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论修道事,莫乱我真心

 

“修行,到底是在修什么?”这是很多初入道门的人都很迷惑的一个问题。道教修行有很多法门,每一个法门学好了都是通往大罗金仙的路径。在道教修行中,究竟修什么才能得道成仙,这并不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如何去修证这些法门,才是摆在每一个修道人面前的难题。

若论修道事,莫乱我真心

尽管道书中曾记载了很多遇异人相授而举宅飞升的故事,但放下书本之后,我们还是应该从点滴的修行做起,从自己这颗躁动不安的心上去下功夫。若是下不了铁杵磨针的功夫,大罗金仙只会在白日梦中出现,而非于现实中接引。修道之事,首要看的是你保持了怎样一颗真心。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心学——或者简单地理解为中国人为人处事的世界观、价值观——是由儒道文化以阴阳互补的形式共同组成的。后来释学东传,在最初译经的过程中也是在借用了大量老庄经典后,形成了其独有的心学体系。

老子讲“涤除玄览”,庄子曰“莫若以明”,道教修炼系统中更提倡“守真”、“守一”。这些理论都是在从不同角度论证心性上的功夫。用一念守住真心,这是道教修行第一关。

若论修道事,莫乱我真心

(资料图)

道教修行——尤以全真派为例——讲求的是性命双修,既要有心性上的纯合,又要注重这一世生活、生存的质量。这二者本是没有任何偏颇的,但在修真的过程中,如果心性的功夫不到家,命功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因而,在强调命功之前,要着重强调炼养心性的意义。

经文中曰:“一念便纯真”,这是指人们要清除身心中的杂念,唯有纯真之心神才能感格上圣高真。道人们在良辰吉日要行开坛之仪时,首先做的一个科仪是“荡秽”。

此“秽”有两层意思,一是坛场内外的污浊之物,二为行法者自身的不净之气。只有荡除了秽气,才能使法验神明,道家的经忏仪轨才可以起到不可思议的功效。这也是纯真一念在神学信仰上的需求。

当心念归一,万物皆是须臾之虚妄。我们生存的世界是唯物的,是形而下的;但人的生存状态却是唯心的,是形而上的。当面对世事纷杂,除了努力去改变自我的生存环境外,从心性上入手去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以修行心观修行事,就会发现现世万物都具有无上意义。

庄子说“莫若以明”,当把万千杂念归结为一,当一个人懂得不断地去缮性,他的修行就会趋向于最终的光明。

在道家思想中,本不存在性善、性恶的理论。道祖告诉我们要“复归于婴儿”,因为婴孩的一切行为都出自于本真。在他的世界中没有善与恶的区分——善恶只不过是文明礼教强加于人的概念——但在后天成长时,心性上的纯和总是会被尘俗沾染,并因此生出百千万种烦忧。

若论修道事,莫乱我真心

(资料图)

因为有了欲求,心猿意马就被牵动了,炼养心性就是在教给人们永出爱河沉沦的方法。若心中无苦海,心魔也不会被万般恶缘牵引,修行就是一场随缘了事与随遇而安的逍遥了。

《太上感应篇》中说:“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劝善是道教的一大特色,从表面上看这是在劝导人们行善积德,以“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为大众行动的纲常。究其内里,这却是在教人如何缮自己的心性。

所谓缮性,乃是使人们剥除掉对利益的贪求,回观本心,回照本我,唯有见得杳杳冥冥之混然,才可修证出“利万物而不争”的大善境界。虽然劝善为道教的一大特色,但劝善的终极目的并非是在指出善恶、是非是什么,而是在告诫人们不能脱离了道之自然与人之本真。

若论修道事,莫乱我真心

(资料图)

一切离心纵欲的念与行,都是伤害真常自在的恶。既已知恶,也就明晓了善的内涵与善的源头。“不善者,善人之资”,道祖早已把一切道理明晓给我们。

作为一门宗教,道教倡导信徒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都要保持心念上的纯一,不为万缘所动,不为内因所惑。所谓大善,是可以从混沌之中见真我。可怜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更不是所有人都有机缘修到这步,所以在道之教化中才有了强调“劝善”的必要性。

道教中所秉持的善恶报应观,虽然字字句句都在强调人们唯有为善才能够益寿延年,但在文字背后的本意更着重于引导每一个人都去做好自我的本分。道教修行讲求的是去欲,是澄心见性。当找到自我安分的本然之相,也就明白了修真之“真”是什么。

若论修道事,莫乱我真心

(资料图)

需要提醒的是,修真应立足于缮自我之本性,而不单单是去求功德。为此,道教特别强调一个“忏”字,即是以自然本心观世界、观自我,从内观中忏悔身心意,消除百业障。

经中又曰:“静扫迷云无点翳,一轮光满太虚空。”忏悔掉遮蔽内心阳光的阴翳,才能见到太虚光满的景象,这既是修真的秘要,也是修真的结果。

在《太华盖山三仙真君解冤灭罪度人心经》的开篇处,提到了一段“持经忏要诀”,其写道“人生覆载内,心含万化全……循性各自尽,尘寰即洞天。”该经文在提倡世间修行的同时,依旧把修真的重点落在“心”字上。

若论修道事,莫乱我真心

(资料图)

若心中一静,世界纷然再与我无关。心不着于外缘,万千孔门自然紧闭,内在精气神在一念纯真的引导下可以“灌炼三宫、清和六腑”,此时再去炼养命功,便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说,心性纯合乃是道教修行的第一要关。

人们常说,修行在人间。让每一颗于尘世中奔波的心沉静下来,放下对外相的欲求和执着,当心中唯有一念,使“六欲不生,三毒消灭”,自然可以感知到修行的种种妙处。

放下人生的包袱,归于常清常静的心境,这是“渐入真道”的不二法门。因此,再当论及修道事,仍要提醒诸位,切莫乱了自己的这颗真心。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龙虎法脉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jzyes.com/lhsdj/8801.html

(0)
上一篇 2022年1月18日 上午9:06
下一篇 2022年1月18日 上午9:10

相关推荐

  • 梦因何而来?做梦的六种征兆

    清醒时有八种迹象,即所谓的八征:“继续做完以前旧事”、“开始新行动”、“获得好结果”、“遭受一定损失”、“表现出悲哀之情”、表现出快乐之情”、“繁衍生命”、“消损乃至死亡”。这八种…

    2022年1月3日
  •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字敬之,豫章南昌人,东晋道士,净明道派尊奉的祖师。许逊赋性聪颖,博通经史、天文、地理、医学、阴阳五行学说,尤其爱好道家修炼法术。二十岁举为孝廉,屡荐不就。二十九岁拜大洞君吴猛学道,…

    2022年1月1日
  • 诸葛传世观人术 熟记七句口诀,练出“火眼金睛”

     诸葛亮一生纵横政坛和沙场,阅人无数。他的识人法则,更是精辟独特。   一代谋圣诸葛亮,运筹帷幄,算无遗策,是智慧的神话。无论是在行军打仗,还是处理国政时,他都要起用大量…

    2022年1月26日
  • 新年教你五种改运方法,不花钱也能改运!

    有福气的人,最是让人羡慕,他们的人生旅途通常很顺利,即便是遇到困难,也会有人相助,化险为夷。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福气越多越好,以改善自己的运势。那么,福气要如何积累? 第一种:传播正…

    2022年1月17日
  • 不记得前生之事,真的是因为喝了孟婆汤?

    壹 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中,人在投胎之前一旦喝了孟婆汤,就会忘掉过去的种种,重新进入轮回,以一个崭新的生命形式出现。 那么,如果有轮回,人为什么不记得前世的事呢?如果前世是畜生道,今生…

    2021年12月15日
  • 真假符箓鉴定指南

    这个时代,你可以说遍地是“道士”,也可以说遍地是“骗子”。而符箓相较于科仪,物质成本十分之低,仅为一点笔墨钱。这样难免成为有心之人假以信仰之名而敛财的工具。而又因为符箓文化之小众,…

    2022年1月6日
  • 雕塑神像有哪些规矩和讲究?

    道教塑像有一定的仪轨《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第二卷有《造像品》,规定了造像的先后次序,质料、尺寸、仪相、辅神、衣冠、华座、冠帔等,要求皆依经典规定。在塑像时,也要进行敬神仪礼。…

    2021年12月1日
  • 为什么说正月初五是“破五日”?这一天非常重要!

    1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达官贵人到…

    2022年1月4日
  • 老子《道德经》的三个最高智慧,柔、静、慢!

    五千字的《道德经》成就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高峰。在此时,我们不妨读一读《道德经》,用老子的大智慧,获得精神上的大清凉。 老子的“清凉”主要表现在三个字上面:柔、静、慢。这三个字是人生的…

    2021年12月31日
  • 法术中的变化之术及隐身法

    道教变化之术由来已久,在汉代已经有不少著名的善于变化之术的方士,至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就有相关记载: 变化之术中,比较大的只有《墨子五行记》,本来有五卷。刘安没有仙去时抄出其中…

    2022年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