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更是有诸多外来宗教也模仿道教,举办拜太岁法会,这表明了无论何种宗教或民间信仰都对道教专有的太岁神灵推崇有加,从这个层面讲,是值得鼓励的。
从文化融合、历史演变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外来宗教在华夏神州逐渐融合并本土化的过程;而且道教一直以“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为宗旨,道教的包容性可以使得不同的信仰者在本土扎根;中土难生,人身难得,慈悲的天尊神明从不因众生的信仰不同而加以区分,反而是有情的、普照于一切众生。
所以,如果身边有亲人其他信仰,并没有关系,也是可以参加道观的拜太岁法会,一样可以免费领取到道长亲笔手画的太岁灵符。同样,也可以起到禳灾祈福,逢凶化吉的作用…
为何如此呢?如果了解太岁星的本质就会发现:其本身就是木星的神格,从天文历法的角度讲,你信或不信,均不会改变天体运行对地球的影响。
太岁司一年祸福,其信仰源于古代华夏民族的天体崇拜,与岁星(木星)有一定的关系。古人观测天象,认为岁星十二年运行一周天,便将黄道分为十二等分;战国以后为了计时方便,于是虚设“太岁”为左旋,而与岁星(右旋)运行的实际方向相反,并以每年太岁所在的部分来计年。大约自秦、汉时起,人们则把太岁所在方位视为凶方,无论是谁都不敢与太岁所在的凶方相对立,如建屋造房,或迁徙、婚嫁等,否则就算是在太岁头上动土,将可能招致祸殃。
从这一点不难看出,太岁的起源在中国本土古天文的观星及历法,这和其他教派的所理解的天体运行观、及世界观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古代上至皇王,下至子民有太岁这个概念的时候,诸多一切外教并没有流传至国内。举例说明:早在《周礼》中便有拜太岁的记载。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而佛教入中土流传,则是汉末年间才略有耳闻。

从星象上看,太岁的周天绕行周期以及五行属性和木星基本一致,这就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了:在科学欠缺的上古,就可以根据观察木星的轨迹来判断一年的吉凶祸福及方位。所以太岁具备了“木星”的神格,也就具备了其五行的要素。
六十甲子太岁星君各有其名,各司其职,均是中国古代先贤烈至圣的表率,被历代奉若神明,之后升格成神职信仰,每位太岁都均有古代传统名字,例如卢秘、姜武、谢太等等…至于坊间所传言“太岁也是佛教的护法天神,实为笑谈尔。
太岁神乃是道教的专有神灵,是中国自远古观天象辨星辰流传下来的60甲子的象征。在当年中,当值的太岁影响力最大,掌管人世间一年的吉凶祸福。《神枢经》说:“太岁;人君之象,率领诸神,统正方位,翰运时序,总成岁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龙虎法脉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jzyes.com/lhsdj/6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