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教经典的五层境界

 

凡是奉道者,身心都要皈依“道经师三宝”。《太上玄门皈依科仪》中提到:“夫此三宝者,乃天地之枢纽,神仙之根柢。”修道学的是神仙之法,历代仙真祖师各有成道之路,后学者若想要参悟其中一二,必须要从经典入手。只有参悟祖师垂训,才可证得自身修行路。经中有云:“无上经宝,当愿众生,生生世世,得闻正法。”皈依三十六部尊经,是修道者明道德之体、感师真之恩的依凭所在,由此,也就特别强调读经、学经、用经和证经的多重意义和作用。

读道教经典的五层境界

读不能只停留在字面上

初学道者,读经是明道的前提。理清每段经文、每个密咒的文字含义,这是读经典的第一步。朱子在谈论读如何经典的时候提到“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读经典,并非我们普通意义上所讲的读书之“读”,最重要之处在于要把经书上的祖师之言读到自己心中,内化成自己的道之理,才能使自我的修持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和领悟。

相比起其他方面的经典,道教的经典又有其与众不同的地方。道教是一个注重实践的宗教,修行是需要去切身体验的。只通过参悟经中之语尚不足以证得大道,更需要亲自去践行经典中已经指明的修真方法和途径。所以读道教的经典,就需要超越“心到”层面,使经典的作用落在更具有指导性的层面上,这才能让“读经”这一活动成为具有实际意义的修道方式。

读道教经典的五层境界(资料图)

读经典五阶段

提到如何读经典、学经典,可分为五个具体可行的不同阶段:

其一曰“参”。“参”字在这里有两重含义,一是指参透经典本身的主旨意思,这是读经的最基本,如读《太上感应篇》时提到“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句话是全篇文章的点题,如果能参到这一层意思,也就无须耗费更多精神在余篇所讲的善恶报应的内容上了。参,是要求读经典之人能够提炼出经文的主旨,而不是去囫囵吞枣地全面接受,不分主次地阅读只能是空耗神形。

与此同时,“参”字还具有参拜的意思。经云:“经之为经,是前圣之心宗;咒之为咒,乃古仙之妙法。诵之诚者则经明;行之笃者则法验。”因为经典中含有诸多天尊名号、修行密法、宝诰灵咒……平时持诵经典就等于在礼拜天尊、修持道法。道教中也有修持某部经典的传统,如王常月祖师曾夜夜诵持《北斗经》而感应斗姥下降。鉴于此,读经之前要先拜经。每一本经文都是“经宝”,是足以为修行者指点迷津的法门,只有虔诚礼拜、虔心诵读,才能得到高真感应,读之才会愈加灵验。正如《清静经》所云:“学道之士,持诵此经者,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身。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其二曰“悟”。玄门圣典《道德经》有言:“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语点明了道教经典的一个最大特点,即“玄”。道教的教理教义是具有哲理性和隐喻性的,如“有无无有色空均”“相配龙虎生雷电”等隐语,道教经文中经常会出现此类玄妙之处,此时单纯从文字上下功夫,最多只能解读到最表层的含义,却难以体会到背后的深远意义。读经典需要“悟”,是用自己的智慧去悟透祖师留下的字字珠玑。因为此,修道便特别讲求“慧根”。不同慧根的人读同一部经典,从中悟出的内容也一定大不相同。归其根本,正如张伯端祖师在《悟真篇》中提到:“老氏以炼养为真,若得其要枢,则立跻圣位,如其未明本性,则犹滞于幻形。”此便是大要。

读道教经典的五层境界(资料图)

其三曰“体”。道教讲求修炼,从最早的神仙方术,到外丹的烧制,再到内丹的炼养,道教所有的修仙密法都是和实践密切相关的。读经的目的不仅在于读,更在于学习祖师的密法心咒,为自己的修行作迷津之航。更重要的一点在于,每个人基于自身的情况不同,其修行之路也千差万别。不同的人可以从同一句经文中体会到不同的含义,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修行阶段去读同一部经典也会产生不同的领悟。所以读经一定要讲求“体”的意义,去用自身的实践去证明从经中领悟到的法门是否适合。老君有言,“道者徳之体,德者道之用”,道有体有用,修道德者也讲求内外的知行合一,只有体用不二,才能得真道之理。

其四曰“行”。修行讲求的是且修且行,从行中去感知修的含义,从修中去指导下一阶段的行的方向。读经之理,也不外于此。读经,读的不是纸上的文字,而是文字背后祖师所留下的行迹。既然已经参悟到经中之理,就需要用来指导自己修行,并从自我的行持中获得更深一层的领悟。道家修行特别强调云游参访的过程,祖师在《重阳立教十五论》中提到:“参寻性命,求问妙玄。登之巇崄高山,访名师之不倦;度喧轰之运水,问道无厌。”这是在说云游参访虽为行道之方,却也不能舍内证之本。行的意义在于十方求学,更在于能在十方游历中守得内心的清静真一。尽管尘缘万千,却始终神形形神。能做到这一步,才可以说自己从经中所得来的内容得以验证,得以内化为自己的道行和修持。

读道教经典的五层境界(资料图)

其五曰“证”。“功圆行满,大道证盟。”祖天师立教时,所立教门称之为“正一盟威之道”,所有入教者以五斗米为盟誓之约,身托天地水官,心寄万物自然。修道,不仅是和组织、神明订立盟约,更是和自己的内心订立盟约。如能做到以身来证道,这是上升到修道的高层次了,此时早已超越了“读经”的概念的。在“证”的阶段中,修道人是在用自己的修行过程去反证经典中提到的法门和途径,并把自我的修持和成就留存下来,以供后来者有所借鉴。修道的整个过程,是在返归身心意的过程,即是在证明大道慈悲的过程。前有天师立教行化,后有邱祖以身止杀,正是因为有历代祖师以自己的功行去证道,才可使大道种子不绝、香火绵延。读经是在学习祖师行化,更要自我行持,从而把“读”真正升华到“证”的高度。

道经不同于世间之书,道教的每一本经典都承载着祖师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读道经,是要学祖师言行。能把每一部所读过的道经都升华成具体的修道功行,才不枉费了光阴滋养和大道生化的恩情。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读书在于造就完全的人格”,而修道,在于让我们能回归到内心的质朴。读经,正是帮助修道人达到此目标的终南捷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龙虎法脉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jzyes.com/lhsdj/8922.html

(0)
上一篇 2022年1月17日 上午9:56
下一篇 2022年1月17日 上午9:59

相关推荐

  • 道教文物:童子诵经壶

    【 童子诵经壶】 壶高27厘米,口径3.3厘米,出土于北京顺义。 壶体是一个坐着的童子形象,他手中捧着一本经书。五官端正,双目微闭,神态自若,面庞宁静恬淡,透着少年独有的青涩,眼睛…

    2022年1月10日
  • 若论修道事,莫乱我真心

      “修行,到底是在修什么?”这是很多初入道门的人都很迷惑的一个问题。道教修行有很多法门,每一个法门学好了都是通往大罗金仙的路径。在道教修行中,究竟修什么才能得道成仙,这…

    2022年1月18日
  • 难言之隐:只要做过这些事,早晚会发生在你身上(附化解法门)

    有信众说近期出现了亲孤托梦、梦回过往、夜寐难安等等类似情况…基本上,大型斋戒法会的前期都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因为法界的灵体众生通晓法讯后,会立寻机缘,以各种各样的显化告…

    2021年12月22日
  • 庄子阐述人间是非根源的三个故事

           南华真人庄子是一个寓言家,他常常把人世间的许多哲理放到故事中作解读,每个故事的结局总能令人发省。翻阅庄子写下的这些故事,会发现其始终着意于“大”“小”两个字。以大视小…

    2022年1月9日
  • 道教法事为什么有用?有多大用?

    道教科仪(俗称做道场或做法事)有阳事科仪(例如:祝寿庆贺、祈福禳祸、消灾解厄、祛病延寿、祈保平安、酬神谢愿等)和阴事科仪(即超荐先灵、度亡生方、炼度施食等)之分。 顾名思义,不同法…

    2021年12月9日
  • 入住新房、搬家,七件习俗规定要遵守

    迁涉新居,最重要的就是挑选吉日。 一般搬家宜选择驿马日、三合日、黄道日、成日等时间。比如一些民俗忌日、黑道日、破日、败日等是凶日,不宜搬家,另外若是这日与家人的生肖相冲,也是不宜选…

    2021年12月16日
  • 灵体附身的因果——守护好自己身上的三道防线!

    附体,存在的现象已经数百年,可谓经久不衰。当一个人的生命体征处于正常值时是健康状态,如生命能量跌近零值时,会出现局部附体现象。 被附体在人体哪个部位,哪个部位就会出现异常现象,如果…

    2021年12月21日
  • 天寒人不寒,改变冬闲旧习惯

    亲近善知识 福生无量天尊   小寒,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虽然处在农历年的最后月份,却是公历新年后的第一个节气。一月历来被公认为是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时候,所以小寒和之后的…

    2022年1月24日
  • 冬季干货 切记“补肾壮阳”、“滋阴养血”是我们的“日常迷信”

    古话说,“冬季巧进补,开春打老虎”,近年来,随着民众养生保健意识的提高以及“中医热”的兴起,冬季进补为越来越多人所接受,甚至逐渐从“冬季进补”发展成了“秋冬进补”。   …

    2022年1月24日
  • 什么样人可以镇住凶宅的风水?

    大家听到了凶宅脸色都会为之一变,毕竟无论是在影视剧中还是风水学中,我们看到的凶宅通常都要伴随着各种离奇事件和坏运气。因此选择房子一定要判断好,不然后果真的很难以接受。很多人自视甚高…

    2021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