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有没有经文,读了可以使人变聪明?

理论上来说,读任何经咒,只要心诚,都可以使人变聪明。不过大多数人,若求智慧,还是建议持诵《文昌宝诰》。世间流诵的所有经文宝诰,或是神仙所传,或是历代高道总结,1800多年来被无数人虔诚持诵过,其中的愿力、念力都是不可思议的。你随便持诵哪个咒,都会被其中良性磁场加持,从而神魂安静,自性显现,这种状态下,非常容易发挥出平时被压抑的潜能,是为“灵光乍现,超常发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聪明。

同时,任何经咒,都是大道的阐化,虽然每种经咒文字不同,内容差异万千,然究其宗旨,都是让人慈悲清静,体悟大道的。既然如此,所有经咒都是一奶同胞,那么,你读哪篇不能开智慧,读哪篇不能有感应,读哪篇不能悟大道呢?

道教有没有经文,读了可以使人变聪明?

虽然现代汉语里常把“聪明”和“智慧”做近义词,但究其本质,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聪明,是天资高、记忆力、理解力强的意思。而“智慧”是是基于现有知识体系、智力水平的一种自发主动的辩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包涵了情商、逆伤、共情等等。

聪明不过是一种天赋技能,而智慧则是经过后天学习沉淀后的总结和再创造。很多时候,聪明只能告诉你怎样做最快捷;而智慧则能告诉你,怎样做最合适。但生活不是非黑即白的判断题,有时候必须顾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只有聪明,是绝对不够的。所以人们经常用“小聪明”和“大智慧”来分别概括这两个词语的不同。由此可见,“聪明”和“智慧”是两码事。

聪明的人,不一定有智慧;而智慧的人,一定内外通达,相当聪明。没有任何经咒能明确地教你怎样成为一个聪明的人,但是所有的经咒都可以潜移默化地使你成为一个更智慧的人。如果内外澄澈、世事洞明了,还怕不聪明吗?另外,大道慈悲,是没有任何分别心的,聪明的人可以修行,不聪明的人可以修行,甚至文盲也可以修行。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不聪明的人。“勤能补拙”这词,虽不是很准确(毕竟有些事需要讲天赋),但是一定程度上,勤奋能弥补智力、能力上的不足,这是绝对的。以绝大多数人努力程度之低,远远没有达到要拼天赋的地步。

小聪明固然可以让人领先一时,但修行之路漫漫,只有智慧才能使人有耐力到达终点。聪明,一定会让人在修行时比别人省一点力气,但绝不会让人修成的几率比别人更高。更多时候,现实往往是,聪明人省的这一点点力气,会不知不觉中,慢慢被自己放大为无限的优越感,反而阻碍了自己的进步和更深层次的参悟探索。这就像下雨淋湿的,多是打伞的人;河里淹死的,反而更多的都是会游泳的人,不外乎就是仗着自己比别人能耐,高估了自己,低估了不同“水域”的深浅。不会游泳的人,在河边走的时候往往会更小心;或者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尽量避免靠近河边,因为知道自己的劣势在哪。而会游泳的人,往往自恃水性好,什么样的水都想下去表演一下自己会的蝶式、蛙式,结果往往就出危险了。

道教有没有经文,读了可以使人变聪明?

修行也是一样。刚开始接触道门的同修,如同还不游泳的人,第一步要做的,不是立刻学会游泳,而是学会分辨什么样的水域随便下都很安全,什么样的水域不能下去游泳,什么样的水域靠近都不可以,万一溺水了该怎样保命。

学会这种判断辨析的功夫,就是增长智慧的功夫。如果一开始功夫都花在“如何变得更聪明”上的话,只能是短时间内,比别人多会几种游泳的花式,但“淹死”的几率,可能比普通人、愚钝的人更高。没有智慧作为支撑的聪明,如没有刹车的自行车,很容易失控。人身难得,中土难生,每个人的生命何其短暂又何其宝贵,若因小聪明毁了,就太可惜了。

那么,如何获得智慧呢?四个字,开卷有益。首先,自己必须先去大量的阅读书籍,积累相当数量的知识,这些知识,就是以后参悟智慧的资粮。这些书籍,不一定得是经文,任何圣贤经典都可以读一读。道,不仅仅是写在道教经典里的。

道教有没有经文,读了可以使人变聪明?

要知道,每个行业做到顶尖的人,一定都是有大智慧的人,都在一定程度上触摸到了大道,他们的书里,虽然没有明确的写着大道的定义,但都在或深或浅的解释阐述大道。只要能有一定量的知识储备量了,这时候再来读读任何经咒,渐渐地就能结合经文里似懂非懂的话,结合生活里若有若无的感悟,慢慢去理解大道在细微之处的体现,渐渐产生自己的理解和证悟,这就是开智慧了。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一辈子没有读过一本经书却智慧通达的原因。一旦智慧圆明,并能践行自己悟出的道,那么,生活中,你一定会是个拥有正能量的人,任何情况下,都能使自己和他人都过得更舒服自在,不为无谓的烦恼遮蔽本性的清明。

当然,聪明是一种福报,若能善知善用,并且时常虚怀若谷,不以为意,不骄不躁,那么,修行起来的速度,就更惊人。

愿大家世世乐善好施,具聪明灵敏的福报;也愿大家生生能持正法,做一个智慧圆明的人。

道教有没有经文,读了可以使人变聪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龙虎法脉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jzyes.com/lhsdj/7647.html

(2)
上一篇 2022年1月20日 上午9:44
下一篇 2022年1月20日 上午9:47

相关推荐

  • 忘我

    囚于主观世界,永远得不到自由,只有超越自我,进入更广阔的天地,人才可能是自由自在的,“忘我”是做事的最高境界。这也就是道教的思路,人去掉自身的雕饰,恢复纯粹朴素的本性,与自然融为一…

    2022年1月13日
  • 《梅花易数》:八种人格的适宜职业

    距今九百年前的邵雍将人格职业匹配思想编织在他的《周易梅花数》中。书中“万物类象”在人事一项中对人格特征进行了描述,又在“人物”“求名”“谋望”“求利”各项中对各类人格的职业进行了匹…

    2021年12月15日
  • 若有轮回转世,为什么还要祭祀上坟,祖先能收到吗?

    每当中元、清明、寒衣等节临近之际,法会祭祀、上坟扫墓的人陡然增多,这使得传统的敬天法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更是中华传统文明复兴的好征兆。 但一些外教并不懂华夏族众千年以来为何如此的重…

    2021年12月3日
  • 神明对你的感应,只在一念之间!

    神是亘古以来永恒存在的,是一个客观的,不因人的信和不信而发生改变。也就是说你信祂在,你不信祂还在。 一、常怀敬重之心 我们进入大殿之后,一般不要对着神像拍照,并不是说因为他是文物或…

    2022年1月4日
  • 道教神霄雷法的核心内秘是什么?

    第一节  持戒   炼气是雷法的第一要务,但炼气的先决基础是执持戒律.元卢真人万宗师说:“凡欲行持,先服先天祖气,点化一身凡胎之气,盖此先天祖气 乃鸿濛大道之…

    2021年12月21日
  • 法术中的变化之术及隐身法

    道教变化之术由来已久,在汉代已经有不少著名的善于变化之术的方士,至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就有相关记载: 变化之术中,比较大的只有《墨子五行记》,本来有五卷。刘安没有仙去时抄出其中…

    2022年1月6日
  • 别以为跟你没关系,为什么大多数人至少要参加一次道教超度?

    往前放焰口、超度法会现场   提到超度,相信很多人是陌生的。因为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超度似乎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 需要超度的对象是过世的人,这无可厚非,但正是因为这些隐性信息对活人…

    2021年12月21日
  • 道法传承有天律,夫妻间也不可轻传!

    葛洪真人所著《神仙传》之《程伟妻》中写过一则故事:汉黄门郎程伟从小好道,喜欢外丹黄白术。他结婚后才知道妻子方氏是精通道术的道士之女。黄门郎是皇帝身边的官员,经常随皇帝出行。汉初,文…

    2021年12月20日
  • 爱一个人不是心动了 而是心定了

    亲近善知识 福生无量天尊   人海茫茫,每日的街头川流不息,高楼大厦,无数的人在其中上上下下。人是社会的动物,但每个人又都渴望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于是空间就被分割成了一块块…

    2022年1月27日
  • ​既然门神也是“神”,到底需不需要拜呢?

    门神文化的历史相当悠久,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河南殷墟就曾出土装饰门户用的兽骨,推测为避邪作用。最早的门神应是古代神话中的神荼、郁垒;而由于龙王讨命的故事在明清广为流行,如今民间最常见…

    2021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