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

 

       身为一名道教徒,若想真正触及修道的本质,首先要炼养一颗纯合的心。

       当面对人生中的际遇,要保持不悲不喜、不骄不躁的平常心,以恒常的姿态去迎接生命中所有的无常,任凭风云变幻仍不会动摇自我的湛然常寂。能够做到这一点,正可谓在心性炼养上已臻达很高的造诣。

 

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

(资料图)

修炼心性,是道教修行的第一要务。作为一名道人,一旦通彻了天地间的无名恒常之道,自然也就不会为了红尘间的蝇营狗苟而趋之若鹜。道经中有言:“空色色空无有性,有无无有色空均。”又言:“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道教炼心的功夫若能做到极致,则可以实现齐万物、同生死的境界。修行之事,是要超脱肉身的限制,使人的情志可以超越时空的阻隔,进而实现证圣成真的理想。

       基于此,很多初修道的人们也总是会走入一个误区,认为道教修行与其他宗教并没有太大不同,都只不过是在讲授人活在世间的一种态度。

       甚至有言,道教关于心性的修行只不过是一场唯心主义,对现实并没有实际帮助。其实这是对道教最大的误读。

 

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

(资料图)

       如何看待人生、如何看待每个人都必经的生老病死,这确实是每个宗教的必修课。

但道教在强调人们要对人生保持积极乐观态度的同时,还告知每一位信徒不要执着于有无,要以超脱的心态去看待我们为了生活而付出的一切努力。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点还在于道教独有的对生命形态的炼养上。

       也就是说,道教并不是一个只单独传承心性炼养的宗教。一个人是否具有言说生死的权利,除了他能够对与生死相关的一切超然而视外,更在于他能够以真功实行去真真切切地超越人间世的生死问题,即实现人们常说的得道长生。

       道教信仰的最基础,是对神仙的信奉。在道教中认为,神仙是超越了人间生死的存在。

       《庄子》中提到姑射山之神人,言其“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又以长寿而著称的彭祖为例,言其善于“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庄子赞为“道(导)引之士,养形之人”。

   
众所周知,庄子最知名的乃是对心性论的见解,他提出过“心斋”“坐忘”等等对后世道教有深远影响的论点,但庄子同时也着重强调了人们务必要保持一个好的形体,通过导引术、辟谷等方法实现肉体上的长生久视,以身之大去养神之大,最终才能从有限的形神中求证无限的逍遥。

       此也正是《逍遥游》篇章中阐述大小之辩的缘由之一。

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

(资料图)

       唯有使自我的形体实现从小寿至长寿,再至于百岁为一春秋的大寿之年,由此才能以至上的视角去看待人间的生死难题。

反观人间生老病死,人们所纠缠的乃是不能够以身离苦,更无法从苦中求得心灵上的愉悦,所以才会有“爱河千尺浪,苦海万丈深”的经教。

然而,道教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宗教,其对神仙的信仰,是与楷模和借鉴意义相联系的。道教历代所尊奉的仙真并不是虚拟的传说,而是真真切切地实现了长生久视的历史人物。

       所以道教之命功也并不是停留于口头的教诫,而是通过修炼之后,可以为所有人树立起一个值得学习的模范。每一个凡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前人养形养神的方法,使自己也走上一条超越生死的道路。

       自古以来,修道者便是强调性命双修的。道教中有一句话叫“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意指修行二字不是秀给他人看的口头禅,唯有用健康的体魄、充盈的精气神来向世人证明宗教现实意义,由此才能使修行落到实处,即曰“实修”。

 

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

(资料图)

       此外,一名修道人还要有立足于人世间的功行,才使证圣成真具备了坚实的前提。这一份功行,是以对世人贡献的多寡来计量的。宗教称之为“教”,便要强调教化的作用。

       道教自诞生以来,便奉行“普度人无量”的信条。帮助众生从人生苦难中解脱出来,这是属于道人的功行。世间众人于人生苦海中翻沉,究其原因,不外于肉身上的不通泰,以及内心中的不畅达。

道人们虽然身在方外,却不会做一个事不关己的闲人,而是要肩负起教之为教的社会责任,帮助世人实现身体和心性上的双重修行,在心灵上敦促人们向善无为。

在身体上则要以医术、导引、功法等等方式教导人们去病保安康的本领。道教所保持的对生命的珍重、对生活的关爱,则促使历代修道人不断提出生命炼养的新思考。

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

(资料图)

       不论十道九医的说法,还是自度度人的理念,这都与道教重生、乐生和“仙道贵生”的主旨命题相契合。

       道教是一个重生的、重现世的宗教,因为人只有活好了当下,才具有谈论高远理想的资本,所以道教比任何一个宗教都更加强调修命的功夫。哪怕是一己修真的得道成仙,亦或者齐同慈爱的济世利人,都必须立足于身体力行四个字。

爱人身,如同爱己身;爱众生,如同爱自我。道人的慈悲,不是对肉身的抛却,而是一份不贪恋、不憎恶的态度。

当生之时,认认真真地为颐养天年做出该有的努力;当终之际,对形神的聚散却是无谓之有无的淡然。立足于命功之上的性功,才更具有使人信服的条件。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龙虎法脉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jzyes.com/lhsdj/8616.html

(1)
上一篇 2022年1月19日 上午9:27
下一篇 2022年1月19日 上午9:30

相关推荐

  • 供灯求福反招祸,神人托梦这样说

    南安军开隆观本是太上无极净虚天主的祖氏宅基,由于当地真武信仰深入民心,所以每逢真武下降之日,乡民们都会敬备香烛元宝来此祈福。 观前的杂货铺也因此看见了商机,顺道做起了香烛生意,从此…

    2021年12月8日
  • 老子道德经的三个最高智慧,柔、静、慢!

    五千字的《道德经》成就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高峰。在此时,我们不妨读一读《道德经》,用老子的大智慧,获得精神上的大清凉。 老子的“清凉”主要表现在三个字上面:柔、静、慢。这三个字是人生的…

    2021年12月19日
  • 天寒人不寒,改变冬闲旧习惯

    亲近善知识 福生无量天尊   小寒,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虽然处在农历年的最后月份,却是公历新年后的第一个节气。一月历来被公认为是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时候,所以小寒和之后的…

    2022年1月24日
  • 在科学昌明的今天 我来斗胆论论道

    老庄之道   今日斗胆论道,若要说道,实为难说,说出来了也只是道之一毛,道之一指。   庄子论道:天下莫大于秋毫,而泰山为小     人可能…

    2022年1月29日
  • 百年之后是鬼是仙,一切选择都在自己手中

           人死之后会去哪里?这是诸多哲人都曾思考过的问题。纵观中西方的文化,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曾涉及到人生的终极问题。生在世上的人,多半是怕死的。           但其实人们…

    2022年1月14日
  • 白衣人暗夜招手到底所为何来?

    亲近善知识 福生无量天尊   人生就像旅途,要懂得欣赏沿路的风景,旅途如人生,适意为上。有人说过,旅行就是一群人去到另一群人呆腻了的地方体验生活。老子问道,青牛出关;孔子…

    2022年1月25日
  • “急急如律令”到底有何含义?为什么说没事别瞎念,会遭天谴?

    道士为何总说“急急如律令” “急急如律令”在我们的认知中,是道教的专业用语,但是在最开始诞生这句话的时候却并非如此。道教咒语经常以“急急如律令”一语结尾,有两种解释。 翻阅历史不难…

    2021年12月18日
  • 道法传承有天律,夫妻间也不可轻传!

    葛洪真人所著《神仙传》之《程伟妻》中写过一则故事:汉黄门郎程伟从小好道,喜欢外丹黄白术。他结婚后才知道妻子方氏是精通道术的道士之女。黄门郎是皇帝身边的官员,经常随皇帝出行。汉初,文…

    2021年12月20日
  • 善良的人总是快乐,感恩的人总是知足

    俗语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动并能享受这一感动的思想境界。感恩父母,感恩家人,感恩朋友,感恩生活……包括感恩逆境和敌人。 感恩是一种处…

    2022年1月15日
  • 这六种人的病,神医也救不了

    扁鹊,据史料考证是上古黄帝时期的一位医生,他到处行医,治病救人,人们非常尊敬他。因为他所到之处热心给人治病,解除了人们的痛苦,所以人们就把这个医生比作一个会给人带来喜讯的喜鹊。所以…

    2022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