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人利物 和合包容

        大道慈悲,无量度人。

        《道德真经》是道祖太上老君,化身下降为太上老子时所著。太上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道祖,称“太上老君”。

爱人利物  和合包容

        太上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太上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学的始祖。

        《道德真经》是道教的祖经和圣典。道教根本的教理教义出自《道德真经》和源自《道德真经》。根据南开大学哲学院副教授、美国汉学家邰谧侠(Misha Tadd)博士最新研究,《道德经》在全球已被译为80种语言,有1746个正式出版的全译本。全球95%以上识字人口均可通过母语阅读学习《道德经》。

爱人利物  和合包容

         《道德真经》第八章是大众耳熟能详的经中篇章,河上公祖师给这一篇章取名为“易性”。先敬录此章经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章经文可以分为三小段。太上以水喻有道的人,先总说有道之人具有柔和、爱人利物、不争、处下的德性。第二小段分说水(有道的人)具有的“七善”。第三小段进而论述不争对修养身心的重要性。

          何谓“上善若水”“上善若水”是道教根本教义之一。“上”是最的意思,“上善”就是最圆满的善,这种善随时随地利益万物,而不和万物争名夺利。太上法眼洞观,认为“水”最具备“上善”的德性,所以说上善的人象水一样。

        此章以水为喻首先对“上善”下了定义,明示一切众生什么是真正的“上善”,“上善”就是和水的德性差不多。水是我们最为熟知的东西,我们每天要和水打交道。我们渴了要喝水,衣服脏了要用水洗,灌溉庄稼要用水。可以说没有水万物无法存活,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是生命的源泉。水的德性,能圆就方,能柔能刚,能动能静,能急能缓,能内能外,能升能隐。水无时无刻都在奉献自己,可曾和我们索要过什么?可曾和我们争过什么?太上正是洞察到了这些,所以赞叹水是最接近道的。经文中太上垂示我们水(上善之人)有何德性呢?

爱人利物  和合包容

一:爱人利物

        经文中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经文中虽然没有“爱人”一词,但是水善利万物,这万物当然包括三才灵长的人类。上善的人即是慈善的有道之人,能不爱人吗?太上在宣说水的“七善”时,其中有一善就是“与善仁”,仁就仁爱。圣人孔夫子也说“仁者爱人”。“爱人利物”是道教根本教义,也是修道者的重要修持。《道藏》首经《度人经》宣说:仙道贵生,无量度人”,“齐同慈爱,异骨成亲”。“齐同慈爱”是一体皆爱,即不只爱自己的亲人,不只爱自己的家庭,也不只爱人类。修道者对待天下万物要一视同仁,常行平等之心,这才是真正的大爱。这种爱人之心,这种利物之念,如同水利万物一样,是没有任何偏私,是不分彼此,完全是一种奉献而不是索取。

二、和合包容

        “和合包容”同样也是道教重要的教义之一。《道德经》第八章中虽然没有出现“和合包容”这一词语,但却隐含了这一教义思想,“不争”、“处下”不正是“和合包容”这一教义另一种诠释吗?具备不争处下德性的人,肯定也是和合包容的。《道德经》中太上告诫我们说:“夫唯不争,故无尤”。只有持守“不争”,才能化解矛盾,远离纷争,没有伤害,没有灾难。“不争”也是水的一种德性。水的特性是向下,这个特性是针对地球地心吸引而言。俗语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人们总是崇尚“人往高处走”,却不知“高处不胜寒”。如果人人都往“高处走”,那势必要出现“争”,轻则拳脚相加,头破血流。重则陷井重重,你死我活。如果人们能学习水,放低身段,自居卑下,保持谦和不争的心态,顺其自然良性的发展,那么这是多么和谐的状态。因为“争”,争到头,又争到什么呢?太上在《道德真经》第六十六章中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所带来是“天下莫能与之争”,只有象水学习对待学习,对待工作,对待爱情,对待事业,对待家庭,对待师长,对待同事,对待朋友,对待家人,对待人生所要面对的一切,才能既没有来自内心的忧虑和忧郁,也没有来自外界的忧患和忧难,这是我们要认真考虑的正常心态问题。这种不妄争的德性,就是“上善”德行之一。

爱人利物  和合包容

       太上在此章经文中说“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一句经文是说水具有“处下”的德性。水往低处流,不像人都是想往高处走。水流经之处多处于低凹,隐蔽且系人们不想去不能去的地方。太上为什么要人们学习水“处下”的德性呢?“处下”对于我们现实生活又有什么指导意义呢?太上在《道德真经》第六十六章中说“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太上用了一个自然界水的自然现象,来阐示水因为“处下”反而成就“百谷王”。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海成为百川河流所汇之地有百谷王之称,是因为它处于顺流而下的境地。为官要主动“处下”,因为“大者宜为下”,当官者的权力来自老百姓赋予,应该为人民服务,所以也要“处下”。这样的领导人在上位,才能获得老百姓毫无保留的拥戴。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因为“爬的越高,摔的越糟”,就是没有践行水“处下”这一德性。因为没有“谦和处下”的修养,一旦身居高位,沾沾自喜,忘乎所以,目中无人,不可一世。突然下位,比处在低位的人摔的更糟。人际交往中,一个人如果能持守“处下”,这个人的人缘就会很好,别人都愿意和自己做朋友。就和“百川”汇入江海“江海”,就是一种非常形象的“归附”,就象人世间的老百姓归附有德的君王一样。办企业,做生意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想把企业做大,生意做好,应该要把员工、顾客的利益放在首位,只有他们实实在在地得到了益处,才会支持你把事业做大,才会少些违缘,换句话说,你要“上”,必需懂得如何“处下”,不“处下”又何来“上”呢?太上要求人们“不争”,“处下”,对待一切万物和合包容,就好像居处于下游的江海可以包容百川之水那样。太上以“水”喻人的处下居后,同时也以江海(水)象征人的包容大度。此章经文中太上没有直接说水有“和合包容”的德性,但“利物”,“不争”,“处下”已隐含了水“和合包容的德性。《道德真经》第三十三章:“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道德真经》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都是说水(江海)具有“和合包容”的德性。

爱人利物  和合包容

三、水的“七善”

       “居善地”,善地就是安静无事的地方,如果是险峻的地方,就不是善地了。水去上就下,不居险峻,以贞静自守,以柔顺自安。人们总希望贪高望贵,不知持盈之失,就不是善地了。

        “心善渊”,渊就是深水潭,深水潭平静如镜,为人修心应当如此,保持内心的平和,才能波澜不惊,也就是要有一颗平常心。水因无心,所以没有偏私,然纯净透明,对待万物公正持平,爱人利物之心应当如此。

        “与善仁”,仁就是仁爱,“爱养万物不为主”谓之仁。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在天为雨露,在地为甘泉,润济一切群生。

         “言善信”,水本无言,观之江海,有扬波鼓浪之声。闻之溪涧,有瀑布滴沥之听,此即水之言。信就是诚信,守信的意思。水晦前三日,不期而潮於沧海,朔后三日,不约而退其水势。潮不失时,声不私听,水信如此。修道为人,当效法水善信,守信之德,做到内外一致,表里如一,既不虚张声势,也不矫情伪饰。

         “政善治”,水以万物为政。水是真正体现了“无为之治”。在天则化为雨雪,在地则为江河,派分遍及,有生生不息之机。德润万物,有化化无穷之妙。水从根本上完全根据“道”无为的法则润泽万物,所以说水“政善治”。历史上的有道明君把国家治理的很好,就是用“无为”的妙法。最著名的就是“文景之治”。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推崇黄老清静无为之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反之,历代无道昏君,只图自己享乐,不管百姓死活。急功近利,妄施妄为,带来的结果是国家动荡甚至倒退,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

        “事善能”,水的功能是最多的。经曰:“清凉法水显三能”,就是说水液态、固态、气态三种状态。水泽润乾坤,滋养万物,能温能凉,去垢煮爨,随方就圆。有时又具有“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滴石穿”的无穷能量。

         “动善时”,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几句诗是赞美水(雨水)不违天时,不逆人事。人能随遇而安,可行则行,可止则止,事不为妄为,言不妄发,把握机遇,择机而动,则如水“动善时”之妙。

       以上水之“七善”,人能效法实践,则万善并立,则进“上善”之境,渐合乎大道。

      “爱人利物,和合包容”,愿我们奉行“上善若水”的济世精神,利益众生,造福社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龙虎法脉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jzyes.com/lhsdj/10034.html

(0)
上一篇 2022年1月8日 下午4:32
下一篇 2022年1月8日 下午4:37

相关推荐

  • 冥币为何要装口袋?出丧时又为何要抛洒买路钱?

    冥币装口袋是有缘故的。首先使用的钱币本来是用钱袋装起来的,冥币也会仿照装袋。江西南宋周氏墓棺中蝴蝶形对折荷包内放圆形纸钱。荷包本来就是放钱的,纸钱是冥间的钱放入包内十分自然,这钱是…

    2021年12月4日
  • 民俗参照 | 2022年生肖狗运势及运程

    属狗人进入2022壬寅年,天干壬水为偏财,地支寅木为七杀,戌狗与寅虎三合,得太岁合身,且有吉星相助,属狗人在本年的整体运程还是很值得期待的,有不少大展身手的机会。与此同时,“五鬼”…

    2022年1月28日
  • 为什么你的放生没功德?因为方法不对!

    道教的理念是仙道贵生,主张慈爱一切,不伤物命,因而强调”慈心于物”方面,对动植物予以较多的关注。道教把动植物看作是有灵性的,就像对待人那样去对待动植物。《太…

    2021年12月3日
  • 给大家发个阴阳的牌子看看…

    最近江西的雨下个没玩,没法开工,难得清闲,发了几天呆,随便写几句,应付了事… 好久没好好看朋友圈了,翻了一下,发现有相当数量的雷击枣木或奉请或结缘,真假未知。但是能从侧…

    2021年12月27日
  • 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

    亲近善知识 福生无量天尊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的气候以大寒栗烈为特点,虽然大气环流相对稳定,不容易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但是受西北风气流控制和冷空气…

    2022年1月29日
  • 什么是“冢讼”?死人告活人的“冢讼”,道士怎么处理?

    所谓的“冢讼”,是指死人在阴间透过地狱的司法体系对活人所做的诉讼,古人相信在这种“死人告活人”的情形下会导致活人生病或死亡。根据 Peter Nickerson 的研究: 最晚从秦…

    2021年12月5日
  • 你的脚是否有贵人相?

    在相学中不仅是手相,面相,还有脚相之说,下面罗列出脚相的看法,可供大家参考下: 1 看脚的外形 脚掌小而厚、长而软,脚纹多,脚面长有毛,这些都是富贵的象徵。 脚掌短而硬、厚而弯、脚…

    2021年12月12日
  • 道教为何要静坐调息?修心炼性,长生久视!

    道教炼养以长生不死、羽化成仙为最终目标。支持道教徒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孜孜不懈的根本力量,就在于道教对道的最高信仰和对生命的独特理解。道教认为,“道”不仅是宇宙的本体,自然的法则,而且…

    2021年12月5日
  • 道教如何看待神通?

    神通一词,本来是形容通神的本领,后来引申为一些外显的法术。道教对于异能和神通,基本采取承认存在,但是并不推崇。《三皈依》云:“志心皈命礼,无上经宝,当愿众生,深明经藏,神通莫测。”…

    2021年12月8日
  • 拜神上供时,供品的包装是否需要打开?

    常常有信众在讨论,拜神上供时供品的包装是否要打开?很多信众在供酒、供瓶装水时,会把盖子打开,觉得不打开神明就喝不到;像是糕点、罐头等供品,又很少人会打开包装。供品到底应不应该打开包…

    2022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