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为人处世,最要紧是懂得分寸

《道德经》虽只有五千言,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启发为人处世之道。

全文贯穿着辩证的智慧,祸福相依、长短相形,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需能屈能伸、张弛有度。

为人处世最要紧的就是要懂分寸,有进有退。

老子:为人处世,最要紧是懂得分寸

01

懂分寸,要藏露得宜。

《道德经》第九章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执持盈满,不如适可而止;锋芒毕露,难以长久保持尖锐。满堂的金玉,难以守住;如果因为富贵而骄横,那是为自己种祸根。

一件事情大功告成,就要藏拙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身退”并不是远离世间,独自隐居。而是懂得收敛,不显露出来,有功劳而不总是把功劳挂在嘴边。

有危难时,该出手时就出手,要能乘势而上,发挥自己的才能,建功立业。

功成之后,该淡泊时须淡泊,懂得激流勇退,不吃功劳簿的老本,保持谦逊低调。

随着后天的学习,人的才能、本领日渐增长,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显露出来,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出众之才。

因为发挥才能而立了功,总忍不住向别人夸耀几句。

然而,正如老子所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正成熟、有智慧的人总是保持沉默。

因为他们能看淡这些身外的名利,也懂得藏与露的分寸,不需要用事事出头来证明自己,懂得用敛藏、守拙来保护自己。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收敛自己的锋芒,才可保身长久,得以颐养天年。

老子:为人处世,最要紧是懂得分寸

02

懂分寸,宜把握好相处的距离。

《庄子·山木》中说:“贤者之交谊,平淡如水,不尚虚华。”

君子之交淡如水,关系再亲近的亲人,交情再好的朋友,也不可能完全地亲密无间,要给对方留有足够的空间。

人与人之间有一道无形的线,懂分寸,要明白这根线的存在,尽量做到不越界。

越是关系亲密的人,分寸也越难掌握,越容易越俎代庖,触到他人的底线。

作为父母,在孩子年龄尚小、心智不成熟的时候要有所作为,积极引导孩子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帮他塑造人格。

当孩子人格完善之后,要懂得适时放手,充分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很多事大可让他们自己去决定。

作为朋友,要掂量好自己与对方的关系,知道哪些话该说、哪些话可以说、哪些话不能说;有些事可以做,有些事不能做。

幽默的分寸把握不好,就成了低俗趣味;热情的分寸把握不好,就令他人感到如火灼烧;谦虚的分寸不把握好,就会呈现出虚伪的面貌。

《道德经》第二十章说:“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众人好像都有过剩的东西,而我好像什么都不足。在与一些人的相处中,也许“不足”的态度更合适。

生活中,被人称道为高情商的人,并不一定有多么出众的才能,而在于他们在与人相处中能把握好分寸。

懂分寸的人,说话、办事都能让人感到如浴春风般温暖舒服。

老子:为人处世,最要紧是懂得分寸

03

懂分寸,凡事不宜做得太绝。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最完满的东西,好像有残缺一样,但它的功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像是空虚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穷尽。

人生在世,每天要面对和处理很多事,难免会有失误。

面对他人的过错,不要逼得太紧,做得太绝,要为他人留有余地,适当包容他人的过错。

把事情做绝,确实充分展现了自己的聪明机巧。

但会让人觉得不厚道,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和敬服,赢得人心。

可能会聪明反被聪明误,陷入孤立无援的窘境。

凡事不做绝,包容他人的过错,也是为自己留有后路。

尘世是一张网,每一根线都牵连着不同的人。

这些线,也从来不是单向伸展,每个人都可能掌握主动权。

若把事情做绝,当后来想要挽回时,为时已晚,已无转圜的余地。当自己犯错时,又有多少底气希求他人的包容?

正如曾国藩所说: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

《红楼梦》五十六回中探春、李纨、宝钗协理大观园,探春心系家族,展现出改革家的精神与魄力,一心想着俭省。

宝钗则更高一层,她深谙人情人心,懂得为下人考虑。虽要俭省,也要有分寸,不能让俭省成了吝啬刻薄,也要让下人多得些好处。

懂分寸,是良好教养的体现;懂分寸,是一个人成熟的重要标志。分寸,是很微妙的,很难掌控。

“治大国若烹小鲜”,与人相处中的分寸感,也像掌握火候一样,并非易事。

分寸感的把握难以言传,只有在为人处世中慢慢揣摩,在生活中慢慢积淀经验。

                                                                  老子:为人处世,最要紧是懂得分寸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龙虎法脉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jzyes.com/lhsdj/5835.html

(0)
上一篇 2021年12月24日 下午3:33
下一篇 2021年12月24日 下午3:40

相关推荐

  • 教你如何识别藏在人海中的神仙!

    太上洞神五星诸宿日月混常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宋元。言日月星宿之精化身降世济人之事。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经中列诸识星精之大家,最迟者为唐李靖、李淳风。本经不早于…

    2021年12月5日
  • 想学施法画符?解密书一道符的14步程序和注意事项!

    书符看似乎简单,实则复杂。不仅有多种符字、图案依一定程序组合而成,还包括一些符面上看不到的科仪程序。 在实际的操作时,可把一道道符细分为许多部分,以便学习和书写,这种分解的过程叫做…

    2021年12月11日
  • 有多少善念,就有多少福报

    当你一心守得“清明”时,方能成就大事业! 人人都幻想到一个世外桃源,享受新的生活,本以为能脱胎换骨,殊不知这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逃避,长此以往,势必不利于今后的发展。 关于如何坚守“…

    2021年12月10日
  • 真正的朋友:始于志趣,合于三观,敬于人品,久于岁月

    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 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 有些…

    2021年12月23日
  • 一个真正的修行人,迟早会遇到自己的师父

    一个真正的修行人,迟早会遇到自己的师父。当前世今生注定的缘分成熟师徒相遇,弟子的内心总是有莫名的触动,或悲怆,或欣喜,或释然,或感伤,难以言表。多数是师父找弟子,有时也看似是弟子找…

    2021年12月2日
  • 【道教经典】《黄石公素书》

            黄石公(约公元前292年-公元前195年),秦汉时道家代表人物,思想家,军事家,别称圯上老人、下邳神人,被道教纳入神谱。《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东海下…

    2022年1月12日
  • 老子为何倡导人们抛弃聪明和才智?读懂后发现这才是大智慧!

    有一个故事讲到:一艘客机在沙漠失事,留下了十几名幸存者,在幸存者中,有教授、有医生、有学者、有老板还有一个傻子。沙漠白天的温度高达五六十度,要想生存就必须及时找到水,求生的本能支撑…

    2021年12月3日
  • 道教坛场法器:朝简

    道教科仪中所使用的法器 “笏”,历史传统也颇为深远。道教产生之前, “笏 ”已长期存在。《释名》解释 “笏”之功能曰: “笏,忽也。君有教命有所启白,则书其上,备忽忘也。” 《礼记…

    2021年12月3日
  • 学道三年,道在天边

             道教奉老子为开宗祖师,五千言《道德真经》中提到的“无为”“少私寡欲”等思想,已成为道教的基本教旨。        在其影响下,道教修行强调人们要剥除物质…

    2022年1月19日
  • 道教的拜师与传法

    说到拜师收徒,其繁琐和慎重程度,非道教莫属。说其繁琐,在于道教师父收徒必经诸多程序,焚香奏表、诵经礼忏,另有弟子宣读拜师帖表明入道修行之决心,而师父亦需奏表书符,让入门弟子起誓、焚…

    2022年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