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万恶淫为首。需要智慧的。将繁杂的事情回归到简单,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决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欢大道至简,因此,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可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要简简单单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用智慧化难为简。
《道德经》认为“过度”是一切恶的形成,
淫过,必有祸;欲重,必有灾。
为人处世,一定要有分寸,此3欲,若太过,容易招致祸端。
庄子有云:“贪财而取危,贪权而取竭。”
金钱、权势本没有罪恶,贪才是罪恶的来源。
有时要的越多,失去的也会越多。
有这样一个故事:两只骆驼背着包袱,在沙漠中前行。
其中一只装着粮食布匹,另外一只装着金银财宝。
财宝很重,但这只骆驼不愿将其放下,选择负重前行,
它想着:等翻越了这片沙漠,就用金银财宝,好好犒劳自己一番。
但,这沙漠好似故意和它作对,它长久的走不出这个怪圈,
以至于它精疲力竭,倒在了沙漠中,
此时,出现了一伙强盗,看到了它的包袱,就挥刀砍下它的头颅,将财宝洗劫一空。
而另外一只骆驼说:“我很庆幸,我没有将财宝作为我的全部。”
过多过满,只会溢的一地狼藉,
过度的欲望会使自己面目全非,贪婪会让人忘记自己的本性。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人生一半一半,不要越过那条底线,
只有知足,方能常乐,才不至于一步步滑向欲望的深渊。
《尚书·大禹谟》最早提出:“满招损,谦受益,时(是)乃天道”的思想。
其实,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因为,过犹不及。
谦虚,自然是人的良好品质,值得提倡。
但,如果谦虚过头,则成了虚伪。
若人事事强于自己,却还总挂着一副“伪善”的面孔,
表面卑躬屈膝,实则带着一股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让人不舒服。
这就是虚伪,与之相伴的还有一份虚荣。
有时,谦虚过头,会打破平衡,正如自嘲过头的人,会因自己的行为,弄巧成拙、引火自焚。
这也是一种变相的高调。
出的风头太多、得到的鲜花掌声太多,容易遭人记恨,
最后,为人称道的“谦虚”,会成为悬挂在你头上“达摩克里斯之剑”。
所以,谦虚是美德,但必须掌握分寸,
有时,适时的显露一些锋芒,反而会让别人更加信任你。
因为,过度的虚伪,是在变相的捧杀自己。
古人云:“心怀染污,不喜他荣;故名为嫉。”
嫉妒是一把刀,不是插进别人心里,就是插在自己身上。
有些人天性善妒,见不得别人好,有时甚至恩将仇报。
雍正年间有个白泰官,被誉为“江南八侠”之一,他成名之后因故离家多年,一直四海为家,
有一年,他回到家乡,因时隔已久,故不识道路,便问起了旁边练功的小孩,小孩爽朗告之。
他回神一看,不觉惊出一身冷汗,只见小孩掌风所到之处,火光四溅。
白泰官心想:“小小年纪功力如此惊人,长大以后肯定超越我。”
于是,在强烈嫉妒心的驱使他,他一掌将小孩打死。
小孩在断气前只说了一句话,白泰官只觉五雷轰顶,懊悔无及。
他说:“我爹爹白泰官一定会找你报仇!”
其实,任何人都能变得狠毒,只要他尝试过什么叫嫉妒。
就像一个人嫉妒另一个人,却恨不得变成“噬人的兽”。
这是人性中最阴暗、最愚蠢的一面。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调整自己的心态,看到别人好,切不可心怀嫉妒,
要知恩图报,用一颗包容之心,去爱世间的一切。
《道德经》有云:“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真正的圣人,内心白璧无瑕,如同刚刚出生的婴儿一般,赤诚纯洁,坦诚干净。
人生之初,本就纯洁无瑕,是过多的欲壑难填,才导致了人生悲剧。
其实,人的一生,不需要大富大贵,开开心心就好。
俗话说:饭吃七分饱,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也是对自己最大的救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龙虎法脉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jzyes.com/lhsdj/6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