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修行路上的明灯

       道教修行的术法包罗万千,很多初学道的人们在面对不同的修证方法时,总是会一片迷茫,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去学习,更不知道究竟哪一种方法适合自己。

       其实,只要功夫深,人人都是可以掌握一定的方术方法。但在术法背后,道教修行的心法更为玄妙。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修行路上的明灯

(资料图)

       道教心法以清静为本,修心炼性是一门无为的功夫,越是想要得到清静,偏偏越会生出三毒五苦。

       道祖讲“为无为”,究竟如何在有为之中见得无为的妙处,着实难倒不少学道人。而其实,道教最根本的心法就在我们日常诵读的经典中。

   
被誉为道教修行第一经的《清静经》,用短短几百字便为修道之士指明了方向。道教中有道经师三宝,一切修道的奥妙皆可从三宝中找到解答。这其中,以凤篆龙章而称闻的经宝,则起着文以载道的意义。道教经典中记录的均是历代祖师修仙证道的体悟,因此对大众学道时遇到的疑惑多有解答。

       在卷帙浩繁的经典之中,《清静经》被列为玄门清修第一典籍,且放在了《日诵早晚功课经》的第一篇章,由此足见其地位之重。究其原因,只在于这一篇短短的经文着实点破了修真的关键——“清静”

《清静经》,全称为《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整篇经文的奥秘便在这九个字的标题中。单从字面意思理解,可知本经是太上老君说于世人听闻的一篇经典。

       经中主旨在于“清静”二字,又因修道人要臻达“常清常静”的妙处,所以重点还突出一个“常”字,乃取恒常之意。太上老君告知天下修道人能够实现恒常清静的法门,便在此经之中。

       道教以三清为最高神信仰,人们惯常把道德天尊视作太上老君。你我身在之凡尘本来是一个声色世界,我们所能看到、听到的一切内容,都是有形有相的物质存在。声色物质认知的极致,乃是以至大、至高、至寿、至尊为代表。

       道教的宇宙生成观认为,世间万物皆是道气所化,因而有一气化三清之说。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修行路上的明灯

《老子想尔注》中曰:“道者,一也。一散为气,聚为太上老君。”此太上老君,则是与人世间的大、高、寿、尊一一对比,且是对有形象之称谓的超越,因此礼拜太上,便是从有形的认知中去体悟大道虚空的过程。

也即是说,若人们能够把对世间万象的执着再精进一层,去参悟到万有背后的真空是什么,自然也就能悟出道果了。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修行路上的明灯

(资料图)

       我们生而为人,或主动、或被动地和人间世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若是定性不足,就会被外界的物欲牵引而去。庄子称其为“物化”,是说人的情志被外物所化,从而失去了对自身自然之道的感知。

如此一来,又何以去求清静中的恒常呢?基于此,《清静经》着重阐述了众生求恒常之道的不同层次。其开篇言大道生化天地万物,告知人们世间一切有形有相均是道气所化,你所执着追求的不同事物之间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世间万物有阴有阳、有清有浊,正是在阴阳的相互转化之下万物才得以生成、生长。

       人们难以清静身心,是因为内心总是被欲求牵引,只懂得向外释放自己的情志(这是属于阳的表现),却不懂得收敛内心(这是属于阴的表现),于是就会造成阴阳不调、清浊相分的结果。一旦与大道运行的本真相背离,所谓的修行也就失去了意义。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修行路上的明灯

(资料图)

       鉴于世人往往总是沉迷在欲望和诱惑中,《清静经》中便为众人求清静提出了一个渐进的层次:

       首先,要知人之心神本好清静,修行必是要下一番澄心去欲的功夫。

经文中写道:“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这番话将人们之所以不得清静的原因说得透彻,反观之,想要求得真清静,就要以“逆则成仙”的方向去倒施而行。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修行路上的明灯

       既知因为被物化的欲望牵引而失去了清静,那么首要一点就是绝除外欲的诱惑,进而澄澈自己的内心。

一内一外,这同样是从阴阳两个方面入手。单纯地强调外欲,就会导致人们对尘俗的脱离。偏安一隅并不能换来心性上的安宁,若是心中无杂念,他物又何能伤我分毫?

       

       正如东坡居士那句名言;“八风吹不动,现出紫金莲。”幡动还是风动其实都没有关系,唯有看客的心动了,才使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涟漪。

       其次,主动去澄心涤虑是属于有为法,与此同时,也应该认知到去欲的念想也是一种欲求。

       《清静经》中还要求人们要内观其心、外观其形、远观其物,通过对这三者的透析,可以证悟有无相生的道理。

唯有从有中才能去证无,从五色世界中才能够体会到真空的境界。因此而言,想要求清净,并不是对红尘的舍弃,而是于尘中炼心,于万物中复观万物之道。
立足于此,才能够明白所求的清静本来也是一场空。求空、求不空,相互辨证之间或可以悟出“空无所空”的道理。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修行路上的明灯

(资料图)

经中要求对心、形、物三者的观照,其实是从一切有相之中洞察心中的湛然常寂。真正的大清静,在于不因外物的变化而动摇内心的真常。经中又曰“真常应物”,是指在面对任何情况时都能守住心中的本然一性。

       事来,则淡然处之;事了,则去留无意。此即是曰“常应常静”。唯有以恒常不变之心去应对万物,才能彻底证悟自身的恒常不变之清静,于此即可曰得道矣。

       然而虽名得道,却也不可以因此而生出高低等级之分。老君虽然提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但并没有把上士与下士、上德与下德放在相互不容的对立面。

       正相反,每个人在修真悟道的不同阶段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感悟,执着于任何一种道果亦都是中了欲求的毒。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修行路上的明灯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修行路上的明灯

       综上所述,《清静经》不仅为大众讲述了清静的妙处,更着重阐发了得清静的步骤,以及如何实现“常应常静”的道果。

这三个层次的递进,正是从有为向无为的参化。回照修行本身,不着万物、不生贪求、不出妄想、不念有无,守住了恒常的心,便可守住了恒常的清静大道。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龙虎法脉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jzyes.com/lhsdj/9760.html

(1)
上一篇 2022年1月9日 下午7:55
下一篇 2022年1月9日 下午8:02

相关推荐

  • 道观里扎根儿,什么是道教的长生禄位?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二回》:“我的病要好了,把你立个长生牌位,我天天烧香磕头,保佑你一辈子福寿双全的…”《儒林外史》第七回:“这里不是周大老爷的长生牌?” &nb…

    2021年12月17日
  • 人活一世,积好八德,非富即贵!

    一、口德 得饶人处且饶人: 直话:可以转个弯说; 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 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 二、掌德 赞美别人,学会鼓掌: 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

    2021年12月19日
  • 静,能生百慧;虚,能容万物

    《道德经》中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虚和静是我们都应该学习的人生大智慧。   静能生百慧 静,这是中国古人推崇的大智慧。《道德经》上说,静为躁君。静能克服…

    2021年12月10日
  • 文财神范蠡人生八大智慧,得一便可赢一生

    范蠡是春秋时代的奇人,他辅佐越王勾践筹划20余年,最终率领越国的军队灭亡强大的吴国,报了当年险被灭国之仇,并且称霸一方。就在他被勾践封为上将军,统帅全国兵马,成为越国的三号人物之时…

    2022年1月15日
  • 修道有两难,过了第一关,自会有高人相助!

    修行人有两大难,第一难是立志,第二难是难遇名师(这里的名师,不是说有名气,是指得道的人,已明悟大道的师父,也指祖师或圣人)。 发心立志和得遇名师两者有直接关系,前后相承。修行人发心…

    2021年12月29日
  • 学道却人际关系紧张,是你还没有过这一关!

    修道与身体健康的另一个重要向度,是清除各种各样的造成人际紧张的因素,改善人际关系,从而优化自己的生存环境,减少与周边的摩擦。生存的环境优化了,心情愉悦,常能放松,当然有利于健康。 …

    2021年12月5日
  • 道教法事为什么有用?有多大用?

    道教科仪(俗称做道场或做法事)有阳事科仪(例如:祝寿庆贺、祈福禳祸、消灾解厄、祛病延寿、祈保平安、酬神谢愿等)和阴事科仪(即超荐先灵、度亡生方、炼度施食等)之分。 顾名思义,不同法…

    2021年12月9日
  • 既然有轮回的存在,为什么前世没有一点记忆呢?

      既然有轮回的存在,为什么人对于前世过往的事却没有一点记忆呢? 根据中国民间流传的《玉历宝钞》一书的记载,人在投胎之前一旦喝了“孟婆汤”,就会忘掉过去的种种。 阴曹地府…

    2022年1月20日
  • 入住新房、搬家,七件习俗规定要遵守

    迁涉新居,最重要的就是挑选吉日。 一般搬家宜选择驿马日、三合日、黄道日、成日等时间。比如一些民俗忌日、黑道日、破日、败日等是凶日,不宜搬家,另外若是这日与家人的生肖相冲,也是不宜选…

    2021年12月16日
  • 三生三世 告诉你一个轮回的千年秘密

      “我从哪里来? 要到哪里去?” 人人都在追问,生的眷恋,死的恐惧,时刻萦绕心间。生与死,是人生的首要问题,也是任何一个宗教都必须解答的问题。一…

    2022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