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经听法,学习经典之途径

 

奉道者在日常宗教修持中,尤为讲究“闻经听法”的功德。顾名思义,闻经听法是指聆听并学习祖师传下的诸多经典,并从经文中感悟出对自我修行有益的道理。道教中历来便崇尚经功浩力,认为在琼书宝笈之中隐含着许多修真密要。不论是初学道的小道童,还是已经略有所成的老修行,皆对无上经宝持有恭敬心。道教经典可分为三洞四辅十二类,又有列位神仙祖师讲说不同法门,这就很容易使学道之人产生迷惑,究竟哪一部经典才是适合自己学习的呢?

闻经听法,学习经典之途径

在修道的过程中,找到一部真正适合自己修持的经典并不容易。人们在不同的修行阶段,对同一部经典的认知也会发生改变,所以并不需要去纠结什么样的经典适合自己,真正值得思考与反省的,而是要学会如何才能把闻经听法的内容转化成为自身的知识储备,并能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修行中。学什么经典的问题,根本上是如何学以致用的问题。

学习道经本在于明心见性,之所以会因此而产生困惑,是因为心性上的贪嗔痴没有过关,于是就很难在经文中做一番深入功夫。如下有学经两大忌讳,值得所有同修警醒:

其一,学经最忌讳贪其多而不求其解。这一点在初学道的人们身上表现地非常明显。

因为刚刚接触宗教,尤其在看到许多人把本就玄妙的大道解说地玄之又玄后,相互对比之下便容易产生病急乱投医的心理,认为不论什么样的经典都应该牢牢掌握。在面对一部新的经文时,越是饥不择食,就越逃离不了贪多不烂的结局。于是现实情况就变成了虽然拥有许多经文,却并不一定都好好读过;虽然读了不少祖师遗训,却句句都没有走进心里。这其实是心中的贪念在作祟。修行所需要的指导思想并非多多益善,与此相反,而是强调能把某一部经文中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观点用一生的时间去持之以恒地做。于功行之中见修真,才是称之为修行。

于此,又有人要辩解说:我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并不知道哪一种方法是适合的,自然需要把每一种方法都了解后,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一思路看似正确,实则又会把人带入多则惑的迷途中。

先人曾言道教“杂而多端”,这并不是对教门的贬义。道教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吸收了许多他家的思想与信仰为己所用,又因为人们在具体的修持中互有差别而派生出众多分支。不论是外在的术法表达,还是内在的思想阐发,道教在不同历史时期均有不同的时代特点,甚至在诸多教派之间也存在着修持方法不一的现实难题。因此,若一心只贪多,却不懂得辨解与思考,就很容易深陷不同说辞的矛盾中,使原本纯一的修学之念因心生迷惑而不知所向。把宝贵的修行时间都浪费在分辨谁对谁错上,这才是最大的得不偿失。

闻经听法,学习经典之途径

(资料图)

其二,很多人在学了一些经文典籍后,往往会产生先入为主的概念,再去看他人不同的言论,就容易被原有的执念困扰。道行能否精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有着怎样的心胸。学经,不是为了让我们自以为是且一成不变,而是要学着如何把学到的内容融会贯通,并进一步成为一家之言。不懂得吸收与包容,只一味地敝帚自珍,这是修学过程中自我设定的最大魔障。

道教讲“道法自然”,祖师传经的目的在于把自己得道修真的法门传述给后人听,希望后来者可以以此为鉴。在道教传统中认为,每一位修真的祖师都是值得敬重的,并非只有自己家的师承是真法门。学道,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明白“自然”。以今人的眼光去看祖师的言行,是非评判的时代标准早已产生变化,又如何能说清楚究竟谁真谁假呢?既然是在参悟天地大道,便应该明白万事万物的产生都是道化的结果。你先入为主的经本讲说的是道,再看其他法门时其讲说的也是道,只不过可道非道、可名非名,为何非要执念于究竟谁才是正宗呢?这样毫无意义的想法与修行无关,仍只是逃不过名利的圈子罢了。

奉道之人要有一颗包容和兼爱的心,既能看到彼此间的不同,同时又把着眼点落在同一之道上,尝试从不同的侧面对大道进行论证,这正是精进的好时机。把对不同观点的嗔怒之情升华为欣赏与学习的态度,放下心中的执念后,才会发觉原来“一切方便是修真”。修道路上其实并不计较错与对,而只在乎你在这场修行中体悟到的本然之性是什么,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是否切切实实地感知到了修道的欢喜与淡然。

闻经听法,学习经典之途径

所以,与其追求如何学习经典最有成效,反倒不如把问题回到最初的原点,即如何才能使我们复杂且烦躁的心平静下来。在这场人间红尘中,人们总是急于追赶,总想要用某种标准给事物定性,更试图以简单便捷的方式臻达成功与收获。而修行恰与人间事相反,修真是要去除掉你我心上的这层欲求,使原本清静无杂的心念浮现出来。以真心为镜,洞照出自己的真实。书山有路勤为径,历代祖师流传至今的三洞经宝,即是帮助我们通达内在真我的密钥。

修行是一件急不得的事情。静下心来读经、学经并将经文具化成行持的力量,这尚且是蓄力培风的阶段。心若安定,假以时日,终将能够抟扶摇而上九天。那时,必会感恩今日用心闻经听法的自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龙虎法脉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jzyes.com/lhsdj/8674.html

(0)
上一篇 2022年1月19日 上午9:19
下一篇 2022年1月19日 上午9:22

相关推荐

  • 感冒喝它,百试百灵!赶快告诉亲朋好友

    近期流感流行,一人感冒,全家接连感冒,真是糟心。今天给大家分享这个方子,老小通用,喝完睡下,一般一次即可,还是挺灵光的。 这个感冒急救方就是生姜红枣煮水,取材都特别简单,全是家里有…

    2022年1月17日
  • 雷神连连看 | 又到了仰启雷部大神的时候了…

    曾经对各种款式的雷神进行了层层比对,很多信众看的眼花缭乱,有信众说只记得毛脸雷公嘴;还有的说长翅膀的就是雷神;还有说像乌鸦一样的肯定就是雷神了…总之,结论感人&#823…

    2021年12月25日
  • 这10句话,凝聚古人精气神,护佑中华几千年!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是一句名言,传播极广,能量极大,向来是学习中国文化的人谁也绕不开的重要理论思想。 人们依据于大地而生活劳作,繁衍生…

    2021年12月21日
  • 人一旦有了抱怨的念头,最大的受害者是自己

    人有抱怨的习惯,却不知道这个习惯会给自己带来许多的麻烦。夫妻相互抱怨,能永久恩爱吗?儿女对父母抱怨,父母会甘心情愿付出爱吗? 下属对上司抱怨,上司会欣赏这样的人吗?过去的帝王,对于…

    2021年12月26日
  • 如何才能成为一名“道士”

    道之学上可溯于炎黄,自老庄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    与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的儒学不同,道学先天上就具有隐世逍遥的性质。被奉为道学祖师的老子和庄子,一位洞穿世事无常而选择了…

    2022年1月13日
  • 眯眼、细长、低眉,神像为何眼睛都画这样?

    可以完全肯定的是,这并非目前网上舆论风口的某种歧视“妆容”。 道教自产生起,就注重绘画形式的传播。 早在一千多前东汉中后期成书的《太平经》中就有提到: “其法为其具画像,人亦三重衣…

    2022年1月23日
  • 低调是修养,沉静是智慧,随和是境界

    低调是修养 低,是一种清净内敛,是人生必须摆正的一种稳重姿态,必须按捺的一种谦逊言辞,必须平抑的一种处世风格。俗话说,地低成海,人低成王。 咸丰九年九月十五日这一天,曾国藩躺在床上…

    2021年12月23日
  • 什么样的祖先才能保佑你?

    祖先,我们也称为“家先”,多数人可能都经历或听说过因家先作祟而引起的各种诡异之事,也有人认为家先会惩戒后世纯属无稽之谈,其实翻检历代道书文献就会发现:家先与阳世眷属之间其实存在着错…

    2022年1月7日
  • 向天借运的“种生基”,是否真的能改命?

    大家对于”种生基”可能都略有耳闻,尤其是近年来在港台媒体的大力报导与炒作下,许多人开始对此法门略知一二。数年前某香港女富豪、明星、名人等,据报导皆经由高人为…

    2022年1月7日
  • 民俗宝典 | 时来运转,赶走霉运的方法你知道吗?

    不是每个时候都能一帆风顺, 不是每个人都能好运连连, 总有各种不如意的时候, 那么,从民俗角度, 走衰运的时候可以怎么做呢? 一、举办喜事或参加喜事   所谓冲喜就是这个…

    2022年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