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

 

       身为一名道教徒,若想真正触及修道的本质,首先要炼养一颗纯合的心。

       当面对人生中的际遇,要保持不悲不喜、不骄不躁的平常心,以恒常的姿态去迎接生命中所有的无常,任凭风云变幻仍不会动摇自我的湛然常寂。能够做到这一点,正可谓在心性炼养上已臻达很高的造诣。

 

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

(资料图)

修炼心性,是道教修行的第一要务。作为一名道人,一旦通彻了天地间的无名恒常之道,自然也就不会为了红尘间的蝇营狗苟而趋之若鹜。道经中有言:“空色色空无有性,有无无有色空均。”又言:“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道教炼心的功夫若能做到极致,则可以实现齐万物、同生死的境界。修行之事,是要超脱肉身的限制,使人的情志可以超越时空的阻隔,进而实现证圣成真的理想。

       基于此,很多初修道的人们也总是会走入一个误区,认为道教修行与其他宗教并没有太大不同,都只不过是在讲授人活在世间的一种态度。

       甚至有言,道教关于心性的修行只不过是一场唯心主义,对现实并没有实际帮助。其实这是对道教最大的误读。

 

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

(资料图)

       如何看待人生、如何看待每个人都必经的生老病死,这确实是每个宗教的必修课。

但道教在强调人们要对人生保持积极乐观态度的同时,还告知每一位信徒不要执着于有无,要以超脱的心态去看待我们为了生活而付出的一切努力。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点还在于道教独有的对生命形态的炼养上。

       也就是说,道教并不是一个只单独传承心性炼养的宗教。一个人是否具有言说生死的权利,除了他能够对与生死相关的一切超然而视外,更在于他能够以真功实行去真真切切地超越人间世的生死问题,即实现人们常说的得道长生。

       道教信仰的最基础,是对神仙的信奉。在道教中认为,神仙是超越了人间生死的存在。

       《庄子》中提到姑射山之神人,言其“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又以长寿而著称的彭祖为例,言其善于“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庄子赞为“道(导)引之士,养形之人”。

   
众所周知,庄子最知名的乃是对心性论的见解,他提出过“心斋”“坐忘”等等对后世道教有深远影响的论点,但庄子同时也着重强调了人们务必要保持一个好的形体,通过导引术、辟谷等方法实现肉体上的长生久视,以身之大去养神之大,最终才能从有限的形神中求证无限的逍遥。

       此也正是《逍遥游》篇章中阐述大小之辩的缘由之一。

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

(资料图)

       唯有使自我的形体实现从小寿至长寿,再至于百岁为一春秋的大寿之年,由此才能以至上的视角去看待人间的生死难题。

反观人间生老病死,人们所纠缠的乃是不能够以身离苦,更无法从苦中求得心灵上的愉悦,所以才会有“爱河千尺浪,苦海万丈深”的经教。

然而,道教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宗教,其对神仙的信仰,是与楷模和借鉴意义相联系的。道教历代所尊奉的仙真并不是虚拟的传说,而是真真切切地实现了长生久视的历史人物。

       所以道教之命功也并不是停留于口头的教诫,而是通过修炼之后,可以为所有人树立起一个值得学习的模范。每一个凡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前人养形养神的方法,使自己也走上一条超越生死的道路。

       自古以来,修道者便是强调性命双修的。道教中有一句话叫“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意指修行二字不是秀给他人看的口头禅,唯有用健康的体魄、充盈的精气神来向世人证明宗教现实意义,由此才能使修行落到实处,即曰“实修”。

 

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

(资料图)

       此外,一名修道人还要有立足于人世间的功行,才使证圣成真具备了坚实的前提。这一份功行,是以对世人贡献的多寡来计量的。宗教称之为“教”,便要强调教化的作用。

       道教自诞生以来,便奉行“普度人无量”的信条。帮助众生从人生苦难中解脱出来,这是属于道人的功行。世间众人于人生苦海中翻沉,究其原因,不外于肉身上的不通泰,以及内心中的不畅达。

道人们虽然身在方外,却不会做一个事不关己的闲人,而是要肩负起教之为教的社会责任,帮助世人实现身体和心性上的双重修行,在心灵上敦促人们向善无为。

在身体上则要以医术、导引、功法等等方式教导人们去病保安康的本领。道教所保持的对生命的珍重、对生活的关爱,则促使历代修道人不断提出生命炼养的新思考。

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

(资料图)

       不论十道九医的说法,还是自度度人的理念,这都与道教重生、乐生和“仙道贵生”的主旨命题相契合。

       道教是一个重生的、重现世的宗教,因为人只有活好了当下,才具有谈论高远理想的资本,所以道教比任何一个宗教都更加强调修命的功夫。哪怕是一己修真的得道成仙,亦或者齐同慈爱的济世利人,都必须立足于身体力行四个字。

爱人身,如同爱己身;爱众生,如同爱自我。道人的慈悲,不是对肉身的抛却,而是一份不贪恋、不憎恶的态度。

当生之时,认认真真地为颐养天年做出该有的努力;当终之际,对形神的聚散却是无谓之有无的淡然。立足于命功之上的性功,才更具有使人信服的条件。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龙虎法脉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jzyes.com/lhsdj/8616.html

(1)
上一篇 2022年1月19日 上午9:27
下一篇 2022年1月19日 上午9:30

相关推荐

  • 我们常说的山神、土地、城隍都是怎么来的?

    对神祇的信仰是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宗教都有的。中国的先民们认为,日月星辰、山川大地,乃至草木土石都有主宰和精灵附属,所有本土的道教和民间信仰,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神灵崇拜的宗教。 特别是…

    2022年1月23日
  • 秀才教书名利双收,却因一事与神鬼结仇……

    淮西有一秀才叫叶诸梁,家境贫穷,以教书为生。叶所居住的城镇有一马姓富豪,有一年聘请叶秀才教育马家的两个儿子。 叶秀才平素为人倜傥,很快得到主人的器重。所以每年马家支付他学费百两,还…

    2021年12月15日
  • 《净天地神咒》中的解秽法

    《净天地神咒》 天地自然,秽气分散,洞中玄虚,晃朗太元。八方威神,使我自然。灵宝符命,普告九天;乾罗达那,洞罡太玄;斩妖缚邪,度人万千。中山神咒,元始玉文,持诵一遍,却病延年;按行…

    2022年1月6日
  • 什么是雷函?雷嗔电怒,万罪何逃,专治世间恶逆人物

      所谓雷函,实际上就是天书云篆的另一种形式,不同于世俗之人所书之文字。雷函天书不是任何时候都会显现,一般是在发生雷击之后才会出现。在道教看来,发生雷击时,不管击中宫观、…

    2021年12月25日
  • 道教书画赏析:元末明初吴伯理《龙松图》

    【 元末明初 吴伯理 《龙松图》 】 立轴,纸本,墨笔,121.9×33.7cm,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此图题画诗模糊不得辨全,据博物馆之描述,此画为赞颂张宇初所作,故诗之内…

    2021年12月1日
  • 祖天师宝诰注解

    祖天师宝诰 志心皈命礼。 泰玄上相,扶教三天。 鹤鸣山上得真传,龙虎玄坛留妙决。 三洞法箓,诸品灵文。 一千二百之官军,匡扶正教。 二十四品秘箓,普度后人。 都功玉印,官服群履。 …

    2021年12月4日
  • 【普及贴】符咒满天飞,如何分辨太岁符真伪?

    中间为:地司统领殷帅太岁符 左右为:流年太岁红黑二符篆 每到年关,各种太岁符漫天飞舞,信众不断发问很难区分,为方便信众选择并区别良莠,特将太岁符的阐释写出来。如上图所示,这是较为传…

    2021年12月17日
  • 是时候,造一尊道教的慈航法像了…

    蒙祖师点化,神前圣杯勘验,欲塑慈航真人显存本师像,正所谓:慈航倒驾,乘愿而来…   慈航真人,讳妙善,手持玉净瓶象征清静无为之道,非由观心,实以观音而得道。耳…

    2021年12月25日
  • 2022壬寅年犯太岁详解(附化解法门)

    继前几日的太岁普及贴发布之后,很多信众对太岁有了深层次了解,不再盲从于百度教材,并提出了一些高质量的问题及需求。因此,完善并更新本篇攻略,并附上2022年度命犯太岁的化解方案,供十…

    2021年12月21日
  • 道教咒语 | 五雷治病咒

    木德辰星,东方之灵, 随吾九炁,驱逐邪精, 敢有拒逆,摄付魁罡, 火中之精,南方之灵, 随吾三炁,焚灭邪精, 敢有拒逆,摄付魁罡, 白虎将军,兑宫正神, 随吾七炁,诛斩邪精, 敢有…

    2021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