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何须访隐者,自有真境任逍遥

 

小学课堂上学习过贾岛的一首诗作,名《寻隐者不遇》,其写道:“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山中何须访隐者,自有真境任逍遥

(资料图)

诗的字面意思简单明了,是在讲作者去寻访一位隐士,不想隐士却到深山之中采药去了。侍奉隐者的童子说,只知道师父在山中,但却有云遮雾绕,无法寻找到隐者行迹。

初学此诗时,总是会为作者这一趟白白辛劳感到遗憾。年少时,读不明白“隐”的境界,也就难理解文字背后的情绪。作者贾岛也曾是一位修行人,此番行程虽然没有得遇隐者,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已得的心态。寻隐者,他究竟想要求得的是什么呢?

在中国古典文化传统中,隐逸之士一直是个非常特殊的存在,若究其源头,大概仍然要回溯到老子和庄子身上。

山中何须访隐者,自有真境任逍遥

(资料图)

老子提倡“小国寡民”,他向往着一个与世无争的、“民至死不相往来”的政治图景。《史记》中记载,老子见“周之衰”而骑牛西去,自此后不得其踪。

庄子更是用了大量的文字描写了诸多世外隐仙的形象,如“肌肤若冰雪”的姑射山神人,又如形似枯槁、心似死灰的南郭子綦······他们或超越于世俗,使世间人心生向往,由此开启了千年寻仙之旅的源头;又或者,他们的言语行为超越了世人惯常的认知,甚至被人们嗤笑,但却独悟玄机,身虽在尘而神已游太虚。如此等人,都是逍遥之大隐者。

所谓“隐”,可以分出两层意思:其一曰身隐,即脱离尘俗世界,身归深山老林,希望用更接近于自然的方式求得人生真境。其二曰心隐,即虽然身在尘俗,但心性却不染世间污浊。

山中何须访隐者,自有真境任逍遥

(资料图)

重阳祖师在《立教十五论》中提到“论离凡世”,其曰“身如藕根,心似莲花,根在泥而花在虚空矣!”身隐与心隐虽有境界不同,也不过是求证逍遥之道的不同阶段。

修行路上,每个人都渴求安放自我的身心与灵魂。在世人看来,隐者不忧天下、不恤己身,独得与自然相映成趣的妙处。这一典型形象是很多得志与不得志文人们的终极人生理想,于是寻隐者就成了常说常新的文学命题。

了解这一背景后,再去读贾岛的这首《寻隐者不遇》,其实是可以得出另外一重境界的。贾岛曾因生活窘迫而出家为僧,后得遇韩愈提携,也曾做过几任小吏,却也终无大用,至死也无法实现心中更大的抱负。

山中何须访隐者,自有真境任逍遥

(资料图)

大凡文人不得志后,或是寻找“终南捷径”,或者寄情山水,这两者都离不开一个“隐”字,所以古人寻隐者的行为,也有心理疗伤的意味在其中。

当面对世外逍遥之人,再聆听那风淡云轻之语,自己在世间所受的磨难便都可以暂时放下。一旦心中没有了负担,身体上的本能感官就会无限扩张,也就更能悟出自然逍遥的真境界。

所以,寻隐者的目的往往不是在于“隐者”,而是在于“寻”。隐者只是一个代表,是逍遥情志的象征,唯有“寻”才能把自己不堪疲惫的身心从现实泥沼中挖掘出来。

山中何须访隐者,自有真境任逍遥

(资料图)

真正的道之玄妙,不是聆听某位隐修之人的只言片语,而是隐藏在毕生不懈体悟的过程中。可惜的是,人们总是被一叶障目,心心念的只有隐者,却不知寻道、证道乃是得道的必要前提。

“寻”的过程,恰恰是自我证悟的阶段。遇不遇见隐者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明晓山中云深,同时也见得到林间月明。

再反思世事大梦一场,几番尔虞我诈、起起伏伏后,几人功成?几人骨枯?孔尚任在《桃花扇·余韵》中哀叹说:“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

山中何须访隐者,自有真境任逍遥

(资料图)

看饱兴亡之后,仍不免尘归尘、土归土的结局。人生之“寻”,是要从无常变化的百态中寻到恒常之道,是要求得超越一切的终极大道。然而,进一步追问,这场寻求本身不正是另一种执迷不悟吗?

道祖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教提倡不执着于有、不执着于无,同时还要不执着于“执”。

天地万物的造化本是自然之理,万事万物各有本性、各有因缘,过于强调现实的种种境遇与人生理想之间的反差,这仍然是把自己困束在物质世界之中了,一切行为和想识还是受到了欲求的牵引。

山中何须访隐者,自有真境任逍遥

(资料图)

既然大道自然,那么人生也应该各归于其本性。在须臾世间,死生都不过是一场循环,又何必为了红尘琐事而惊扰了淡然情志呢?

若一定要对比,那还是苏轼看透了这一切浮光。他在《前赤壁赋》中写道:“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这一问,真是对不得志者的寻隐行为的质疑。只因江上清风、山间明月皆是造物者之无尽藏,天地万物共得其适,哪怕是持有白云自愉悦,亦可得一份逍遥与洒脱。

山中何须访隐者,自有真境任逍遥

(资料图)

这份白云,不只是在山上,更在每个人的心中。所以寻隐之事,能否得到隐的境界,不是依凭于山水,而是仍要立足于我们各自心中的朗朗乾坤。心中万里晴空,又何惧世态变化诡谲!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龙虎法脉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jzyes.com/lhsdj/8784.html

(0)
上一篇 2022年1月18日 上午9:09
下一篇 2022年1月18日 上午9:12

相关推荐

  • 解密:道教施食科仪中每样供品有何作用?

    施食是道教斋醮道场的一种,其主要内容是由斋主邀请道士设置神坛,摆设供品,由高功法师书写青词表章,诵念咒语,上达告知神灵天尊,祈使斋主的九世父母及一切亡魂从地狱幽冥中得到解脱,往生天…

    2021年12月31日
  • 原来一个人的相貌都藏在了八字里

    眉毛 日主有力,身旺,劫财通根,则眉毛黑,粗细适中,长得密集,长度超过眼角,兄弟五六人.七杀明,则是剑眉,如有印来化,则眉毛较大而下垂。 八字是正官,眉毛宽而疏,有印化,中年有一二…

    2021年12月13日
  • 难怪修炼多年不出功夫,原来你修出来的能量,都被“它们”吸走了

    首先,是“炼精生气”。这里,必须先将“气”字的原形解说一遍。古人不讲这个“气”,而是写成“炁”。这个“炁”字下面的四点,是从火的意思。 也就是说,这个“炁”字是一种阳火,而不是空气…

    2025年6月17日
  • 民俗参照 | 2022年生肖龙的运势及运程

      告别了破太岁的一年,属龙人迎来了2022壬寅年,天干壬水为偏财,地支寅木为七杀,是喜忧参半的一年,偏财运在今年有了很大的提升,文运表现也很好,但同时又出现了“官符”“…

    2022年1月28日
  • 家中供神几尊合适?数量不对也会导致厄运!

    现在有很多人会在家里供奉神明,请各种各样的神像回家,有的是有信仰之人,为了修行上的需要;有的是想请神保佑平安与发财;也有的人是因为喜欢神像而请回家的。因为神明主掌的领域不同,所以有…

    2022年1月20日
  • 相士说他活不过十五岁,他却这样修道成为真人!

    寇谦之天师说过:凡人生于世,值遇晦星,命当贫夭者,皆由夙世业根深重,应当舍身出家,奉事天帝,以求福力,然后得免贫夭。有些人在出生时遇到晦星当值,命中贫穷容易早逝,这是因为前世的罪业…

    2021年12月13日
  • 人体密钥尽在心印妙经里的“上药三品”

    亲近善知识 福生无量天尊 《高上玉皇心印妙经》是众所周知的丹功修炼经典之一,在道教早晚坛功课经的早课经中也是道众日日念诵、可谓倒背如流。虽经文简短,但句句皆是修身延年之要诀,甚至可…

    2022年1月25日
  • 这才是安全又旺运的汽车内饰

    汽车与房屋一样都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环境处所。因此汽车内饰会影响到我们的行为和情绪,进而影响我们的运势。那么,我们该如何装饰汽车的内部环境,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风水禁忌呢? 汽车,被称为…

    2021年12月15日
  • 七月七,拜魁星

            农历七月七日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七夕节,“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七月七日还是魁星的生日。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

    2022年1月18日
  • 豁达一生的人生智慧语录

    一、伸手需要一瞬间,牵手却要很多年,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该出现的人,绝非偶然。——若无相欠,怎会相见。 二、人生真正的格局,应该是遇到烂人不计较,碰到破事别纠缠。毕竟“人的一…

    2021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