燃灯科仪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从燃灯科仪的角度解释了,为何点燃灯续明破暗就能下通九幽地狱,实际上就有了济度亡魂的元素;而本文的上述图片中,又从超度法的角度,从反方向阐释了燃灯的确于超亡度孤大有意蕴。这就是两部醮典互相应和之处。好,既然理论弄清楚了,那实际法中当如何呢?那必然是广开超度焰口之法时,大设灯仪,广耀其辉。
无独有偶,在黄箓斋法中,也确实存在着大量的米图法阵。我们用的水火炼度米图法阵,就是源自于此。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每次开大型焰口超度法会时,必行燃灯科、必广设灯图米图的原因。很简单,法理就是如此…
另外,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超度科大抵要在夜晚进行。若白日超度,则完全无返阴还阳之说,因为连阴都不能提现,何以还阳?《无上秘要》中有设灯祭招的记载,称醮坛之灯使“九幽之中,长徒饿鬼,责役死魂,身受光明,普见命根,于是自悟,一时回心,咸使思善,念还福门,五苦解脱,三途蒙迁,宿对解释,地狱宁闲。”若白日也能超度亡魂,设灯则为笑谈而…
第二点,还说了另外一个问题:世人一边行摄召之法,一边惧怕妖鬼侵害生灵,入坛念消魔咒召神结界,下坛念天蓬咒断绝妖氛,于理不通。祖师爷的典籍,处处透漏着霸气与自信,这就是对高功法师的内炼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想度亡魂,请以内炼抗住。如果法师自身未能全我之阳,又安能炼彼之阴,而还其形神?
第三点,就是讲明白了为什么要施食,鬼魂久处幽阴,形体饥渴,想念世间世间饮食。施食即是为了慰其想念,济其饥渴。《上清靈寶大法》也写过施食是“宣說靈章,咒施法食,三途五苦,盡得沾濡,十類四生,悉皆飽滿,即超陰境,共涉仙鄉”。这一点问题不大,不管是哪一门派的超度,目前都能做到施食。
后面的这两点和燃灯科关系不大,只是觉得有趣,特发出来,供增长知识尔。
好,我们接着说燃灯科法之妙。《灵宝玉鉴》卷一:“斋法中每以然灯为首,所以法天象地。故每遇建斋,必于宿建之夕,请光分灯,以法日月星斗之悬象。令坛所内外洞明,上下交映,庶乎可以拟大浮黎土之流精玉光,洞焕太空,七宝林中之无极光明,照无极世界。”
上图就是我们燃灯法会时,必设的水火炼度灯图的原始图。其中日月星斗、水火坎离,阴阳交炼俱足。高功在点燃灯图时,存思上方法境,其光耀自九宸至九幽,八方九夜,并见光明,见此灯者,皆得罪灭福生…
于此同时呢,不管是灵宝斋,还是黄箓斋,还是三元斋,又多次的提到了斋法。我们在文章:既然斗法这么厉害…为何对你来说,还是没什么应验?中特意提到过“斋”和“戒”。
南朝陆修静陆天师在《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成罚灯祝愿仪》说:“法烛:法者,规矩之谓,总称曰法,规圆矩方,万物从之得正者也。烛者,有光之物,佐月辅日,开昏朗暗,用其明得有所见也。邪曲无法则无以自正,用法无明则莫见得失,欲正不可无法,用法不可无明。”并在斋醮坛场法师六职中,已专设侍灯法师,其职能为“景临西方,备办灯具,依法安置,火滔火燃,恒使明朗。”负责备办灯具,依法设置灯烛,务必使法灯明朗,照彻斋坛,保证斋醮如仪举行。
现在这个侍灯法师,基本都有香官殿主来负责了。
《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九引太极太虚真人之语,论燃灯的功用说:“陨阳立象,天地分形,昼夜既殊,晦明有异。所以清浮表质,诸天为仙圣之都;浊厚流形,诸地为鬼神之府。……我天尊大慈悲悯,弘济多门,垂燃灯之文,以续明照夜,灵光所及,罪恼皆除。更乘忏拔之缘,使遂往生之愿。”这就明白指出,道教之法烛与百姓之俗灯,根本的区别不在于其外表的形式,而是在于内涵的意蕴,前者的旨趣在于开明万阴幽暗,拔度鬼魂;后者的功能仅在于驱暗照明。
唐宋道教的灯坛设置,是按照二十八宿星图,各依星象之燃灯,在每宿点燃一灯。燃灯之法既体现出道教的教义思想,又有天文历法的依据,灯仪中的星宿图式,即源于正史《天文志》及浑天仪。这就是我们在昨天文中说写的:做燃灯法会的法师,必须要有清晰明确的宇宙观。
在实际斋醮法事中,设置灯数的多少,可以据斋主财力大小而定,但道教主张灯烛宜尽力而为,斋坛燃灯以丰厚为上。唐宋道教的燃灯之法,主要有玉皇灯、三途五苦灯、南斗灯、北斗灯、周天灯、弧矢灯、九宫八卦灯、三十二天灯、诸大地狱灯坛,每种灯法都有相应的礼灯仪式,宁全真《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就收录有上述灯法的灯仪。
概括以上所言,可见灯仪在道教科仪中的重要作用,因为它可以祈福驱灾,拔亡度灵,深切地显示了道教对社会与民众的诚挚的关杯,这种永恒的关爱从人生的初始一直延续到终极,扩展到七祖众灵,最能代表道教慈悲救世的大乘理念,因而千古尤盛,至今仍被运以济世。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龙虎法脉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jzyes.com/lhsdj/4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