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修行路上的明灯

       道教修行的术法包罗万千,很多初学道的人们在面对不同的修证方法时,总是会一片迷茫,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去学习,更不知道究竟哪一种方法适合自己。

       其实,只要功夫深,人人都是可以掌握一定的方术方法。但在术法背后,道教修行的心法更为玄妙。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修行路上的明灯

(资料图)

       道教心法以清静为本,修心炼性是一门无为的功夫,越是想要得到清静,偏偏越会生出三毒五苦。

       道祖讲“为无为”,究竟如何在有为之中见得无为的妙处,着实难倒不少学道人。而其实,道教最根本的心法就在我们日常诵读的经典中。

   
被誉为道教修行第一经的《清静经》,用短短几百字便为修道之士指明了方向。道教中有道经师三宝,一切修道的奥妙皆可从三宝中找到解答。这其中,以凤篆龙章而称闻的经宝,则起着文以载道的意义。道教经典中记录的均是历代祖师修仙证道的体悟,因此对大众学道时遇到的疑惑多有解答。

       在卷帙浩繁的经典之中,《清静经》被列为玄门清修第一典籍,且放在了《日诵早晚功课经》的第一篇章,由此足见其地位之重。究其原因,只在于这一篇短短的经文着实点破了修真的关键——“清静”

《清静经》,全称为《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整篇经文的奥秘便在这九个字的标题中。单从字面意思理解,可知本经是太上老君说于世人听闻的一篇经典。

       经中主旨在于“清静”二字,又因修道人要臻达“常清常静”的妙处,所以重点还突出一个“常”字,乃取恒常之意。太上老君告知天下修道人能够实现恒常清静的法门,便在此经之中。

       道教以三清为最高神信仰,人们惯常把道德天尊视作太上老君。你我身在之凡尘本来是一个声色世界,我们所能看到、听到的一切内容,都是有形有相的物质存在。声色物质认知的极致,乃是以至大、至高、至寿、至尊为代表。

       道教的宇宙生成观认为,世间万物皆是道气所化,因而有一气化三清之说。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修行路上的明灯

《老子想尔注》中曰:“道者,一也。一散为气,聚为太上老君。”此太上老君,则是与人世间的大、高、寿、尊一一对比,且是对有形象之称谓的超越,因此礼拜太上,便是从有形的认知中去体悟大道虚空的过程。

也即是说,若人们能够把对世间万象的执着再精进一层,去参悟到万有背后的真空是什么,自然也就能悟出道果了。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修行路上的明灯

(资料图)

       我们生而为人,或主动、或被动地和人间世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若是定性不足,就会被外界的物欲牵引而去。庄子称其为“物化”,是说人的情志被外物所化,从而失去了对自身自然之道的感知。

如此一来,又何以去求清静中的恒常呢?基于此,《清静经》着重阐述了众生求恒常之道的不同层次。其开篇言大道生化天地万物,告知人们世间一切有形有相均是道气所化,你所执着追求的不同事物之间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世间万物有阴有阳、有清有浊,正是在阴阳的相互转化之下万物才得以生成、生长。

       人们难以清静身心,是因为内心总是被欲求牵引,只懂得向外释放自己的情志(这是属于阳的表现),却不懂得收敛内心(这是属于阴的表现),于是就会造成阴阳不调、清浊相分的结果。一旦与大道运行的本真相背离,所谓的修行也就失去了意义。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修行路上的明灯

(资料图)

       鉴于世人往往总是沉迷在欲望和诱惑中,《清静经》中便为众人求清静提出了一个渐进的层次:

       首先,要知人之心神本好清静,修行必是要下一番澄心去欲的功夫。

经文中写道:“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这番话将人们之所以不得清静的原因说得透彻,反观之,想要求得真清静,就要以“逆则成仙”的方向去倒施而行。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修行路上的明灯

       既知因为被物化的欲望牵引而失去了清静,那么首要一点就是绝除外欲的诱惑,进而澄澈自己的内心。

一内一外,这同样是从阴阳两个方面入手。单纯地强调外欲,就会导致人们对尘俗的脱离。偏安一隅并不能换来心性上的安宁,若是心中无杂念,他物又何能伤我分毫?

       

       正如东坡居士那句名言;“八风吹不动,现出紫金莲。”幡动还是风动其实都没有关系,唯有看客的心动了,才使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涟漪。

       其次,主动去澄心涤虑是属于有为法,与此同时,也应该认知到去欲的念想也是一种欲求。

       《清静经》中还要求人们要内观其心、外观其形、远观其物,通过对这三者的透析,可以证悟有无相生的道理。

唯有从有中才能去证无,从五色世界中才能够体会到真空的境界。因此而言,想要求清净,并不是对红尘的舍弃,而是于尘中炼心,于万物中复观万物之道。
立足于此,才能够明白所求的清静本来也是一场空。求空、求不空,相互辨证之间或可以悟出“空无所空”的道理。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修行路上的明灯

(资料图)

经中要求对心、形、物三者的观照,其实是从一切有相之中洞察心中的湛然常寂。真正的大清静,在于不因外物的变化而动摇内心的真常。经中又曰“真常应物”,是指在面对任何情况时都能守住心中的本然一性。

       事来,则淡然处之;事了,则去留无意。此即是曰“常应常静”。唯有以恒常不变之心去应对万物,才能彻底证悟自身的恒常不变之清静,于此即可曰得道矣。

       然而虽名得道,却也不可以因此而生出高低等级之分。老君虽然提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但并没有把上士与下士、上德与下德放在相互不容的对立面。

       正相反,每个人在修真悟道的不同阶段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感悟,执着于任何一种道果亦都是中了欲求的毒。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修行路上的明灯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修行路上的明灯

       综上所述,《清静经》不仅为大众讲述了清静的妙处,更着重阐发了得清静的步骤,以及如何实现“常应常静”的道果。

这三个层次的递进,正是从有为向无为的参化。回照修行本身,不着万物、不生贪求、不出妄想、不念有无,守住了恒常的心,便可守住了恒常的清静大道。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龙虎法脉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jzyes.com/lhsdj/9760.html

(1)
上一篇 2022年1月9日 下午7:55
下一篇 2022年1月9日 下午8:02

相关推荐

  • 孩子的书桌如何摆放有益成绩提升?

    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学业进步是几乎所有家长们所关注的话题。如何从风水上促进孩子的健康运和学习运也就成为在堪宅过程中最常被问及的问题之一。如果孩子有自己独立的房间,孩子的书桌如何摆设就是…

    2021年12月9日
  • 道教法印 | 太清教主印

    此印收载于《太清玉司左院秘要上法》。经中谓该印乃太清教主(太上老君)主掌: “太清玉司左院法,以中央黄老君太清仙主为教主,即太上老君也。又为勾陈六星中一星最明者,号曰天皇大帝耀魄宝…

    2021年12月3日
  • 道教戒律:三戒、五戒、八戒与十戒

    防非止恶,进善登仙,众行之门,戒是关键。 道经谆谆告诫凡俗之人:你们置身于尘世之中,六情染着,五欲沉迷,内浊乱心,外昏秽境,驰逐名利,耽滞声色,只有入道持戒,才有可能获得解脱。 道…

    2021年12月12日
  • 梦的作用有哪些?

    梦能使身心更健康 现代科学对梦的分析认为,人们可以从梦境中发现平时感觉不到的微妙变化和生理及心理现象。人们可以从梦境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和情绪现状,往往还会得出在清醒时无法察觉出的…

    2021年12月16日
  • 扶乩是什么意思,道教如何看待扶乩?

    “扶乩”,又称“飞鸾”。是道教独有的一种沟通天人的法术。法用一支桃笔,下铺一沙盘,法师登坛作法四十九天之后,桃笔不扶自动,在沙盘上写出字,旁边的抄录生随即将其抄录下来,这些乩文能够…

    2021年12月1日
  • 持诵圣号的功德和利益

            持诵圣号是我们修道的重要法门之一。特别是初发心学道的人来说,持诵圣号的法门既易入门,而且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在道教的经典中到处都有持诵圣号的法门,但作为修道之士都未…

    2022年1月12日
  • 道教科仪词赏:人身如五谷

    人身如五谷,轮转其当生。 种之有厚薄,善恶各有形。 愚智天地隔,人亦有健儜。 若䥫有柔刚,如水有浊清。 人有贪乱者,亦有贤良贞。 唯有生者乐,不见死者荣。 幽幽长夜中,劫运何时停。…

    2021年11月28日
  • 一组呆萌汉代壁画:在神仙的世界里,万物皆可拉车

    仙车是神灵在天界、仙界、现实世界和地下世界出行的一种奇美的车乘形式。 西王母出行时乘坐的仙车,车舆以云彩作轮,车盖呈龙形,装饰有云纹,驾畜为翼龙,仪卫中有众多仙人,以及龙、翼龙、双…

    2021年12月25日
  • 是时候,造一尊道教的慈航法像了…

    蒙祖师点化,神前圣杯勘验,欲塑慈航真人显存本师像,正所谓:慈航倒驾,乘愿而来…   慈航真人,讳妙善,手持玉净瓶象征清静无为之道,非由观心,实以观音而得道。耳…

    2021年12月25日
  • 什么是皈依?皈依后该如何进一步修行?

    信众在龙虎山祖庭办理完皈依后,都会结缘到一本《正一早晚功课经》和一本皈依证。拿到《早晚课》和《皈依证》的信众难免疑惑:怀着对道教信仰的热忱来皈依,皈依后如何继续深入的学习道教文化,…

    2021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