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何须访隐者,自有真境任逍遥

 

小学课堂上学习过贾岛的一首诗作,名《寻隐者不遇》,其写道:“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山中何须访隐者,自有真境任逍遥

(资料图)

诗的字面意思简单明了,是在讲作者去寻访一位隐士,不想隐士却到深山之中采药去了。侍奉隐者的童子说,只知道师父在山中,但却有云遮雾绕,无法寻找到隐者行迹。

初学此诗时,总是会为作者这一趟白白辛劳感到遗憾。年少时,读不明白“隐”的境界,也就难理解文字背后的情绪。作者贾岛也曾是一位修行人,此番行程虽然没有得遇隐者,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已得的心态。寻隐者,他究竟想要求得的是什么呢?

在中国古典文化传统中,隐逸之士一直是个非常特殊的存在,若究其源头,大概仍然要回溯到老子和庄子身上。

山中何须访隐者,自有真境任逍遥

(资料图)

老子提倡“小国寡民”,他向往着一个与世无争的、“民至死不相往来”的政治图景。《史记》中记载,老子见“周之衰”而骑牛西去,自此后不得其踪。

庄子更是用了大量的文字描写了诸多世外隐仙的形象,如“肌肤若冰雪”的姑射山神人,又如形似枯槁、心似死灰的南郭子綦······他们或超越于世俗,使世间人心生向往,由此开启了千年寻仙之旅的源头;又或者,他们的言语行为超越了世人惯常的认知,甚至被人们嗤笑,但却独悟玄机,身虽在尘而神已游太虚。如此等人,都是逍遥之大隐者。

所谓“隐”,可以分出两层意思:其一曰身隐,即脱离尘俗世界,身归深山老林,希望用更接近于自然的方式求得人生真境。其二曰心隐,即虽然身在尘俗,但心性却不染世间污浊。

山中何须访隐者,自有真境任逍遥

(资料图)

重阳祖师在《立教十五论》中提到“论离凡世”,其曰“身如藕根,心似莲花,根在泥而花在虚空矣!”身隐与心隐虽有境界不同,也不过是求证逍遥之道的不同阶段。

修行路上,每个人都渴求安放自我的身心与灵魂。在世人看来,隐者不忧天下、不恤己身,独得与自然相映成趣的妙处。这一典型形象是很多得志与不得志文人们的终极人生理想,于是寻隐者就成了常说常新的文学命题。

了解这一背景后,再去读贾岛的这首《寻隐者不遇》,其实是可以得出另外一重境界的。贾岛曾因生活窘迫而出家为僧,后得遇韩愈提携,也曾做过几任小吏,却也终无大用,至死也无法实现心中更大的抱负。

山中何须访隐者,自有真境任逍遥

(资料图)

大凡文人不得志后,或是寻找“终南捷径”,或者寄情山水,这两者都离不开一个“隐”字,所以古人寻隐者的行为,也有心理疗伤的意味在其中。

当面对世外逍遥之人,再聆听那风淡云轻之语,自己在世间所受的磨难便都可以暂时放下。一旦心中没有了负担,身体上的本能感官就会无限扩张,也就更能悟出自然逍遥的真境界。

所以,寻隐者的目的往往不是在于“隐者”,而是在于“寻”。隐者只是一个代表,是逍遥情志的象征,唯有“寻”才能把自己不堪疲惫的身心从现实泥沼中挖掘出来。

山中何须访隐者,自有真境任逍遥

(资料图)

真正的道之玄妙,不是聆听某位隐修之人的只言片语,而是隐藏在毕生不懈体悟的过程中。可惜的是,人们总是被一叶障目,心心念的只有隐者,却不知寻道、证道乃是得道的必要前提。

“寻”的过程,恰恰是自我证悟的阶段。遇不遇见隐者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明晓山中云深,同时也见得到林间月明。

再反思世事大梦一场,几番尔虞我诈、起起伏伏后,几人功成?几人骨枯?孔尚任在《桃花扇·余韵》中哀叹说:“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

山中何须访隐者,自有真境任逍遥

(资料图)

看饱兴亡之后,仍不免尘归尘、土归土的结局。人生之“寻”,是要从无常变化的百态中寻到恒常之道,是要求得超越一切的终极大道。然而,进一步追问,这场寻求本身不正是另一种执迷不悟吗?

道祖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教提倡不执着于有、不执着于无,同时还要不执着于“执”。

天地万物的造化本是自然之理,万事万物各有本性、各有因缘,过于强调现实的种种境遇与人生理想之间的反差,这仍然是把自己困束在物质世界之中了,一切行为和想识还是受到了欲求的牵引。

山中何须访隐者,自有真境任逍遥

(资料图)

既然大道自然,那么人生也应该各归于其本性。在须臾世间,死生都不过是一场循环,又何必为了红尘琐事而惊扰了淡然情志呢?

若一定要对比,那还是苏轼看透了这一切浮光。他在《前赤壁赋》中写道:“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这一问,真是对不得志者的寻隐行为的质疑。只因江上清风、山间明月皆是造物者之无尽藏,天地万物共得其适,哪怕是持有白云自愉悦,亦可得一份逍遥与洒脱。

山中何须访隐者,自有真境任逍遥

(资料图)

这份白云,不只是在山上,更在每个人的心中。所以寻隐之事,能否得到隐的境界,不是依凭于山水,而是仍要立足于我们各自心中的朗朗乾坤。心中万里晴空,又何惧世态变化诡谲!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龙虎法脉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jzyes.com/lhsdj/8784.html

(0)
上一篇 2022年1月18日 上午9:09
下一篇 2022年1月18日 上午9:12

相关推荐

  • 天道,是世间最好的力量

    在俗世中,有学问不一定有修养,有修养不需要太大的学问,这并不是说明了“学问”不重要,而是告诉大家,要以修“道”为本。人生有大道,能够突破障碍,能够在与人处事之中化险为夷,让自己拥有…

    2021年12月15日
  • 详解道教烧香和叩拜的敬神礼仪

           《三宝香》上说:“稽首皈依道…愿烧道宝香生生常供养;稽首皈依经…愿烧经宝香生生常供养;稽首皈依师…愿烧师宝香生生常供养,香供养道经师宝天尊。”也可烧一炷香,表示“大道…

    2022年1月13日
  • 有道之士:唐玄宗拜他为师 颜真卿赞赏不已

    亲近善知识 福生无量天尊 李含光,唐代著名高士,西历682年~769年。先生本姓宏,为避讳改姓李,是广陵江都人(今江苏扬州),唐玄宗尊称他为“玄静先生”。 先生的生平事迹主要载于颜…

    2022年1月23日
  • 为什么说正月初五是“破五日”?这一天非常重要!

    1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达官贵人到…

    2022年1月4日
  • 风水中的”藏风纳气”,为何会影响居住者的整体运势?

    风水的核心理念就是“气”,气的流动形成风,风源自水,人体内也有气。平均而言,人体内所有的气都需要每天更新50次,太多或太少都不好。太少会导致气滞,太多会带走人体太多的能量。因此,气…

    2021年12月24日
  • 道教手诀:剑诀

    掐诀又称握诀、捻诀、捏诀、法诀、手诀、神诀,有时称斗诀,简称为诀:它是道法基本方法之一。指在手掌、手指上掐某些部位或者手指间结成某个固定的姿势,起到感召鬼神、摧邪精的作用。它和步罡…

    2021年12月5日
  • 五行不全的命是不是很差?

    八字论命是在找五行阴阳的均衡,五行阴阳较均衡,一辈子较顺利。当同类或异类得分相差过大时,人生八字就过硬或过弱,一辈子起伏较大。 在八字命局中,五行齐全者他们的命局中构成五行相生循环…

    2021年12月5日
  • 祖师圣诞与诸真下降斋期表

    正月        初一:天腊之辰(五帝校定生人神气时限长短,五帝会于束方九炁青天)、太上老君降现、昊天上帝统天神地祇朝三清、东方七宿星君下降、徐来勒真人於会稽上虞山传经于葛玄真人…

    2022年1月13日
  • 正本清源 全真三教合一 道士也读佛书儒典?

      自从著名历史学家陈垣先生写作《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将全真道等视为新道教,这种观点为学界及社会各界乃至道教内部所广泛接受。至于“新”在何处,则说法颇多,其中“三教合一”是较为公…

    2022年1月27日
  • 雷旗插身 难逃天谴之罚,暗室亏心 神目视之如电

    亲近善知识 福生无量天尊 现在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地方需要用到密码,银行卡有密码,支付宝有密码,手机有密码,有的地方进门也需要密码,一串串的密码就像一个个的秘密,将我们的生活包裹起来…

    2022年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