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头三尺有神明,神仙为什么要监察人间的善恶功过?

中国有句古话叫“举头三尺有神明”,意思是说人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心存敬畏,不要天良丧尽、坏事做绝,因为就在头顶三尺的地方便有神明监察着你的一言一行,并根据人们的行善作恶来断定祸福因果。

道教承负理论认为,人们在世间所做的一切事情,天地之间的司过之神会分毫不差地把这份报应呈现出来,近报在己、远报儿孙,一个人的行为可能会涉及到整个家族的利益。

自古以来,人们在遇到某方面不如意时,就会到相应的庙宇中叩拜。这里“举”是指向上的意思。道观中都有香案,是摆放香火的供桌。公众号,“举头三尺有神明”的原意,是说神明在供桌上面三尺的地方看着你,如果你虔诚祈祷供奉的话,神明会显灵帮助你。后来出现了引申义,表示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做任何事,你头上三尺地方的神明都会看得清清楚,所以任何人不要以为没有人在旁边就做坏事,因此含有劝善规过的意味。

又有另外一种说法曰“举头三尺有青天。人可欺,天不可欺”。这句话是叫我们时时刻刻检讨自己的起心动念、所作所为,要及时地止恶行善。

举头三尺有神明,神仙为什么要监察人间的善恶功过?

在中华文化语境内习惯讲究对仗,因此“举头三尺有神明”这句话也被赋予了上下文的联系。如“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意为:不要以为自己干了见不得人的事不说给别人听就过关了,在每个人的头顶三尺处时刻有神灵在看着你。又如“为人莫作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明;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还有“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这句话背后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据传,清朝有一位名叫叶存仁的官员。他为官三十余年,离任时,手下部属执意送行话别,但送行的船迟迟不发,叶存仁好生纳闷。公众号,等至明月高挂,来了一叶小舟,原来是部属临别赠礼,故意等至夜里避人耳目。叶存仁当即写诗一首:“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遂拒礼而去。

为什么叶存仁要说“不畏人知畏己知”呢?这说明叶存仁知荣辱、讲自爱。自尊自信的人,有着强烈的荣辱观,能够用正确的言行来维护自己的尊严,衡量自己的言行,不做有损于自己名誉、形象的事,因此,他要说“不畏人知畏己知”。但并不是每个人自律性都和叶存仁一样强大,所以就更加凸显神明的监察意义,于是与“举头(头顶)三尺有神明”这句话联系起来,就更加符合大众人群的需求了。

举头三尺有神明,神仙为什么要监察人间的善恶功过?

《易经》上说:上天对于骄傲自满的万事万物,总是亏损他,以帮助谦虚的事物。山高处的水,总要往下流,以添补低陷的地方。公众号,鬼神对于骄傲自满的人总要折损他,而庇护谦虚之人。人心也一样,骄傲自满者,必为人所憎恨,惟有谦虚之人,才受人敬重。

道教经典中也着重强调曰:善念刚起,福虽未至,祸已远离;恶念刚生,祸虽未至,福已远去。天地间的司过之神并不是为了督察人们做坏事之后给予惩罚,而是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对万民实现善道教化。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修心向善,广积福德,命运自然会改变。

不做违背良心和大众利益的事,完善自己的人格,规范自己的行为,众善奉行,诸恶莫作,这就是改造自我命运的根本,也是举头三尺的神明最愿意看到的人间景象。

举头三尺有神明,神仙为什么要监察人间的善恶功过?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龙虎法脉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jzyes.com/lhsdj/8003.html

(1)
上一篇 2022年1月4日 上午10:45
下一篇 2022年1月4日 上午10:49

相关推荐

  • 道家古人的“八观八验”,预测当事人的未来

      在用人识人方面,魏征给李世民提出了一个基本的建议:“富则观其所养,居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因其才而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掩…

    2022年1月25日
  • 风水中的”藏风纳气”,为何会影响居住者的整体运势?

    风水的核心理念就是“气”,气的流动形成风,风源自水,人体内也有气。平均而言,人体内所有的气都需要每天更新50次,太多或太少都不好。太少会导致气滞,太多会带走人体太多的能量。因此,气…

    2021年12月24日
  • 慈悲救苦 必有灵应

    道教中有一位伟大的神灵,能够转化因果、化解业力,这就是太乙救苦天尊。祂寻声救苦、普度众生,是我们道教法师、修行人、清信弟子、及广大信众都应该尊重的一位神灵。 … 救苦天…

    2021年12月14日
  • 运气不好时?道长告诉你如何化解灾厄,所求如愿!

    《易·无妄》说“无妄,元亨利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简单地说,就是很顺利,利于坚持下去,但不正当的行为会带来灾祸,不利于向前发展。纵然有命世之姿,在遭无妄之运时,也会迍邅栖伏…

    2021年12月2日
  • 诵读《三官经》的三个要领

      《初真戒说》云:“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十恶等业,愚迷执着,娇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禁止,永不复起。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十恶等业,愚迷执着,娇诳嫉妒等罪,今已…

    2022年1月18日
  • 如果有以下表现,说明你是假修行…

    修行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当我们日复一日做着修行的功课时,是否已慢慢被修行的形式所麻痹,而忘失了修行的本义? 是的,我们学了很多,会念长长的经文,会持诵复杂的咒语,会打坐练功……我们很…

    2021年12月28日
  • 哪四种人自带贵气,一定要结交!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 如何甄别朋友,找到脾性相投、久处不厌、自带贵气之人。 下面四种人定不要错过。内心清静 人生最美是清欢。 现代社会太过嘈杂喧嚣,我们总想拒绝与躲避,…

    2021年12月6日
  • 中国人的养生目标:虚而不屈,动辄愈出

    亲近善知识 福生无量天尊 随着健康观念的深入,大家对养生保健愈发重视,时不时都会留意些养生技巧、保健要领,但是,很多人光顾着注意“养生技巧”,却不曾思考一个问题:养生,要养到什么程…

    2022年1月24日
  • 略谈道教的拜师

             拜师是学道入门的关键。在网上很多年轻人受到小说,影视剧的影响很多人都幻想拜个“神仙”,“大师”为师。甚至很幼稚的看到某些人发出一些只言片语或是搞些玄幻莫…

    2022年1月14日
  • 道士为何对长生飞仙如此念念不忘、 孜孜以求?

    长生不死的观念由来已久, 据文献记载,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向往长生。东汉末年, 道教诞生, 方仙道作为道教的一大源流, 其思想也被道教全盘接受, 并成为道教宗教思想的内核, …

    2021年1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