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教经典的五层境界

 

凡是奉道者,身心都要皈依“道经师三宝”。《太上玄门皈依科仪》中提到:“夫此三宝者,乃天地之枢纽,神仙之根柢。”修道学的是神仙之法,历代仙真祖师各有成道之路,后学者若想要参悟其中一二,必须要从经典入手。只有参悟祖师垂训,才可证得自身修行路。经中有云:“无上经宝,当愿众生,生生世世,得闻正法。”皈依三十六部尊经,是修道者明道德之体、感师真之恩的依凭所在,由此,也就特别强调读经、学经、用经和证经的多重意义和作用。

读道教经典的五层境界

读不能只停留在字面上

初学道者,读经是明道的前提。理清每段经文、每个密咒的文字含义,这是读经典的第一步。朱子在谈论读如何经典的时候提到“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读经典,并非我们普通意义上所讲的读书之“读”,最重要之处在于要把经书上的祖师之言读到自己心中,内化成自己的道之理,才能使自我的修持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和领悟。

相比起其他方面的经典,道教的经典又有其与众不同的地方。道教是一个注重实践的宗教,修行是需要去切身体验的。只通过参悟经中之语尚不足以证得大道,更需要亲自去践行经典中已经指明的修真方法和途径。所以读道教的经典,就需要超越“心到”层面,使经典的作用落在更具有指导性的层面上,这才能让“读经”这一活动成为具有实际意义的修道方式。

读道教经典的五层境界(资料图)

读经典五阶段

提到如何读经典、学经典,可分为五个具体可行的不同阶段:

其一曰“参”。“参”字在这里有两重含义,一是指参透经典本身的主旨意思,这是读经的最基本,如读《太上感应篇》时提到“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句话是全篇文章的点题,如果能参到这一层意思,也就无须耗费更多精神在余篇所讲的善恶报应的内容上了。参,是要求读经典之人能够提炼出经文的主旨,而不是去囫囵吞枣地全面接受,不分主次地阅读只能是空耗神形。

与此同时,“参”字还具有参拜的意思。经云:“经之为经,是前圣之心宗;咒之为咒,乃古仙之妙法。诵之诚者则经明;行之笃者则法验。”因为经典中含有诸多天尊名号、修行密法、宝诰灵咒……平时持诵经典就等于在礼拜天尊、修持道法。道教中也有修持某部经典的传统,如王常月祖师曾夜夜诵持《北斗经》而感应斗姥下降。鉴于此,读经之前要先拜经。每一本经文都是“经宝”,是足以为修行者指点迷津的法门,只有虔诚礼拜、虔心诵读,才能得到高真感应,读之才会愈加灵验。正如《清静经》所云:“学道之士,持诵此经者,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身。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其二曰“悟”。玄门圣典《道德经》有言:“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语点明了道教经典的一个最大特点,即“玄”。道教的教理教义是具有哲理性和隐喻性的,如“有无无有色空均”“相配龙虎生雷电”等隐语,道教经文中经常会出现此类玄妙之处,此时单纯从文字上下功夫,最多只能解读到最表层的含义,却难以体会到背后的深远意义。读经典需要“悟”,是用自己的智慧去悟透祖师留下的字字珠玑。因为此,修道便特别讲求“慧根”。不同慧根的人读同一部经典,从中悟出的内容也一定大不相同。归其根本,正如张伯端祖师在《悟真篇》中提到:“老氏以炼养为真,若得其要枢,则立跻圣位,如其未明本性,则犹滞于幻形。”此便是大要。

读道教经典的五层境界(资料图)

其三曰“体”。道教讲求修炼,从最早的神仙方术,到外丹的烧制,再到内丹的炼养,道教所有的修仙密法都是和实践密切相关的。读经的目的不仅在于读,更在于学习祖师的密法心咒,为自己的修行作迷津之航。更重要的一点在于,每个人基于自身的情况不同,其修行之路也千差万别。不同的人可以从同一句经文中体会到不同的含义,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修行阶段去读同一部经典也会产生不同的领悟。所以读经一定要讲求“体”的意义,去用自身的实践去证明从经中领悟到的法门是否适合。老君有言,“道者徳之体,德者道之用”,道有体有用,修道德者也讲求内外的知行合一,只有体用不二,才能得真道之理。

其四曰“行”。修行讲求的是且修且行,从行中去感知修的含义,从修中去指导下一阶段的行的方向。读经之理,也不外于此。读经,读的不是纸上的文字,而是文字背后祖师所留下的行迹。既然已经参悟到经中之理,就需要用来指导自己修行,并从自我的行持中获得更深一层的领悟。道家修行特别强调云游参访的过程,祖师在《重阳立教十五论》中提到:“参寻性命,求问妙玄。登之巇崄高山,访名师之不倦;度喧轰之运水,问道无厌。”这是在说云游参访虽为行道之方,却也不能舍内证之本。行的意义在于十方求学,更在于能在十方游历中守得内心的清静真一。尽管尘缘万千,却始终神形形神。能做到这一步,才可以说自己从经中所得来的内容得以验证,得以内化为自己的道行和修持。

读道教经典的五层境界(资料图)

其五曰“证”。“功圆行满,大道证盟。”祖天师立教时,所立教门称之为“正一盟威之道”,所有入教者以五斗米为盟誓之约,身托天地水官,心寄万物自然。修道,不仅是和组织、神明订立盟约,更是和自己的内心订立盟约。如能做到以身来证道,这是上升到修道的高层次了,此时早已超越了“读经”的概念的。在“证”的阶段中,修道人是在用自己的修行过程去反证经典中提到的法门和途径,并把自我的修持和成就留存下来,以供后来者有所借鉴。修道的整个过程,是在返归身心意的过程,即是在证明大道慈悲的过程。前有天师立教行化,后有邱祖以身止杀,正是因为有历代祖师以自己的功行去证道,才可使大道种子不绝、香火绵延。读经是在学习祖师行化,更要自我行持,从而把“读”真正升华到“证”的高度。

道经不同于世间之书,道教的每一本经典都承载着祖师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读道经,是要学祖师言行。能把每一部所读过的道经都升华成具体的修道功行,才不枉费了光阴滋养和大道生化的恩情。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读书在于造就完全的人格”,而修道,在于让我们能回归到内心的质朴。读经,正是帮助修道人达到此目标的终南捷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龙虎法脉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jzyes.com/lhsdj/8922.html

(0)
上一篇 2022年1月17日 上午9:56
下一篇 2022年1月17日 上午9:59

相关推荐

  • 从“善”至“上善”,道教向善的概念

      道教作为一门具有济度人天使命的宗教,其最基础的教理教义即是在度化人们向善修真。道教第一劝善书《太上感应篇》的主旨句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告诫人们唯有日行三善——语…

    2022年1月17日
  • 符咒满天飞,如何分辨太岁符真伪?

    每到年关,各种太岁符漫天飞舞,信众不断发问很难区分,为方便信众选择并区别良莠,特将太岁符的阐释写出来。如上图所示,这是较为传统的天师道太岁符咒。而茅山、闾山、普庵等都有各自的太岁符…

    2021年12月30日
  • 孔子三见老子,老子三段话,道尽天道玄机

    第一次会面。 历史上孔子第一次会见老子时,老子还在周王朝藏书室中做史官。 这次会面孔子除学到了很多礼制制度外,对孔子感悟最深的应该是老子的这段话,这也正是“上善若水”的精髓。 两人…

    2021年12月16日
  • 道教法印 | 三天太上之印

    此印收载于宁全真《上清灵宝大法》卷二七。“此印乃中盟之合契,灵宝之总章,凡申制章奏文檄,并可通用,亦可印诰,佩治病遣邪。长二寸七分,阔三寸四分。” “三天太上”,即太清圣祖太上老君…

    2021年12月4日
  • 原来一个人的相貌都藏在了八字里

    眉毛 日主有力,身旺,劫财通根,则眉毛黑,粗细适中,长得密集,长度超过眼角,兄弟五六人.七杀明,则是剑眉,如有印来化,则眉毛较大而下垂。 八字是正官,眉毛宽而疏,有印化,中年有一二…

    2021年12月13日
  • 道教灯仪图为什么要用米来画?简述道教灯仪由来

    道教灯仪,是以灯作为主要法器进行祈禳恳愿的一种科仪,多为法师行法敕蜡后燃点。 灯仪的由来,源于中国古代。古代祭仪中有火祭的记载,但并无灯仪。秦汉皇宫中有青玉五枝灯、百华树灯等,灯已…

    2022年1月23日
  • 【道教养生】——四季导引

            四季,即一年当中的春夏秋冬四个不同季节。因为季节的不同,气候和人体也会随之发生不同的变化,道教养生注重顺阴阳消长节律,故要求体道自然而适应此法则。所以通过不同的季节…

    2022年1月14日
  • 长期23点以后睡,小心这七个地方先坏,补再多觉都没用!

    尽管近年来熬夜猝死的新闻屡见不鲜,但依旧无法阻挡年轻人习惯于熬夜的步伐。加班、学习、娱乐、失眠……不睡的理由各不相同,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熬夜已成为国人生活…

    2022年1月22日
  • 道教法会可以随便拍摄吗?这些事千万不能做!

    近年来,出现了大量道教文化题材的优秀摄影作品,道教的仙山宫观、斋醮科仪、日常的修行生活在不经意间,被摄影师的镜头巧妙捕捉,成为反映道教文化的吉光片羽;其中一些作品集艺术美感和宗教文…

    2021年12月12日
  • 家中墙壁上不宜有钉子,很多人都不知道!

    为了能够方便的摆放装饰品以及摆放杂物,或悬挂装饰品或画像,通常人们都喜欢在墙壁上使用挂钩或钉子来固定。 用钉子来悬挂画像,其画因本身可对家居风水造成影响,此时画为风水布局。 但若将…

    2022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