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是道教斋醮科仪以及宫观中常用法器之一种。中国古代很早就能制作铜质钟,以为乐器。早期道教并无以钟为法器的记载,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文献中才有钟声之乐曲为仙乐的说法。隋唐以后,道教宫观中以及在斋醮科仪里面就有大量用钟的记载。
道教斋醮仪式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钟磬是中国古代的打击乐器。宋高承撰《事物纪原》引《月令章句》曰:“上古圣人、本阴阳、别风卢。审清浊,不可以文载口传,于是始铸金作钟,以主十二月之声,“又引《皇图要纪》曰:“帝喾造钟磬”。因此,钟磬从一开始就是帝王礼仪的乐器。
道教科仪中鸣钟击磬有二个作用:一是为了渲染坛场气氛、警诫群众、感动群灵;二是为了召集高功自身身中的阴阳二神。南宋金允中的《上清灵宝大法》卷二○称:“坛场将肃、钟磬交鸣。韵奏钧天,仿佛神游了帝所;高音梵唱,依稀境类于玄都。”
王契真《上清灵宝大法》卷五五则称:“《太真科》曰:奉行上道,讲演经典,建斋行道、悉先叩击钟磬,非惟警戒人众,办乃感动群灵。仙真神人相关,同时集会,弘道济物,盛德交川、谛心存神、与已相见调槌上击,从微至著,数一十二、二十四、三十六、开执钟磬槌,先祝曰:圆槌震法器,流声遍十方。人下通长夜,登高响玉房,九幽闻离苦,七祖上仙堂。”
另外,玉契真又称:“钟之形,上圆而势俯,儿声清远,其顶蟠龙,其从金钟,曰阳。磐之形,下圆而势仰,其势重浊,其座虎伏、其从磬,曰阴。”“金钟玉磬之法、召集高功身中阴阳二神,和合天地,驱逐厌秽,招集真灵启格十方,通幽达明,追摄魂魄,调集息度、尤致妄耗,有二神以主之。故开坛之初,必鸣钟磬以召集之,交鸣者乃互出合为一。所以炼阴成阳,秉志纯诚、无妄想无乱志,则可招灵。”
金钟玉磬仪:叩击钟磬各有次数多少,意义也不尽相同“先鸣三下,发长芽之音,应阳数,生于一成于九。次引九下,震琼瑶之响。三下者,上闻清微、禹馀、大赤之三天;又三下,中应欲色无色之三界,又三下,警地狱,饿鬼、畜生之三途界也。长敛二十七下,九下通九天之道君,九下觉九宫之真帝;又九下招九幽之苦爽,合四九三十六下,上闻三十六天帝,中应三十六部尊经,下彻三十六天狱。”
光绪己丑年抄本《金籙清醮捲帘科仪》,则按次序。一是振金钟二十四声,再振本命一声;二是击玉磐二十九声,再振本命一声;三是钟磬齐交,各各三十六声;四是振金钟九声,击玉磐六声,称“金钟交彻,玉磬和鸣,召十方阳德之灵,集九地阴冥之宰,普临法会,共证斋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龙虎法脉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jzyes.com/lhsdj/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