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富靠勤奋,中富靠智慧,大富靠德行。同时,还要记得:人要行善,善能积德,德能通神,神能佑人。为什么老话常说“厚德载物”?因为只有德行深厚的人,才能承载大富大贵,没有深厚德行作底蕴,就是“德不配位”,这样得到财富也不能长久。
为什么说“小富靠勤奋,中富靠智慧,大富靠德行”呢?这是因为个人的勤劳能带来生活的富足,但还没有投入到更大范围的社会生产服务里,不足以将各方面的互惠互利的渠道拓宽;中富虽然能投入到更大范围的社会生产服务和拓宽互惠渠道,但还推广得不够,还不足以达到“富好行其德,财聚而裕民”的境界。
要说致富的三层境界,我们不得不说一说“三聚三散”的文财神范蠡的历史事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信忠义是获得财富的最高道德伦理要求,人们能够获利的根本是百姓,所以对待百姓要存感激之心,予以回报,这样百姓才更愿意与你打交道。文财神范蠡深谙此理,在历次积攒财富的过程里,始终以诚信和仁义为经营的出发点。
司马迁曾在《史记·货殖列传》记述:“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
到齐国后,他带领儿子和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垦荒种田,近海捕鱼,开挖盐田。亲自下地耕作,穿布衣,进粗食。
文财神范蠡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帮助百姓发家致富,他毫无保留地传授生财之道。陶地低洼多水,他因地制宜,亲自示范教导百姓凿池养鱼。
文财神范蠡历来对合作者谦和礼让,对雇工十分慷慨,遇到灾年就减免地租。在年初,他同农民、商人签订商品收购合约,到年底如果商品价格上涨,文财神范蠡会按照市场现价收购,如果价格下跌,仍会严格履行合约价格。表面看来,这样做吃些亏,但是却拥有了大量优质稳定的合作伙伴,总成本降低很多。
此外,文财神范蠡经商仅“逐十一之利”(《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薄利多销,贾法廉平,不盘剥百姓。他经商致富靠的是无损于民的经营技巧,不搞损人利己,而是实现共赢。
一次,文财神范蠡资金周转不灵,向一个富户借了十万钱。一年后,当这个富户带着各家的借据出门讨债时,包裹不慎掉入江中,几十万钱的借据和路费都没了。他焦急万分投奔文财神范蠡,文财神范蠡不仅连本带息还了钱,还额外赠送一笔路费给这富户。由此,文财神范蠡的仁信之名更加广播天下。之后,文财神范蠡三次扩大经营、短缺资金时,许多富户纷纷送钱上门,帮助文财神范蠡抓住了时机。由于文财神范蠡诚信仁义,以立德为本,所以他千金散尽后很快又能再次聚集财富。
文财神范蠡的勤劳、智慧和德行,不仅为他带来了巨大的财富,还让他成为了齐国相国,再次尊荣显贵。短短几年间,文财神范蠡成为齐国首富,家资巨万。时遇灾荒,文财神范蠡开仓赈灾,千里之外的灾民都来投奔。齐王得知,力请文财神范蠡到国都临淄,拜为相国。为相期间,文财神范蠡力主发展经济,促进齐国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摆脱了齐国物资短缺的困扰,奠定了齐国经济与文化繁荣的基础。3年后,齐国国富民强。他却再次挂印辞官,散尽家财,退隐到东邻齐、鲁,南通楚、越,西达秦、郑,北连晋、燕的“天下之中”——陶地经商。在他的大力推动下,陶地没几年就成为贸易之都。
文财神范蠡深谙聚财和疏财之道,聚财而裕民。他经商聚集了大量的财富,却三聚三散,乐善好施,周济贫困,司马迁称赞他“富好行其德”(《史记·货殖列传》),这恰恰是因为他认识到物聚必散,“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道使然。正如道祖在《道德真经》里所言:“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祝福各位善信生财有道、福慧双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龙虎法脉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jzyes.com/lhsdj/3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