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 全真三教合一 道士也读佛书儒典?

 
自从著名历史学家陈垣先生写作《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将全真道等视为新道教,这种观点为学界及社会各界乃至道教内部所广泛接受。至于“新”在何处,则说法颇多,其中“三教合一”是较为公认的全真之特色。

这种说法最早、最基本的依据,是金代金源璹所撰写的《全真教祖碑》所言:“真人劝人诵《般若心经》、《道德》、《清净经》及《孝经》,云可以修证。”

于是许多人据此认为重阳在创教之初,就要求门下弟子诵读《道德经》、《孝经》、《心经》这几部分别代表儒释道三教的经典。然而仔细查阅全真著述与相关材料,发现这种说法存在一些误读。

 
一、教何人读心经孝经?

正本清源 全真三教合一 道士也读佛书儒典?

 

众所周知,重阳的悟道,并不是因为阅读经典,而是因得异人点化。正隆四年六月,祖师在甘河镇路遇二道人教以口诀,为其修真之始,故有诗云“四旬八上始遭逢,口诀传来便有功”。第二年中秋时节,再遇仙人授予五篇秘语,令其往“东海投谭捉马”。此后祖师在活死人墓、刘蒋村苦志修炼三年,才焚庵东游海上化七真,起三州五会,开全真教门。

 

七真入道后,多数时间是跟随重阳游方行化或隐修苦炼,在各种可见的文集语录、碑刻史料中,几乎看不到祖师教导七真阅读经典的记录。重阳对弟子的教导主要围绕苦志修炼展开,如要求出身富贵的丹阳上街乞食,对长春则“令作尘劳,不容少息”,对众弟子“极加锻炼……错行倒施,动作无有是处,至於一出言一举足,未尝不受诃责。”长春曾试图询问如何修道,重阳祖师竟然只说了“性上有”三字,就“再无所言,师父(长春)亦不敢复问。”

 

再考察《玉华社疏》和《三州五会化缘榜》,重阳只是说“诸公务要认真性,养真气……只用心中清净两个字,其余都不是修行”。可见,即使在对三州五会的徒众中,祖师也没有提倡大家阅读经典,而是坚决强调“真功真行”,“清静无为”才是修道,其他的“并不干修仙之道”,自然也不会叫弟子信众“诵《心经》、《孝经》”。

 

丹阳宗师更明确提出不要多读经典:“学道者不须广看经书,乱人心思,妨人道业。若河上公注道德经。金陵子注阴符经,二者时看亦不妨。亦不如一切不读,觜卢都地,养气最为上策。”认为阅读经教容易导致知见障,不利于修行,他曾批评弟子读《南华经》:“夫道要心契,若复以文字系缚,何日是了期。所以道,悟彻南华迷更迷。”(另有诗《到马坊见小李讲师看南华经》:“寻文讨古要多知,悟彻南华迷更迷。不若万缘齐撇下,净清得一上天梯。”)丹阳要求连《道德》《南华》都不必多看,更未曾要求弟子读《心经》《孝经》。在全真后辈高真的著作中,也没有必须读诵《心经》《孝经》的说法。

 

那么,究竟应当如何理解前引《全真教祖碑》所说呢?考祖师们的行迹,其教化对象、唱和之人并不限于自己的信众门人,而是广泛与三教九流往还。其赠诗词的对象不仅有达官贵人、乡绅富豪、文士儒生,贩夫走卒,也有僧尼佛徒乃至倡优之流。

 

如重阳、丹阳有《禅门初洪润乞无相》《老僧问生死》《吕善友索金刚经偈》《僧净师求修行》《赠释友号无名》《答五台月长老问》《京兆台院寺尼通师来献香,以诗赠之》等许多与僧尼往还的诗词,本着“三教从来一祖风”的理念,在这些作品中常运用佛教典故、语言来讲解修行之道,如云“休泥庭前柏树子,自家真性是家风”,“平生已得正摩诃……菩提路上出高坡,定归般若与波罗”,“仗起慧刀开般若,能超彼岸证波罗。识心见性通真正,知汞明铅类蜜多”等。

 

而在面对儒者或世俗人士时则常劝其在家修德行孝,广结善缘,认为不必出家,只要尽心人道,完善忠孝伦理,也是修行。如长真真人《赠韩家郎君在家修行》:“内侍孀亲行孝道,外持真正合三光”,《游怀州》诗云:“忠孝仁慈胜出家。”长生倡言“日日酬三孝,时时报四恩。”玉阳有《众官员索》诗:“清廉正直应仙方,福注兴隆寿自长。”正可谓应以何种身得度者,即现何种身而为说法。

 

据此推测,所谓劝人读《心经》,应当是面对佛教徒时,教其修持《心经》、悟本性。劝人读《孝经》则当是劝儒者、世俗人敦伦尽分,积功累德。这种随顺众生的做法是道教一贯的传统,并不能据此认为全真道要求弟子门人读《心经》《孝经》等儒佛典籍。——即须注意“劝人诵”的“人”是有其特指的。

二、全真道必学哪些经典?

 

正本清源 全真三教合一 道士也读佛书儒典?

 

如前文所提及,全真道起初并不特别提倡阅读经教,《立教十五论》有“学书”一章,专论读书不能“寻文而乱目”,更不应该“不穷书之本意,只欲记多念广,人前谈说,夸讶才俊,无益于修行,有伤于神气。”这与丹阳的意思一致,都为防止知见障碍修行,因而要求得意而忘言。另外,在重阳和丹阳的时代,全真道团规模不大,师徒关系紧密,彼此可以口传心授,即使弟子不通经教道理,自有师真随时指授,使得修行能够顺利进行。但随着全真教团的扩大,徒众增多,入教者资质不一,对经教的需求就日渐迫切。

 

栖云真人对此有过深刻的阐述:“修行人先要明自己本分事,次要通教化。若本宗不通,如人无目,不分道路,举足差讹;若教化不明,如人有目而坐黑暗中,则有偏执我见。须要俱通,方得圆应;若俱不通,如大暗中坐而又无目,何时得出也?”

 

那么,全真道最为重视的经典又有哪些呢?

 

前引《丹阳真人语录》提到“河上公注道德经。金陵子注阴符经,二者时看亦不妨。”可见丹阳较为重视《道德》《阴符》二经。其高足吕道安尊师的遗世颂也证明了这一点:“平生不解道诗篇,锹嬑朋四十年。稍通阴符三百字,粗明道德五千言。”其门下周全阳尊师临终令弟子诵《清静经》(令侍者焚香,命众诵《清静经》,先生危坐澄听。甫竟三过,枕左肱而逝,春秋八十有四),可知《清静经》亦为当时所重。

 

后来掌教清和真人直言此三经为全真门众必学要典:“圣贤广说详说,欲人知而行之。……若云便当绝学,圣人何为说五千言?道人虽未能广学,《阴符》、《道德》、《清静》三经,又岂可不学。”

 

为使修道者通过学习经教以明理,第三代祖师高真们做了许多工作。先是披云真人在完成玄都宝藏的刊刻后,“每藏立一知道之士主师席,令讲演经中所载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之事,庶使一一就博学详说之中,得反说约之妙,得悟同然之理。”此后,掌教真常真人、诚明真人又建立玄学制度,礼请高真大德为师授,所谓“大畅玄旨,然后学者皆知讲论经典,涵泳义理,为真实入门。”“虽丫童之樵汲者,亦皆进德业,谈道性,无妄语,教风之盛,自三代而下,未有若此时也。”——不过此时道教与佛教的关系已逐渐恶化,前后多次争辩更使得两家势同水火,全真道恐怕更不可能号召徒众诵习佛教《心经》了。

 

综合而言,仅据一句“劝人诵《般若心经》、《道德》、《清净经》及《孝经》”,就说全真道提倡“三教合一”,要求门人弟子读佛书儒典,是不准确的。

 

实际上,佛教自外域传来,正是在吸收儒道等中国固有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才形成了天台、华严、禅宗等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宗派。儒学自唐代李翱著《复性书》到宋代理学兴起,都吸收了大量道教佛教的思想资源。道教则在六朝就开始吸收儒家伦常观念和佛教思想以发展自身教义,重玄学即是其成果。因此,儒释道的融合其实早在六朝就已经开始,“三教合一”并不是什么全真道独有的新特色。而全真祖师所说的“三教一家”,是建立在“天下无二道,圣人不两心”的基础上,为消磨三教争斗而发,这种追求大公、和谐的慈心不应被埋没或曲解,其博通三教的智慧、才学也值得后辈敬仰和学习。

 

重阳祖师有一《示学道人》诗,读来颇令今人深思警醒:

 

虚夸修炼炼何曾,只向人前衒己能。难晓儒门空怯士,不通释路却嫌僧。

 

色财丛里寻超越,酒肉林中觅举升。在俗本来无一罪,盖缘学道万重增。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龙虎法脉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jzyes.com/lhsdj/12092.html

(1)
上一篇 2022年1月27日 上午10:26
下一篇 2022年1月27日 上午11:10

相关推荐

  • 也许你也曾误入过平行宇宙!入口竟在道教的洞天福地?

    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居处游憩之地。历代以来,道侣栖止,香客游人络绎不绝,故洞天福地已成为中国绵绣河山之胜境。我们来到一个地方旅游,总听导游介绍说:这是道教第x洞天,…

    2021年12月8日
  • 七种常见雷诀的掐指方法

    天雷诀:两手掐寅,五指藏甲。 地雷诀:二指、三指弓,大指掐定四指,五指掐定大指。 云雷诀:二指弓,大指掐丑,三四五指掐定大指,藏甲不见。 水雷诀:二三四指弓,大指掐定亥,五指掐定大…

    2021年12月16日
  • 咒枣治病术

    在神仙传记中,枣是仙人的重要食物,传说掌管长生不死之药的西王母,就常常以枣待宾客。正因为枣是仙人的食物,所以修道之人吃枣可以长生久视乃至成仙。除了食用功能外,枣还被赋予了其他众多功…

    2022年1月7日
  • 雷法真的存在吗?道教雷法的来历

    据史传所载,张继先著有《大道歌》以进上,另有《心说》传世。今《道藏》中尚收有明张宇初所编诗文集《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语录》七卷。 又《道法会元》所收《虚静召役庙貌神祗法》、《虚靖天师…

    2021年11月30日
  • 在家修行,道教提倡这几种方式!

    对于一般信众提倡的修行方式有:行善积德、济物利人,存善念、举善行,学习教仪、咏诵经典、礼拜忏悔等(比如奉行修德十益:一与人为善、二爱敬存心、三成人之美、四劝人为善、五救人危急、六兴…

    2021年11月28日
  • 八卦镜到底如何摆放?凸面、凹面作用大不相同!

    在民俗辟邪物中,八卦镜可说是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也常和其他辟邪器物(如山海镇)合并使用。而最基本的样式就是用八卦图样围绕着铜制、玻璃材质镜面的八卦镜了。 八卦镜采用中国传统易理的方…

    2021年12月9日
  • 修持九皇斋戒丨消业解厄,却病延寿,种出世因,获现世福

        为何要持九皇斋戒 (点击图片查看太清宫九皇斋法讯) 《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中云,念北斗真君名号者,当得罪业消除,灾想洗荡,福寿资命,善果臻身;又云…

    2022年1月23日
  • 自己做路人,修行当淡忘

      学会忘记悲喜也是修道 (资料图) 什么是路人?有个成语叫“道路以目”,或许用在这里并不太合适,但说的却是真正做修行人的道理。不论是久别重逢还是偶然邂逅,若能在相遇的时…

    2022年1月18日
  •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父母到底该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

    壹 这是清朝末年慈禧太后时候的故事。 张謇,别号季直,祖籍安徽,幼年贫困,无以为生,几经奋斗,竟然在满清光绪年间得中了状元。 关于张季直会被选中状元,据说他的老师翁同和呈上试卷的时…

    2021年11月29日
  • 堕胎后的婴灵去往何处?

    古时候是男人杀人多,因为要上战场打仗;现在是女人杀人多,因为要堕胎。 就堕胎而言,事实上无论男人女人都是共业者,通常情况下,如果被堕的是男孩,则会纠缠母亲;如果是女孩,则会纠缠父亲…

    2022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