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门的修行人,通常有这两种弊病,不能克服与道渐远,与魔同行!

刚入门的修行人,通常有这两种弊病,不能克服与道渐远,与魔同行!

很多刚刚入门修行的弟子,在练功中很容易心思不定,心意不专,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

练功的时候老想着各种功能、功境快快出现。比如练青龙剑的时候就想着能早点看到青龙神显像。修金光的时候,一上座就想早点见光。抱了这种希冀贪求功境的心去练功,一心多用,那么在站桩打坐中就很难一心一意,心静不下来,容易心浮气躁。

才站了半小时不到,就恨不得青龙神赶快出现,气都虚浮在上面没沉到丹田,连最肤浅的入静都做不到,更别说进入定身、定心,定息的境界了,身心皆不定,又怎能感应到龙神呢?又或者掐了几遍金光,就恨不得看到金光马上显现出来。

却不知金光也是本性光明,心已然蒙尘,光明又如何会显现出来呢?必须一心一意的进行修持,忘掉功境,种种功境方能不求而自得。越是去刻意追求,反倒越不出现。

刚入门的修行人,通常有这两种弊病,不能克服与道渐远,与魔同行!

刚入门的修行人,通常有这两种弊病,不能克服与道渐远,与魔同行!

在修炼阶段,常常起飘浮心。所谓漂浮心,就是今天练练这个功,过几天又打坐练练那个功。过段日子,又听说某某大师在传授某某道法,于是心痒了,又跑去参加面授,练了没几天,哪天又听说某某大师在某地举行灌顶授法,又连忙跑去皈依,希望也可以获得加持。不是说不能参学其他道法,历来很多祖师修炼到一定阶段,都寻师访友,游学参学。

但这是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把自己所学的这一门已经学得很精深的时候才有必要,去参学其他道法。否则今天在这个小学里面读几天书,明天又跑到另外一所小学,这样下去,读十几年下来也还是小学生。

可偏偏这种人很多,经常到处学法,却又没有一门可以坚持下去,一山还望一山高,不停的改练其他多种功法,但没有一种功法能坚持下去,练了不到几天,就开始怀疑功法是否有效果,但是看到别人又练得那么好,舍弃又觉得可惜。疑心常常起,信心总不坚,即使拜了师,也和师父不亲近,心也不在师父这里,师父的话也听不进。

对师父的指导也不以为然。这种人对于练功也好,拜师也好,有点图新鲜感,新鲜感一过就觉得索然无味。一门心思又想着再去哪里拜师学功法。

就这样心思漂浮不定,到最后自然什么都没有修出来。总之,自己没有主见,不听师父的话,总听别人,别人说什么他信什么,有人说这功法不好,他就觉得不好,人家说这么练不行,他也觉得不行,这样下去,就是练十年还是没有一点进展的。

刚入门的修行人,通常有这两种弊病,不能克服与道渐远,与魔同行!

刚入门的修行人,通常有这两种弊病,不能克服与道渐远,与魔同行!

更有人在自己的微信收藏夹、微博里存有十多种功法,却不知道练哪种好,仍然还在网上继续搜寻其他功法,但一个都没练过,始终还是在门外观望。就这样一天天的浪费着时间,空虚、迷茫,心又开始急燥,于是开始寻找各种修真的佛法道法群加入,不停的在一些修真论坛注册发言,希望能够在网上遇上明师可以传他真法。

对此,我只能说想得太简单了,往往如此下去,必然被骗…这种人的心态,首先就不像一个修行人,倒像一个追星族,发烧友,只不过所追求的,不是歌星、影星,而是佛道大师。以追星的心态去寻师,这本来就大大的错了。这种人就算能遇到真师,也不知尊师、重道,到最后也只能把缘分生生错过。

在寻师之前,必须先好好的修自己的德行,德为道之基石,好好的先在红尘中修心,把人道这一方面先做好,在生活中能一点点的培养自己对大道的信仰,对师道的恭敬和虔诚,只有这样,才能不会错过真师。

因为已然具备了这种德行,试问哪个真师不会不喜欢?若是像一个追星族一样,到处拜码头、四处学功法,学了又不练、师言听不进,这种人,最终只能沦为修行圈内的老油条,纵然追求到老,遍访名师,最终也是一无所成。

前几天有信众仔细问我皈依和传度的区别,以及各自需要持守的戒律,问的很仔细,这就很好…这说明善信将戒律看的重,在深思熟虑,而且在反复衡量,这样是可取的…最怕的是什么?最怕没有虔诚心,皈依大道之后,又不能持之以恒,守取戒律…所以皈依传度很庄重,庄重在哪里,在自己的内心:决定了,就要持之以恒,以响应的标准去要求自己;戒律守不住的,也可以先不要皈依传度,这都没关系,重要的是有向道之心,一样可以修自己浩然之气…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龙虎法脉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jzyes.com/lhsdj/8193.html

(0)
上一篇 2022年1月3日 下午12:50
下一篇 2022年1月3日 下午12:54

相关推荐

  • 修真,做一个真实的人

              道教修行强调一个“真”字,修真有诸多法门,旨在去除掉人们身心意上的所染所着,从而见得一颗真真切切的原始之心。道祖说,修行是要把我们在后天成长中所培养的…

    2022年1月19日
  • 道教法印 | 三天太上之印

    此印收载于宁全真《上清灵宝大法》卷二七。“此印乃中盟之合契,灵宝之总章,凡申制章奏文檄,并可通用,亦可印诰,佩治病遣邪。长二寸七分,阔三寸四分。” “三天太上”,即太清圣祖太上老君…

    2021年12月4日
  • 抱朴子是谁?他博学精识,留下的书籍是道士必读!

    葛洪字稚川,丹杨句容人。祖父葛系,在吴国担任过大鸿胪。父亲葛悌,吴国灭后入仕晋,任过邵陵太守。葛洪从小就刻苦好学,家中贫穷,自己白天上山打柴以换取笔墨纸张,夜晚读书抄写记诵,于是以…

    2022年1月11日
  • 万物皆有性与情!正一先生潭峭《化书》中的道教伦理

    《化书》是五代时期道教之经典著作,乃五代时谭峭所作。它是一部综论万物变化之道的道教论著,在其近似语录体的一百余段文字中,除了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内丹术、美学思想以外,更多的是道教伦…

    2022年1月15日
  • 今日大雪,养生做到这几点,固肾扶阳、百病不生!

    大雪,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冬时节的正式开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

    2021年12月7日
  • 高手在民间的旧闻:三伐木不倒的树

    亲近善知识 福生无量天尊   三百六十行,每一行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一行也都有自己的绝活。而据老一辈说,在手艺人中间,奇人异士特别多,这些人靠自己的手艺吃饭,在江湖中闯荡,…

    2022年1月27日
  • 道藏中的洞真、洞玄、洞神都是什么意思?

    《道门大论》云:三洞者,洞言通也。通玄达妙,其统有三,故云三洞。 洞的意思就是通,有通透、通玄达妙之意。道教经典分洞真、洞玄、洞神三部,合称”三洞”。言通玄…

    2021年12月10日
  • 人生不顺,谨记三句话,福报不请自来!

    这个世上,真的有人可以一生顺遂,没有挫折和苦难吗? 我想,肯定是没有的。 正如李太白诗中所云:「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人生之路,有坦途,就会有低洼。 曾经有人问:「要…

    2021年12月19日
  • 《道德经》:人有没有贵气,只需看这六点

    富是外在的数字,贵是内心的品质。 骨子里的那份贵气,是一个人的修养,更是一个人一生的修行。 常言道:“三代才能培养一个贵族”。 一个人身上的贵气,不是金钱可以买来的。 它是在日积月…

    2021年12月23日
  • 手纹杂乱的人命不好吗?

    世界上的事情都是相对的,人的手纹有清晰的,有比较乱的,手纹清晰不一定就代表好,手纹乱也不一定代表不好。即使不好,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方法进行化解。因此事无绝对,那么手上手纹乱究竟代表…

    2021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