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峨眉县县令王湘,在绍兴三十一年时,发心立誓一定要奉行《太上感应篇》中的数十种事项。有一天,他忽然因病而气绝身亡,家中男女都围绕在他身边哭泣。王湘觉得自己好像漂浮在半空中,隐约听到细小如蜜蜂、苍蝇的哭声。过了一会,就听到有神说:“王湘刚发心要力行《太上感应篇》,应该赶快让他回去。”王湘死而复生后,就力行《太上感应篇》。后来,王湘活到一百零二岁。

《太上感应篇》灵验的案例,古今记载得都很多,不能在这里全部叙述。现只略举以上案例。希望拥有此书的人,千万不要只是拥有而不实践。应该要清净心念,端身正坐,摒弃浮躁之气,心存恭敬,虚心接受,详细阅览,深深的去品味,勉力地去实行。践行书里的真理,不仅是转祸为福的快捷方式,同时也是超凡入圣的不二法门。希望大家能够恭敬慎重地阅读这部书、践行里边的道教教义!
太上,是对道教至尊的尊称。这样以称赞太上来树立教化,就是告诉世人,对这样至高无上的事情要慎重,不可以有半点轻率、不恭敬的意思。“感”,就像植物的种子;“应”就像开花结果。用“感应”这两个字为篇名,是取其“有感必应,随感随应”的意思。俗语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不就是所谓的“感应”吗?

《太上感应篇》前面的四句是全篇的提纲,这已经包括了全篇的真义,后面的内容都是阐述前面这四句。从“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到“先须避之。”是在统合说明神明纠察人间善恶的缜密,和对造作恶业之人惩罚的严厉,首先开启人们敬畏之诚心。从“是道则进”到“当立三百善”,是在说明行善可以感召福报。从“苟或非义而动”到“殃及子孙”,是在说明作恶必然感召灾祸。下面又说“横取”“枉杀”这两个方面,特别以严重的口吻来说明,就是因为看到这其中的恶,是非常的严重。“夫心起于善”到“凶神已随之”就是更进一步推论到起心动念的初出,神明已经开始鉴察。而这起心动念的开端,就是福祉的基础,也是祸患的胞胎,所以应该在最初的时候,就要戒慎恐惧地分辨清楚。
“其有曾行恶事”到“转祸为福”,是开示了不要因为从前的罪过而自暴自弃,若是能够诚心地改过向善,就可以转祸为福,这实在是很容易的事情。以上这些道理,都是太上开示的主旨,所谓的祸福,无不是自己求来的,与前面所说“惟人自召”的意思相应。最后以“语、视、行”三个方面为总结,作为奉行此篇累积功过的格律。结语,就以鼓励嘉勉好好去实践。“勉”这个字,是改过向善的要诀,也是运势和福报的关键,太上一再地叮咛,意义深远而又确切。

明朝时,昆山(江苏苏州)进士王志坚曾经对弟子说:“《太上感应篇》全文一共有二百九十三句,这篇中,浅深精粗,前后各有不同的说法。例如像戒杀这件事情连昆虫草木,都不可以伤害,这已经说到极微小的地方了。又有一处说:不符合礼仪,就不能随意烹宰牲畜,这里就没有严禁肉食。还有一处说,不得无缘无故裁剪丝绸做衣服,显然这里并不禁止穿丝制的衣服,又说春天不可以烧山打猎,也说不可以无缘无故的杀龟打蛇,这里好像放宽了戒杀的尺度,又有一点前后矛盾的样子。其实这是因为,一方面是为学道的人来说,一方面是为普通人来说。有志于学道的人,得到这样的教诲就要精益求精的去努力,这样就可以超凡入圣;而对于普通人来说,也可以除去造恶太深的行为,不至于没有丝毫的节制。所以,《太上感应篇》应该用这样的角度来阅读,才会知道《太上感应篇》,即没有重复的地方,也没有矛盾的地方。”
凡是受持学习《太上感应篇》的人,须要看自己是否有违犯的地方,再从中去慢慢去减少。若是天天都像这样去反省,年年都像这样去反省,自然起心动念处都是善,所接触的地方也都是善。一方面我们需要在案前焚香祷告,向上天忏悔和祈福,另一方面也要在生活里、在事情上去修行和磨炼自己、行善积福。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龙虎法脉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jzyes.com/lhsdj/3680.html