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道士为什么必须学习道德经?

为老君弟子而不知老君之道,犹终日饱食而不识五谷,终夜秉烛而不识火也。

——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

 

当道士为什么必须学习道德经?
太上老君,道大而德宏,守约而施博,藏大用於无用之地,寓无不为於无为之中,超乎太极之先而不为古,行乎三极之后而不为今。
得其高明者曰天,得其博厚者曰地,日月得之以代明,四时得之以错行,山川得之以流峙。洪者纤者、高者下者、飞者潜者、动者植者各得其一而为万物,灵於物者为人。举不能出乎范围,曲成之外,吾求其故而不得,强名曰道。非圣人无以有此道,非经无以载此道,是故道难闻,因经而后闻,道难见,因经而后见。
当道士为什么必须学习道德经?
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
诵是经者,倘有得於无为之绪,则可以修身,可以齐家,可以安民,可以措天下於太平。虽然,此特其粗耳。《南华经》云:其尘垢□糠,犹将陶铸尧舜者。非耶?若夫性根命蒂,交摄互融,妙有真空,微言显说。险语棱层,则孤峰绝岸;至味澹泊,则元酒大羹;其澄涵,则镜里之花;其窈泬,则水中之月。可以默契而不可以言悟,可以神遇而不可以迹求。自非别具只眼,与老君相见於寥廓惚怳间者,未易影响其万一也。
吾祖正一真君,两承神驭,下降西蜀,亲授至道,发五千文言外之旨,无余蕴矣。家世守之,盖千数百载,嗣成藐焉传嗣,累奉德音,以遵行太上老君经教,为祝厘第一义。是以每於三元开坛传箓告祝之余,必即此经敷畅之,使在坛弟子及慕道而来者如鱼饮水,各满其量。然四方万里人人提耳而诲之,日亦不足矣。
为老君弟子而不知老君之道,犹终日饱食而不识五谷,终夜秉烛而不识火也。不惟自负其身,岂不深负圣朝崇尚经教之意哉。以是不自揆,辄绎其义,以为章句。非敢自谓得老君之旨,然使吾门弟子与夫尊德乐道之士得而玩之,倘有悟入,则金丹不在他求,而至道吾所固有,功成行满,法身不坏,亦券内事耳。所谓千载而下知其解者,犹旦暮遇之也。
凡我同志,可不勉旃。
当道士为什么必须学习道德经?

张嗣成(? -1344年)字次望,号太玄,张与材之子。正一派第三十九代天师。元至大三年(1310年)侍父入觐至杭州,以符水救火,元仁宗制授太玄辅化体仁应道大真人。延祐四年(1317年)袭位,主领三山符箓,掌江南道教事。至正四年(1344年),赴上召,行至宝应,羽化于舟中。

当道士为什么必须学习道德经?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龙虎法脉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jzyes.com/lhsdj/2021.html

(0)
上一篇 2021年12月7日 下午4:36
下一篇 2021年12月7日 下午4:42

相关推荐

  • 老子:有一种修养,叫做“大道之行,不责于人”

    老子说:“大道之行,不责于人”,不轻易指责,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智慧。 这样的人,心地阳光而美好,久而久之,福气自然到。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人与人之间相互关联。 无论利益感情,…

    2022年1月10日
  • 唯有少私寡欲,才见朴素道心

              太上道祖《道德经》第19章中,提出了道教修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即“少私寡欲”。   其原文曰“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

    2022年1月19日
  • 粤剧老倌讲述:华光神威勘破冤情

    亲近善知识 福生无量天尊   古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财是养命之物,命却切勿为财所困,不然活着的时候蝇营狗苟,死后依旧难得解脱。今天的故事是小时候听一位老人所说,老人…

    2022年1月21日
  • 一曲骷髅叹,人生几逍遥

      《全真青玄济炼铁罐施食》中有一段韵词名曰“叹骷髅”,其内容讲述的是南华真人和路边骷髅的对话。 (资料图) 韵词大意是说:南华真人遨游楚国时,在路边看到一个骷髅,因联想…

    2022年1月18日
  • 雷斋月祭炼事 | 限量结缘,36道玉枢解厄符

    这个符,相比之前普法中的玉枢十五符来说,就繁琐的多,针对性也更强。一者焚符时,可以念动上述咒语;二者张贴时,亦可经久持咒,以此增强福主与符咒的契合之感。厄难之时,自有玄妙。 &nb…

    2021年12月22日
  • 相貌,是一个人善恶承负的综合表现

    相貌里藏着的善恶承负 世上的人,长相千差万别。这是为什么?人的相貌是这个人善恶承负的综合表现。 某人经常爱贪小便宜,每动一次此念,就收缩一次,长此以往,就出小气相。 某人经常爱小拿…

    2021年12月11日
  • 拜神上供时,供品的包装是否需要打开?

    常常有信众在讨论,拜神上供时供品的包装是否要打开?很多信众在供酒、供瓶装水时,会把盖子打开,觉得不打开神明就喝不到;像是糕点、罐头等供品,又很少人会打开包装。供品到底应不应该打开包…

    2022年1月20日
  • 早期道教是怎样用香?

    道家思想与中华文明同源,敬祭天地山川、宗庙社稷的传统,上古燔柴升烟的祭礼都体现了传统文化顺天应人的思想,也是道家观念的体现。 道教与香更有深厚的渊源。西汉的神仙方术或许也曾使用薰香…

    2021年12月5日
  • 仙人骑白鹿由何而来?为什么神仙爱骑鹿?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这句出自李白的《戴天山访道士不遇》,树林深时常能见到鹿,用反衬的手法来突出林子幽静,极少有人来访,道士不说是神仙一流人物,至少也是隐士高人作派,“溪午不…

    2021年12月10日
  • 百年之后是鬼是仙,一切选择都在自己手中

           人死之后会去哪里?这是诸多哲人都曾思考过的问题。纵观中西方的文化,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曾涉及到人生的终极问题。生在世上的人,多半是怕死的。           但其实人们…

    2022年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